10.23 獨角獸獵人軟銀和它的美國“巨嬰”

獨角獸獵人軟銀和它的美國“巨嬰”

他還等得到下一個阿里巴巴嗎?

文 | CJ 編輯 | Vicky Xiao

軟銀總裁孫正義在62年人生中,曾做過3天世界首富。

但他還來不及告訴比爾蓋茨,送他上雲巔的互聯網泡沫就轟然崩塌,700億美元紙上財富在金融危機中化為烏有,“日本股神巴菲特”跌落到破產邊緣。

那是近20年前孫正義上一次豪賭硅谷,關鍵詞:互聯網。

2019年,孫正義完成了另一場豪賭。他用3年時間投出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1000億美元風投基金。

1000億美元是多大的資金池?美國老牌紅杉資本也籌集了本地史上最大的一支基金,用以抗衡軟銀——80億美元。

軟銀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科技投資者,孫正義稱自己為“獨角獸獵人”。


獨角獸獵人軟銀和它的美國“巨嬰”


孫正義是罕見用百年為刻度衡量發展的人。他要投資未來幾個世紀能夠塑造世界面貌的企業,要建造軟銀300年的持續增長。

軟銀的美國投資傳奇再次崛起:估值千億的Uber,470億的WeWork,230億美元的Slack,126億美元的DoorDash……

於是2019年成為美國風險資本驅動科技IPO規模最大的年份,關鍵詞:科技。

但是,世人喜歡傳奇,喜歡轟轟烈烈捧上神壇、讚歎不已,更喜歡神話破滅。

2019進入下半年,孫正義的獨角獸帝國一落千丈:

Uber估值腰斬

WeWork上市失敗

Slack股價陰線

DoorDash命運不定

……

用1000億美元,籠絡了最頂尖的人才,捆綁了無數利益體,居然也沒有成功。

現在,軟銀有逾1000億美元債務高企,投資的回報正隨投資企業的估值縮水。全球投資的上百個未盈利企業,三百年企業增長的願景,還在等著軟銀籌措資本打下半場。

資本點燃科技創業瘋狂想象力的黃金時代,會因此走向完結篇嗎?

生而顛覆

“通過投資有潛力成為行業領袖的企業,我們的目標是創造一個戰略集團,能夠持續增長300年”。—— 孫正義

互聯網金融危機後,軟銀再度封神,是在阿里巴巴上市之時:2000年2000萬美元的投資,獲得了彼時600億美元的回報。

軟銀花了十幾年時間,等待這一刻到來。

但在此之後,他的耐心似乎就沒有那麼好了。

2016年,孫正義啟動了一輛造神戰車,帶著1000億美元航母體量的軟銀願景基金征戰世界。

如今有誰能比飽受詬病的Uber等創業企業花錢更快,那就是他們背後三年投出1000億美元的軟銀。

他總是開出創業者無法拒絕,競爭對手投資人瞠目結舌的價碼,顛覆風投行業的規則。

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的執行合夥人Scott Sandell告訴CNN,他曾經“非常接近”以1.8億美元的估值,完成對一家初創公司的三千萬美元投資。

但是“孫正義出手了”,並以5億美元的估值向初創公司提供了1億美元。

軟銀成為了硅谷創業企業的定價者,它開價漲幾倍,企業估值就膨脹幾倍。

這是一筆創業者無法拒絕的資本,通常金額龐大,能讓企業估值飆升,掃清行業競爭,並且要確保它不會落入競爭對手手中。

例如,如果Uber不接受軟銀的投資,那麼它的對手Lyft就可以拿下這筆錢,再裝滿打擊Uber的彈藥。

這三年對軟銀來說,也是一場閃電戰。它到處遞上投資要約,幾乎血洗了創業融資新聞,推高了一批創業企業的估值。

小風投才做選擇,大軟銀全部都要。投資者往往驚歎創業的燒錢速度,一筆錢砸下去,驚不起一點浪花。而軟銀砸下的資本,掀起的都是巨浪。


獨角獸獵人軟銀和它的美國“巨嬰”


共享經濟、人工智能、地產、自動駕駛、網約車、電商、外賣、金融、企業服務、醫療科技…… 軟銀資本投資的企業覆蓋各個行業,橫跨幾大洲。

佈局和野心令人驚歎。

十年之後,這張投資版圖能夠撐起軟銀的三百年帝國夢想嗎?

成功了,孫正義就是坐擁科技帝國,塑造世界面貌的神之手。

如果他能成功的話。

美國“巨嬰”

這是史上最容易融資的時代,從古埃及時代算起,這可能是整個歷史上任何行業任何企業融資的最好時代。—— Slack創始人Stewart Butterfield

創業企業的命有多長?原本,這是以企業的燒錢速度和盈利時間點決定的。

但是,這些創業企業經歷了最好的時代,低利率讓資金湧入了回報更高的私募股權,而軟銀更讓創業企業見識到了資本燒錢換增長的力量。

在今年原本最大的兩場科技企業IPO中,軟銀向WeWork總計投入約106.5億美元,向Uber總計投入約93億美元。

本應是少年顛覆者與造王者的相遇,寫下科技創業史上最精彩的一篇。但結果在資本的強力灌輸下,卻變成了溺愛縱容的長輩和巨嬰的畸形關係。

軟銀願景基金執行合夥人Jeff Housenbold在接受CNBC採訪時說:

後期投資曾經意味著,我們將開出2000萬至7500萬美元的支票,放手讓你們發展。

孫正義則說:不,我們將開出1億到10億美元的支票,我們一起上陣。

軟銀和它的獨角獸們,展現出了非常一致的風格:龐大資本,高速增長,全球擴張,高負債,顛覆行業。

軟銀甚至不惜投資了一些行業的所有玩家,以為不管最終是誰清場,軟銀都能“贏者通吃”。

在共享出行領域,軟銀投資了美國的Uber,中國的滴滴,東南亞的Grab,印度的Ola。他們在全球市場對抗,貢獻了“戰士還在前線廝殺,將軍已在帳中投降”的名場面。如果論起身份,還都是軟銀系。

軟銀打破了傳統的估值方法,願意向看不到近期盈利的企業開出高價。網約車出行,共享經濟,自動駕駛,食品外賣……他們是在虧損,但軟銀相信他們能改變世界,有朝一日產生巨大的利益。

軟銀要找下一個阿里巴巴。

但就像在互聯網金融泡沫中,瘋狂的市場忘記了盈利指標的重要性。登陸股市就像豪賭一塊頑石,劈開才能看是不是璞玉。

當這些獨角獸以龐大身軀走上資本市場,露出了巨嬰的面貌,包括孫正義視為下一個阿里巴巴的WeWork。

Uber上市時,軟銀損失了6億美元,WeWork的估值從470億美元一路狂跌到近100億美元,甚至快要跌破軟銀的投資金額,讓軟銀不得不考慮全盤接手WeWork。

太多人在等經濟衰退的靴子落地,拿出了防禦的姿態,害怕手中沒有足夠的資本,活不過將至的凜冬。

這時除了軟銀,誰還願意向他一手培養起來的“巨嬰”輸血?

雖然沒有人願意相信投入巨資造富的投資人們,會有集體看走眼的一天。但科技光環也不是救命到草,依靠燒錢擴張帶來的增長,和招股書中“可能永遠無法盈利”的風險,足以讓估值泡沫一觸即破。

就連Slack這樣看似穩妥的軟件服務公司,也被懷疑估值太高,股價表現一路下跌。

軟銀危機

軟銀和它的獨角獸們一樣,揹負著高額的債務。

據軟銀2019年財報,其債務超過1000億美元。而1000億美元的基金,按照7%的回報率,需要70億美元的增值。


獨角獸獵人軟銀和它的美國“巨嬰”


今年6月,軟銀透露,其對原始基金的投資迄今已獲得62%的回報。今年8月,軟銀在財報中披露基金的經營利潤同比增長了近66%,約合37億美元。

軟銀解釋說,這要歸功於投資公司OYO,Slack和DoorDash的估值增長。

軟銀的財富回報也在紙上,都來自於一旦接受軟銀投資,就估值暴漲的企業們。

2018年,軟銀以14億美元估值投資DoorDash,2019年,DoorDash的估值膨脹到126億美元。

Uber、WeWork都曾享受過同樣的增值速度。然而Uber的市值與估值相比近乎腰斬,WeWork上市流產後估值跌去了四分之三。

資本的光環褪去了,懷疑如同傳染病向其他企業的估值蔓延。這些公司真的是科技公司嗎?他們真的在有生之年能賺錢嗎?DoorDash和其他估值高漲的獨角獸們會面對同樣價值垮塌的命運嗎?

資本能成就一個行業的新霸主,也能毀掉一個創業者成為英雄的機會。

資本洗刷後的硅谷或許淡忘了,硅谷創業的精神源頭在車庫創業,看技術是否成熟,有沒有盈利條件,市場是否會認可。

有規律的融資週期和成長速度,都迷失在了資本大潮裡。

時勢難違,早年的人工智能寒冬,一度無法飛天的阿里巴巴雲服務,不是方向不好,只是科技條件尚不完備。

就像現在一直無法實現的完全自動駕駛一樣。

不幸的是,就算軟銀“贏者通吃”,網約車、外賣全行業補貼虧損,自動駕駛還在無底洞燒錢的階段。這不是一場三年就能結束的戰役。

這些企業都還沒有盈利,投入的是真金白銀,回報則是建立在市場信心上的紙上財富。

軟銀投完一千億美元的基金,還有約一千億美元的負債,手上一眾看似風光無限但還無法盈利的“巨嬰”企業都需要輸血,軟銀的下半場該怎麼打?

這或許還不是一個有資本就能為所欲為的世界。

最後的敬意

這次被戳破的科技泡沫,讓很多人想起了20年前的互聯網泡沫。

在相似的歷史中,都有孫正義的身影。

軟銀能打造霸主企業,因為投入巨資,掃蕩行業,推高估值;軟銀能拿出驚人回報,是把膨脹的估值算入回報之中。

隨著今年美國企業的幾場敗績,軟銀的投資估值和回報率也在蒸發。

孫正義說,他很慚愧。

第二支願景基金的籌備陷入困難,其中200億美元計劃向軟銀的員工借貸。

據英國《金融時報》,軟銀鼓勵一些高管人員借出十倍以上的工資,這是對其僱員的一種期望,以此來證明他們對孫正義的忠誠度。

孫正義已將其在軟銀的38%的股票,向全球19個金融集團抵押個人貸款。

他還沒有等到下一個阿里巴巴。

孫正義也流露改變投資方向的意願,尋找有更清晰的盈利路徑和上市方式的企業。

下一個十年,是否只有無趣但是盈利的軟件公司,板正平淡的產品,穩定的現金收入,以及波瀾不驚的故事。

任何顛覆行業的創業公司,都值得致以敬意。但要多少場失敗,才能證明不能走瘋狂擴張但不能造血的“巨嬰”獨角獸之路?

後面等待上市的,還有美國DoorDash、印度OYO、中國的滴滴……看似巨無霸的美國科技企業,也只是軟銀投資組合中的一角。

印度企業OYO三年崛起為全球第三大酒店連鎖品牌,估值膨脹到100億美元。在此次軟銀和它美國同輩的挫敗中,OYO站了出來捍衛軟銀。

在矇眼狂奔賈躍亭正式申請破產的那一天,硅谷山景城的咖啡館裡,兩名創業者壓低聲音的談話走到了尾聲。

”中國到處都是奇怪的汽車企業,你聽說過BYT嗎?“

”不是BYT,是BYD。“

”B-Y-D-“

”你知道為什麼BYD這麼火嗎?巴菲特對他們進行了投資“

”難怪!“

”如果是巴菲特投資了這家公司,那必然有過人之處。“

硅星人:(ID:guixingren123)

從科技到文化,從深度到段子,硅星人為你講述關於硅谷的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