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赫爾曼: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加速邁向“工業 4.0”?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至少意味著三方面的潛力:在城市、基礎設施、貨物、數據和人之間實現互聯互通;以數字化和創新的方式共同創造價值;通過攜手合作改善民生並推動社會進步”

赫爾曼: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加速邁向“工業 4.0”?

圖/視覺中國


隨著整體規劃及一系列相關措施的逐一公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一系列概念已開始加速向現實落地。

與紐約灣、舊金山灣、東京灣世界三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具備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等特色。能以不到中國1%的土地面積和5%的人口數量貢獻了12%的GDP,正是其發展實力的體現;另一方面,如何在外向型經濟模式壓力重重、新舊經濟形態並存前提下不斷進行產業升級,亦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過程當中的核心考驗之一。

就微觀層面而言,值此數字化、工業4.0“浪潮”襲來之際,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大多數城市仍然處在由製造業向高端製造業和服務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其方向和困難分別在哪裡?除政策利好外,能否通過企業合作的模式找到新模式夯實產業發展基礎?針對這一系列問題,西門子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赫爾曼日前在廣州接受《財經》雜誌專訪時一一作答。作為中德產業合作樣本之一的西門子在大灣區“9+2”城市群中,已經“以腳投票”佈局了其中8個城市,分別加大了其對生產、研發、教育等多個領域的投入,與當地更多合作伙伴開展合作。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約7000萬人口,幾乎跟德國人口相當,其所蘊含的機遇不容錯過。”赫爾曼說。

粵港澳大灣區機遇

《財經》:從企業的角度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的不斷加速推進建設,意味著哪些機遇?

赫爾曼:從當下情況看,如今的粵港澳大灣區以不到中國1%的土地面積和5%左右的人口數量,貢獻了約12%的 GDP。而廣東在經濟總量以及發展水平方面都在中國首屈一指,技術水平也相對領先於全國。展望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長遠發展藍圖是到2035年時全面建成一個生態安全、社會安定、經濟強勁、文化繁榮的國際一流灣區。而正是在這一過程當中,在這樣一條從以往的“世界工廠”變為“世界級灣區”的轉型之路上,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各個城市也將加強協調發展,發揮協同優勢,提升“集群效應”。既為經濟增長注入動能,也為百姓生活帶來便利。這則至少意味著三方面的潛力:其一,在城市、基礎設施、貨物、數據和人之間實現互聯互通;其二,以數字化和創新的方式共同創造價值;其三,通過攜手合作改善民生並推動社會進步。

大灣區的人口約7000萬,幾乎跟德國相當,中外企業考慮如何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加速發展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在粵港澳大灣區“9+2”的城市體系當中,西門子已建立了三家運營企業、兩個創新中心,以及八家辦事處和分公司。

《財經》:具體而言,這些合作包括哪些方面?

赫爾曼:“速度”和“規模”是形容中國經濟發展最好的兩個詞語。粵港澳大灣區致力於發展成為充滿活力的世界級灣區以及全球創新和技術中心,而實現這一戰略定位的關鍵在於合作、數字化與人才。作為技術企業,我們與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城市或企業已(或即將展開)具體的合作領域,包括髮展清潔能源、推進數字製造、打造智慧城市群、驅動創新,以及培養人才。

比如在打造智慧城市群方面,西門子於2017年時在香港成立了首個智慧城市數字化中心,以開放實驗室形式支持科研專家開發針對智能基礎設施和數據分析等領域的創新解決方案;今年6月時,我們在珠海橫琴打造的粵港澳大灣區首個智慧園區示範展廳也已正式開幕。這個展廳整合了智能基礎設施各縱深領域的專業解決方案和應用,將智慧能源、綠色智能化樓宇、智慧停車場等子系統集成在開放的智慧園區數字化管理平臺上。

在教育合作方面,我們目前已和廣東省近20所大學以及職業院校開展合作:2018年,西門子在廣州和珠海分別建立了中德西門子技術國際學院,在大灣區探索推行雙元制職業教育。

《財經》:就教育角度而言,何謂“雙元制職業教育”?中德在職業教育方面還有哪些可以嘗試或者深化的合作內容?

赫爾曼:加強職業教育至關重要。數字化意味著有些工作崗位以後可能不復存在,有些簡單的手工重複性勞動不再需要,這些工作可以通過機器學習來完成。未來的關鍵在於人才儲備,要在合適的地方湧現合適的人才,執行相應的任務。我們希望人才具備橫向的知識瞭解產業價值鏈,同時具備縱向的行業專業知識。有了這樣的數字化人才,憑藉對於工業的認知和理解,必將能夠提高在價值鏈中的地位。而所謂“雙元制職業教育”,就是整個培訓過程是在工廠企業和國家的職業學校(Berufsbildenden Schule,簡稱 BBS)進行,並且這種教育模式又以企業培訓為主,企業中的實踐和在職業學校中的理論教學密切結合。

今年6月,西門子與深圳技術大學在慕尼黑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進一步深化在智能製造領域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助力深圳技術大學實現打造世界一流的開放式、創新型、國際化的應用型大學的目標。雙方將在深圳技術大學中德智能製造學院的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專業與課程建設、師資培養、工程能力認證以及科研技術合作等相關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根據協議,雙方將在深圳技術大學共同建設智能製造實習實訓基地,包括打造智能製造綜合能力實驗室,以及體現產品和工廠全生命週期的“工業4.0”示範實驗中心。西門子將積極參與深圳技術大學校內企業創新中心的建設,通過開展科研技術與國際交流合作,為智能製造學院的教師和學生提供交流、技能培訓及國際認證等服務。雙方還將共同開發專業課程,進行教師培訓,實現工程能力資格認證,搭建全國性的智能製造人才交流網絡,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就業機會等選擇。


構建制造業數字化升級生態

《財經》:作為傳統的製造業大省,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過程中,各方高度關注的一個領域是製造業的數字化和創新,進而加速夯實其產業基礎。

赫爾曼:確實是這樣。廣東省工業格局的變化確實很大,三十年前我第一次來中國的時候,那時的廣東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之後成為電子製造業的基地,到90年代末、2000年初的時候,華為等互聯網巨頭的崛起幫助廣東在價值鏈體系中邁上了更高的層級。今天的廣東已經擁有堅實的製造業基礎和相對完整的產業價值鏈,正著力發展現代化高端製造業。為了進一步釋放經濟活力,一大關鍵在於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新興產業和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並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從企業角度來看,也確實是紛紛摩拳擦掌,展現出了希望擁抱數字化浪潮的強烈意願。西門子2018年推出了數字化企業能力評估模型,目前已為超過3000家中國企業進行評估。我們觀察到,目前更多的企業還處於工業2.0的水平,從2.0到4.0還是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在在些企業當中,實際上也有超過80%將數字化轉型納入其戰略規劃或主要任務。對於任何規模、任何行業的企業而言,這都意味著重塑產業格局的深刻變革。如大灣區的所有制造企業在其整個製造生命週期的各個環節都實現數字化的話,將能創造出大量的附加價值。

《財經》:就幫助企業升級或所謂邁向“工業4.0”的過程中,西門子能提供哪些技術?

赫爾曼:包括“數字雙胞胎”——使製造企業可以在生產第一臺樣機之前,在搭建產線之前,甚至在正式投產之前,便在虛擬環境中對複雜的產品進行設計、仿真和測試——工業物聯網到人工智能等等,西門子正在探索一系列面向未來的前瞻性技術。西門子也在轉型,從單純的硬件設備製造商,轉變為依靠軟件和像數字化雙胞胎、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來驅動的企業。此外,我們基於雲的開放式物聯網操作系統 MindSphere已於今年部署在阿里雲上並開始運營。所有這些都可以助推大灣區邁向“工業 4.0”,將其工業生產力提升至新的高度,並開啟一系列新的業務模式。

《財經》:在工業領域的數字化轉型浪潮中,不同類型的企業已經在先後入局並不斷尋找合作模式。MindSphere這種將物聯網操作系統與公有云合作的模式的特點是什麼?將具體如何為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幫助?

赫爾曼:兩年前我們在全球發佈了MindSphere,今年則在中國發布了MindSphere。就雲基礎設施服務(IaaS)方面,西門子先後與全球兩大公有云巨頭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達成了合作。而在中國國內,則是阿里雲。作為OT(Operation Technology)型企業的代表,西門子跟微軟、阿里為代表的掌握信息技術的IT公司之間的關係也是越來越緊密。

在MindSphere平臺上,西門子正在不斷拓展自身的各項能力——西門子已經躋身全球前十大軟件公司之列——就具體業務實施層面而言,工業互聯網推進過程中存在如何獲取現場數據等一系列困難。而按照西門子股份公司首席運營官兼首席技術官博樂仁的觀點,我們的能力側重在生產車間層面的製造執行系統(MES),以及產品、產線的模擬、設計、仿真軟件——不會去涉足傳統IT概念中的企業資源管理(ERP)軟件,另一方面也不去做雲基礎設施(IaaS)——在此基礎上,因為要直接面向用戶和現場,這意味著在幫助企業數字化轉型時,西門子也不只是單獨賣硬件或軟件產品,而是往往要承擔起類似諮詢公司的角色。

西門子也希望將MindSphere打造成一個由眾多具有數字化戰略眼光並富有行動力的App開發者、行業合作伙伴及終端用戶組成的生態系統、一個服務於中國市場的工業物聯網生態系統,以便幫助更多的中國工業企業邁出探索數字化轉型的第一步。因此,這一建設過程就不是西門子單打獨鬥做成的事情,對我們來講它是一個合作平臺,不僅是物聯網平臺,而且是我們跟客戶、合作伙伴一起合作的平臺。有些公司既是客戶,又是合作伙伴。各方將能夠基於MindSphere充分發揮在知識經驗與技術能力方面的專長,深入發掘不同行業場景下的物聯網需求,從技術與商業兩個緯度共同打造更具多樣化和創新性的工業物聯網實踐方案。

《財經》:在粵港澳大灣區內推進這一過程將遇到哪些挑戰?比如珠三角很多企業的規模都不大,有升級和進行數字化改造的想法,但卻往往因為資金成本等因素一拖再拖。新平臺能否幫助企業降低這些門檻?

赫爾曼:就挑戰而言,在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信息安全問題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製造企業需要有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它的數據能夠放在可靠的環境,上傳到雲上的數據是安全的,沒有人能夠攻擊或者侵入這些數據,這是我們開發所要專注的方面。所以MindSphere已內嵌了安全功能,不僅如此,西門子在蘇州建立的西門子工業信息安全運營中心已經取得了由中國公安部頒發的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第三級的備案證明。該中心不僅能夠維護自身的信息安全,也能夠為客戶提供服務。

就成本而言:一方面,製造業企業的數字化改造不止是要提高產量,關鍵在於增效降本。綜合衡量下來,數字化的代價並不高,因為數字化解決方案可以節約能源、節約人力成本,解決很多問題,非常適合中小企業;另一方面,政府其實已有很多的優惠,比如說像減稅降費,不管是跨國企業、大型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都能享受。

本文為粵港澳大灣區系列報道之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