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沙生植物全家福,玩螞蟻森林的你知道梭梭花棒檸條長啥樣嗎?


在大多數人心目中,沙漠應該是寸草不生之地,但其實有那麼一些沙生植物,在中國治理沙漠化荒漠化的事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不少像梭梭、花棒、檸條這樣的“明星樹種”隨著螞蟻森林被很多人熟知,但它們長什麼樣子你都知道嗎?今天小編帶大家看看著名的治沙之城武威民勤的沙漠中,這些沙生植物都長什麼樣。本圖就是今年8月時候,生長了一兩年的梭梭。

這些梭梭則是差不多有十年以上的年頭。梭梭是藜科梭梭屬植物,根系發達,主根彎曲下伸,具有抗旱、耐高溫、耐鹽鹼、耐風蝕、耐寒等諸多特性,因此是一種極其重要的防風固沙植物,具有沙漠衛士之稱,在荒漠和半荒漠地區的分佈極為廣泛,具有很大的生態效益。它們也幾乎是中國西北沙漠最常見的治沙樹種。同時,梭梭的根部還能為另外一種沙漠經濟作物寄生。

這就是寄生在梭梭根部的沙漠之寶——肉蓯蓉,這種特殊的草本植物幾乎都生長在地下,只有春天開花時探出地面,它們從梭梭寄主中吸取養分及水分,素有“沙漠人參”之美譽,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是中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肉蓯蓉在歷史上就被西域各國作為上貢朝廷的珍品,也是歷代補腎壯陽類處方中使用頻度最高的補益藥物之一。


這種結滿小巧可愛果子的植物叫做白刺,蒺藜科植物白刺全世界已發現12個種,我國有8個種,是荒漠地區的重要的建群植物,也是優良的固沙樹種。

這就是白刺果,看上去有些灰頭土臉,但是滋味還相當不錯,這種果子在武威當地被做沙漠櫻桃,但經過小編的親口平常,感覺味道並不像櫻桃,而是有點像玫瑰香品種葡萄的滋味。

這種像掛著小燈籠的植物叫做沙拐棗,別看它們有些柔弱的樣子,但它們跟很多藜科植物一樣是防風固沙的先鋒植物。小編看到它們時沒趕上花和果子最美的時候,沙拐棗五月左右大量開花,紅彤彤的,可以算是沙漠上一道美麗的景色,七月左右果子也是紅紅的,現在已經幹掉了剩下種子和一些乾癟的果肉,外面包裹著一層有點扎手的毛刺。它們的種子特別輕,掉下來以後可以隨風在沙漠中流浪擴大疆域。


這種草當地叫沙米,其實就是特別常見的一種沙漠植物沙蓬,藜科沙蓬屬植物,之所以俗名叫做沙米,是因為它們在秋天的時候會結籽,大小比小米還要小一點,當地放在各種麵湯或者扁豆米湯裡,小編在民勤當地的早飯時吃到過,口味還不錯。

開花的紅柳,說起紅柳估計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很多新疆風味的燒烤店用來烤羊肉串的就是紅柳的樹枝。紅柳的學名叫做多枝檉柳,跟梭梭一樣是中國荒漠地區廣泛分佈的植物之一,具有較強的適應乾旱荒漠環境的特徵;不僅是優良的防風固沙植物,同時還是水土保持樹種和鹽鹼地的綠化造林樹種,而且還是良好的薪炭、編制和建築用材。

這種看上去不太上相的植物當地叫做黑枸杞,學名叫做黑果枸杞,茄科枸杞屬植物,有很多刺,它的花青素驚人,小編隨便一摸就是一手紫色,本著神農嘗百草的精神,當然也得親口嚐嚐,典型的茄科小果的口感,不過因為是純野生的緣故吧,口味上比較平淡,不甜也不酸,水分也不多,但科學研究這種果子富含蛋白質、枸杞多糖、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等多種營養成分,當地人一般摘下來泡水喝。


沙漠上特別常見的沙蒿,菊科蒿屬的植物,也是固沙治沙植物,一長一大片,小編嚐了一下,味道跟青蒿差不多,滋味寡苦。當地人的確也吃它,不過得等到秋天結籽的時候,會收其籽當食材,用法跟沙米差不多,甚至還可以榨油。不過對於沙蒿,北京人可能更深體會的是沒到秋天,隨著北風而來的沙蒿花粉造成了很多人痛苦的秋季過敏症。

在螞蟻森林中備受矚目的小清新樹種花棒,夏天的時候花朵盛開,跟它的名字特別貼切,但其實它的學名叫做細枝巖黃耆,豆科巖黃耆屬半灌木植物,優良固沙植物,西北地區普遍用作優良固沙樹種,可直播或飛播造林,同梭梭、紅柳可並稱治沙三傑。花棒不僅開花好看,該樹種可謂全身都是寶,幼嫩枝葉為優良飼料,駱駝和馬所喜食,木材為經久耐燃的薪炭,花為優良的蜜源,種子則為優良的精飼料和油料。

大名鼎鼎的沙棗,由於它分佈特別廣,所以別名特別多,百度百科上可以查到的別稱就有七里香、香柳、刺柳、桂香柳、銀柳、銀柳胡頹子、牙格達、紅豆、則給毛道、給結格代,胡頹子科落葉喬木,高的可以長到10米,沙棗的生命力很強,具有抗旱,抗風沙,耐鹽鹼,耐貧瘠等特點。天然沙棗只分布在降水量低於150毫米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區。沙棗果子可以吃,除了生食很多地方還熟食甚至打在麵粉中作為主食使用。


檸條也是重要的治沙固沙樹種。豆科錦雞兒屬,枝葉油亮亮反射出一種金屬的光澤,其實蠻有園藝品種的潛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