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我與體壇……

這是我在體壇週報的第四個年頭,2014年我畢業,趕上巴西世界盃,卻因為當時還是實習生身份的緣故,無緣大夜班,也遺憾錯過了盛極一時的體壇深夜食堂小炒…

4年過去了,紙媒的寒冬如期而至,或者說循序漸進地就這麼來了,現實告訴我們,單憑一份報紙,已經無法引領一個時代了…

我與體壇……

人們都說,體壇在紙媒的巔峰在2002年前後的韓日世界盃,那份國足出線的報紙賣出了好幾百萬的銷量,時至今日,那天報紙的頭版依然裝裱在體壇的牆上,就在二樓到三樓之間的樓梯走廊上,還有一張米盧拿著那期報紙的照片,那同樣也是中國足球的巔峰,每天從單位食堂吃完飯下來,都會經過那裡,掃一眼,第一次看的時候發現:那時候李霄鵬的名字還被寫作“李小鵬”,不知道是印刷錯誤還是當時就是這種寫法…

但對於90後一代來說我,除非家裡爸爸是個球迷,在十一二歲的年紀,對足球大多都是懵懂的,除了會在學校裡和小夥伴踢幾腳球外,我連小學校隊的球衣都不認識。後來問了旁人才知道,叫國際米蘭,什麼隊這麼牛?還敢在球隊前面冠以“國際”二字,那是年少的我最本能的反應。現在看來02年前後,大國際也是極盛年代:

那也是我經歷過的校園足球或者說中國野球場勢頭最鼎盛的時代,每個週末的清晨,校園的土場上總有一場野球賽,印象裡當地最能打架的青年們也在其中,球場也是當年東北小鎮青年們攻城略地之所在。週末,我都會翻過學校的牆頭去看一會,清晨的第一縷陽光,起得有時比上學時還早…

而我所在的小學校隊在主場作戰的情況下(承辦了那屆比賽)拿到了省內第二名的成績,而在野球場上,我們都以攻破校隊門將的大門為榮,班主任也會時常拿校隊隊長的名字唸叨我們:看看人家誰誰誰,球踢得好學習也好,在這樣的大氛圍下,童年的有了更多的時間踢球,現在看來,一個樸素的道理是:承辦比賽真的是有用的!

然後世界盃來了,雖然懵懂,但由於有中國隊的緣故,就跟著湊熱鬧看了起來,學校也會組織學生們一起看,可惜國足沒那麼爭氣,事後看則是沒那麼走運,和當年的冠軍巴西和季軍土耳其分在一組,而彼時的哥斯達黎加雖被國足視作軟柿子,但不僅世界盃上2比0完勝國足,次年的友誼賽也以同樣的比分取勝,再後來我們也知道了包辦這兩場比賽四個進球的萬喬普同志是哥隊歷史第一射手,這都是命…

大體上2002年世界盃是很多90後足球迷的“初戀”,那屆世界盃3R如日中天,貝克漢姆掀開球衣的激情慶祝,卡恩悲情萬種,土耳其門將魯斯圖臉上那顆痣分外醒目,彰顯了突厥人的勇武,巴拉圭門將奇拉維特還會跑出來踢一腳任意球,還想給卡恩帶來一份生日禮物,以及肇俊哲和楊晨各一腳門柱…

熱鬧很快就散去,但熱愛不會。2002年前後體壇週報的巔峰並未惠及一座東北的小縣城,印象裡家鄉並沒有什麼新鮮的報紙可以看到,那個年代我們只能讀到應季的《故事會》、《讀者》和《意林》之類的,整座城市印象裡只有一位賣報的白鬍子老頭兒,推著一輛藍色的掉漆的小車,坐在市場街旁,一邊觀望著下棋打牌的人群,偶爾要喝幾聲,但車裡面並沒有什麼我想讀的東西…

後來上了高中,去了一座大一些的城市,終於可以讀到《體壇週報》了,學校西門的報亭、英雄紀念碑旁邊的報亭、火車站附近正大書店旁的報亭,每到新刊上市的時候我都會依次去搜刮《體壇週報》,2008年偶像卡恩退役,體壇在二版有個豆腐塊一樣大小的稿件,被我剪下來貼在牆上,後來在搬家中不慎遺失…

讀了大學,來到北京,讀《體壇週報》就更加方便了,梆子井男生取捨下面就有報亭,女生宿舍門口、西街口和學校北門也都有站點,出報日基本很容易能找到報紙,但時過境遷,畢業三年後,作為中國傳媒最高等的學府,男生宿舍下面的報攤被一家蘋果維修店取代了,時代說變就變,一切都被更快餐化的東西取代了,再看看宿舍樓下的小飯館,周黑鴨、大雞排、豆漿、煎餅、拌菜,恨不得一家店,把能賣的都給賣了…

我與體壇……

春節回到高中,故地重遊,蕭瑟寒冷的東北街頭,學校西門的報刊亭不出所料地不見了,好好學習吧,看什麼閒書;紀念碑下面的報刊亭空無一人一物,綠漆刻黃字兒:中國郵政報刊亭,“郵政”兩個字略顯模糊,側面的門上貼著春聯,可能是放假了吧;書店門口的還在,不過體壇已經不零售了,只能整年訂閱,報亭的櫥窗上掛的依舊是《意林》、《讀者》之類的,我拿了本《意林》,付錢時老闆又特意看了眼價錢,嗯,還是這個價…

由於工作的緣故,我現在可以第一時間拿到當期體壇的電子版,但毫無疑問還是更喜歡翻閱報紙的感覺,看看頭版,然後掃一眼二版的專欄,再翻到德甲的版面看看自家的主隊,瞅瞅NBA的單疊有啥好的稿子,再回到國際足球看看幾個光看標題就能認出作者的文章,看報的途中,拿筆畫畫這兒,掃掃那兒,像一種消遣,特別放鬆…

但不得不承認,可能不會再收藏和整理報紙了,寸土寸金的京城,沒法一摞一摞地收藏了,加之本來我也不是一個認真做整理的主兒,讀高中時班上姑娘的筆記總是字跡娟秀,讀大學時小自己一級的師弟整理體壇的剪報,厚厚一摞,貼滿了曼聯和老林的文章,既羨慕又釋然:你不是那塊料…

時代在更迭,但終究也是一直在進步,《體壇週報》曾經參與並統治過一個時代,現在進入所謂的新媒體時代,一切都是新的開始和輪迴,當然也是新的機遇。

近四年的體壇工作生涯,前三年在做微信公眾號,跨越到第四個年頭,開始做體壇加客戶端,在新媒體領域,體壇起步晚了,滯後了。之前看過一本研究體壇的書,《體壇——從邊緣到領先》,現在實事求是地看,似乎又重新回到邊緣的位置了,至少不在杆位了,曾經締造那個輝煌時代的人群,也有所分流,這是正常的新陳代謝和生長規律,長江後浪總會湧來。

唯一不變的,其實是體育本身以及在這個喧囂的時代,依然做一些美好有趣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