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哈尼梯田裡的年輕人回來了

哈尼梯田裡的年輕人回來了

這處梯田被當地人稱為“時光隧道” 人民網 程浩 攝

3月23日,同為世界文化遺產地的雲南紅河哈尼梯田與意大利朗格羅埃洛和蒙菲拉託葡萄園締結友好關係。這則消息讓當地年輕人李正福激動不已,他覺得這事不管是對梯田還是自己,都是好事。

紅河哈尼梯田,一個活態的世界文化遺產,簡單理解,就是需要有人耕作,這一文化遺產才會存在。一旦傳承千年的稻作體系崩塌,對哈尼梯田將是毀滅性打擊。甚至,衍生的諸多哈尼文化也會被波及。

這些年,梯田裡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謀出路,只剩老一代人守著田耕種。作為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紅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區——雲南省紅河州元陽縣一方面想著法子吸引像李正福一樣的年輕人返鄉,一方面引導他們守著梯田脫貧致富,最終讓哈尼梯田這一世界文化遺產得以長久留存。

哈尼梯田里的年轻人回来了

梯田裡耕種的農民 人民網 程浩 攝

哈尼梯田里的年轻人回来了

梯田裡,農民正忙活著 人民網 程浩 攝

一筆賬 守著梯田脫貧致富

傍晚時分,登上元陽縣新街鎮一處山頂,層層梯田,銀波盪漾,呈現出一片水墨美景,蔚為壯觀。

元陽縣境內有梯田19萬畝,佔紅河哈尼梯田總面積的約20%,梯田級數最多達3700多級,迄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

這裡開墾的梯田隨山勢地形變化,因地制宜,坡緩地大則開墾大田,坡陡地小則開墾小田,甚至溝邊坎下石隙也開田。

梯田獨具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循環生態系統,特有的高原農耕技術和生產、生活、文化相融共生的活態文化系統,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一體的特徵。

2013年6月22日,在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紅河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世界遺產家族獨特的以民族命名、以農耕稻作文明為主題的活態文化遺產。

近幾年,隨著遊客不斷增多,哈尼梯田的知名度越來越高。每每夕陽西下,梯田銀光閃閃,美不勝收。觀景臺處,快門聲咔嚓咔嚓,攝影愛好者們神情專注,生怕不小心錯過哪個美妙瞬間。

但沒人敢想象,如果放任年輕人外出謀生路,耕種梯田的老人越來越老,元陽縣境內的19萬畝梯田,還能留存多久。

當然,年輕人外出謀生路,有著不得不走的理由。

新街鎮土鍋村委會大魚塘村村民李正福前些年長期在外務工,“你算算,家裡3畝多梯田,一年一季水稻,畝產300多公斤,一(公)斤三四塊錢,摺合下來收入三四千元,還不如在外打工一個月的收入。”他說。

而且,“耕種梯田很辛苦,現代機械設備進不去,只能揹著農具、趕著牛幹活,年輕人誰願意去啊!”李正福接著說。

又賺不到錢又辛苦,李正福幹嘛這幾年不出去務工呢?得益於元陽縣從2014年起開始推行的“稻魚鴨”種養模式。

“稻魚鴨”種養模式,是以梯田種植紅米為主體,推廣稻魚鴨共生的種養模式。怎麼理解?古老的梯田紅米生命力頑強,稻田裡的雜草、蟲子為魚、鴨提供了食物,魚、鴨又為紅米提供肥料、捕食蟲害。

大魚塘村背後,一片400畝的梯田是元陽縣呼山眾創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稻魚鴨綜合種養示範基地,這裡生產的梯田紅米、梯田魚、梯田鴨蛋均獲得了有機認證,且產品口感好、營養價值高。

這片梯田是呼山眾創從40多戶農民手裡流轉過來的。集約化的管理加上科技做支撐,不僅提高了紅米的單產,同時在稻田裡集中養魚、養鴨,綜合產出大幅提高——紅米畝產400多公斤,稻花魚50公斤左右,鴨蛋2500枚。

“我們算一下,一公斤紅米售價7元,一公斤稻花魚40元,一個鴨蛋2元,畝產值足有萬元。”呼山眾創副總經理張正雄說。

“稻魚鴨”種養模式目前已在元陽縣推開,覆蓋全縣3萬畝梯田。元陽縣有更遠的規劃:到2020年發展“稻魚鴨”種養模式13萬畝,力爭把稻魚鴨高產高效農業打造成能夠長期帶動元陽貧困群眾脫貧增收的特色產業,讓千年哈尼梯田成為群眾的“致富田”。

這種模式下,李正福不再出去打工,他在呼山眾創長期務工,每月工資2700元,加上流轉出去的2畝土地租金,及自家一畝多的梯田收入,李正福年收入超過4萬元。“和在外打工差不多,還能住在家裡,誰不願意呢?”他笑著說。

農民有了收益,鄉村逐漸振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村裡,擼起袖子脫貧致富。

哈尼梯田里的年轻人回来了

“繡娘們”正忙活著 人民網 程浩 攝

一個信念 讓大家在家門口奔小康

叫響名氣的“稻魚鴨”吸引了年輕人回村,鄉村旅遊則讓村裡的年輕人願意留下來。

新街鎮阿者科村是一個“網紅”哈尼族村寨,其原始的生態文化被譽為活態的哈尼民居博物館。作為哈尼民居的代表,茅草屋頂、土木結構的傘狀哈尼族“蘑菇屋”,在千年文化的洗禮之中,依然完好地被保護與傳承下來。

春日下午,34歲的高煙苗正在自家農家樂忙活著。前幾年,他一直在外打工,當看到家鄉旅遊發展前景後,高煙苗回到村子,除了耕種水稻,他把自家房屋改造成農家樂,開始吃起旅遊飯。

前段時間,高煙苗當選了村集體成立的元陽縣陌上鄉村旅遊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經理,每月和妻子工資加起來3500元。“祖先留下的森林、村落、梯田、水源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我要努力帶領鄉親們提高文化素質、溝通能力和服務水平,保護好綠水青山,讓大家在家門口奔小康。”高煙苗說。

高煙苗身上體現的,是元陽人在保護梯田,消除貧困,發展美麗鄉村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數據顯示,2018年,元陽縣接待遊客387.51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20.31%,旅遊業總收入達672046萬元,同比前一年增長45.37%。梯田景區接待遊客19.31萬人次,同比前一年增長7.11%,總收入達2750.41萬元。當地老百姓利用自身優勢參與鄉村客棧、農特產品、手工藝品等旅遊業經營服務,文化遺產得到“活化”保護。

不得不提的還有刺繡。3月29日下午,在元陽縣攀枝花鄉猛弄刺繡農民專業合作社,“繡娘們”趁農閒時,邊唱山歌,邊手舞翻飛,一件件精美刺繡漸漸生成開來。

目前,這個成立三年的合作社已發展成員200多人,其中多人被評為刺繡能手。通過合作社,已有許多北京、上海、浙江,甚至美國、韓國的遊客到訪併購買了“繡娘們”的刺繡作品。

“我從小就學習刺繡,以前是等趕街時把服飾繡片拿到集市上賣,一個月收入1000元左右,現在有了穩定的訂單,每月三五千元不是問題了。”刺繡“大戶”李世芬笑呵呵地說。

哈尼梯田里的年轻人回来了

哈尼歷史文化博物館內,遊客正在參觀。人民網 程浩 攝

一個期待 既能守住鄉愁 也能奔向小康

留住了年輕人,人們對哈尼梯田的保護與發展有了更高期望。

在阿者科村掛職的年輕村長、共青團元陽縣委副書記王然玄說,海外遊客越來越多,幾乎每個來阿者科的“老外”都會說一句:“這裡美得像一幅畫!”

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阿者科村以分紅的方式鼓勵村民保護村落活態文化。“我們以‘房、人、田’為標準,進行旅遊分紅標準劃分,鼓勵村民保護傳統民居、繼續耕種梯田以及保留村籍。”王然玄說,截至3月5日,村民總分紅9萬元,戶均1600元。

最近,哈尼梯田景觀與朗格羅埃洛和蒙菲拉託葡萄園景觀簽訂友好協議,在李維看來,這必將推動兩個景觀互相借鑑、共同發展。

“接下來,我們要以友好合作關係的建立為契機,探索形成一種長效的合作機制。同時,學習借鑑朗格羅埃洛和蒙菲拉託葡萄園通過縱向一體化將傳統種植業的產業鏈條向下延伸、以二產帶動一產的方式,推動可持續發展。”李維說。

正在修建的高速公路穿過元陽梯田,它的兩頭連接著中越和中緬邊境口岸,並與雲南的高速網相通;元陽機場即將通航,現在從昆明開車去元陽大約需要6個小時,待元陽機場通航後,從昆明到元陽,預計1小時內就能到達。

這兩件事是高煙苗近來最期待的,“到時不僅是遊客量的增加,更關鍵的是可以幫助鄉親們把最地道的農土特產品分享給全國各地的朋友們。”

打鐵還需自身硬。高煙苗還在思考,越來越多的農家樂開起來了,卻沒有真正地留住遊客。為什麼?他想到了梯田裡路、停車場等基礎設施的不足,想到了梯田農事體驗活動的不規範。他心裡想著,也許自己可以做些什麼。

李維站的角度更高,“只有堅持把保護與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才能實現非遺資源的永續利用,才能使哈尼梯田成為鄉村振興的不竭動力。”

我們期待,生活在紅河哈尼梯田的人們,既能守住鄉愁,也能奔向小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