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虧損倒閉、資金斷裂 鄰家、全家等便利店雞毛一地

在我國振興實體經濟,引導資金脫虛向實的大背景下,便利店行業迎來了開店潮,而傳統零售、互聯網企業、電商巨頭的入局,更是將便利店推上“風口”。

但是在經歷“加盟店主失聯導致欠薪”、“快速擴張卻又急速關店”、“投資方資金鍊斷裂”等事件後,便利店行業大浪淘沙,進入洗牌期。

業內人士向藍鯨產經記者表示,在中國當前的大環境下,便利店在嚴控加盟管理,提高門檻的同時,更應該注重每家便利店自身的造血能力。

加盟店門檻有待提高

在各大便利店品牌紛紛跑馬圈地擴張之際,企業對加盟店的監督管理是否能跟上引起了行業重視。

據媒體報道,2018年11月底,曾在上海全家便利店寧波路店、人民廣場二店、新金橋廣場店三家門店打工的20多名務工人員向黃浦區勞動監察部門求助,稱其門店老闆“人間蒸發”、離奇“失蹤”,使他們幾個月的工資“打了水漂”。據工人反映,這3家店的加盟商是上海晴慧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當時老闆強調全家便利超市的名氣大,所以讓他們先幹活後籤合同,而對工資的支付則是採取“拖延戰術”。

黃浦區勞動監察大隊根據報案當事人筆錄和實地走訪,確認了雙方的勞動關係。而鑑於當前寧波路門店的加盟商無法找到,全家便利店中國區總代理商上海福滿家便利有限公司在確認“失聯”的加盟商確有拖欠工資的事實後,願意先行墊付全部欠薪。

據全家便利店新聞發言人王意文向藍鯨產經記者透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月,全家有2500餘家門店,其中70%的門店為加盟店。

而用“禍不單行”來形容此時的全家再恰當不過。2019年1月8日,某評測機構對全國各地全家便利店涉嫌銷售過期食品的情況進行了報道,涉及到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10個城市的21家門店。此後,雖然全家發佈聲明稱,該公司第一時間進行內部自查,均未出現過期食品。但是,消極影響還是對全家造成了極大的衝擊。

零售行業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藍鯨產經記者:“全家在短時間內陷入加盟商’跑路’和售賣過期食品的醜聞中,或與其加盟模式不無關係。在加盟一家門店時,加盟主需要交納一定的保證金,而上述加盟主跑路事情的發生,可能是因為保證金少於欠款(貨款)。”該人士還指出,加盟模式本身沒有問題,反而對品牌盈利有很大幫助,但是在中國本土市場,由於誠信環境、監控力度較弱等因素致使加盟模式在中國問題頻現。

只“生”不“養”,合作店淪為“四不像”

事實上,除了加盟模式外,中國便利店市場還興起了大品牌+夫妻店的“合作模式”,品牌的背書讓新型便利店有了一種安全感,而對於傳統小型便利店而言,轉型不成功,或許會成為“四不像”。

藍鯨產經記者查詢凱度零售提供的數據獲悉,中國有將近700萬家包括夫妻店在內的店,它們貢獻了整個零售渠道40%的出貨量。其中約30%夫妻店盤踞在鄉鎮、農村,46%在三線城市、縣級市。對於零售巨頭而言,將諸如此類的“夫妻店”收入囊中無疑是下沉市場的首選。

而京東正是選擇了這種模式。不過,2018年對於京東便利店而言是“大起大落”的一年。京東董事局主席劉強東曾在談及新零售時表示,京東做“無界零售”的核心就是通過開放引入更多的合作伙伴,京東便利店便是引入加盟店,按照他的計劃,在2018年底(前),每天新開1000家,每隔300米就有一個京東便利店。

只是,劉強東或許不會想到,“五年開100萬家便利店”的豪言壯語在不到一年的時間便“夭折”。2018年下半年,網上頻繁流出京東便利店倒閉的消息。

對此,藍鯨產經記者就京東便利店門店數量等問題採訪京東相關負責人,對方稱“暫不便透露”,但是“目前京東便利店已經覆蓋港澳臺之外的全國各個行政省區,並在機場、高鐵、火車站、高速公路服務區、校園等各個渠道全面開花。”

藍鯨產經記者通過地圖搜索“京東便利店”發現,有一些門店已經關閉。而京東官方也曾解釋稱:合作結束,並稱未來“沒有大規模開設直營店的準備”。

公開資料顯示,京東便利店的所有商品都由京東本地倉庫—京東掌櫃寶提供,貨源充沛,2018年3月份,京東收到開店申請高達5萬份。劉強東還保證只要找個人流大的地方開店,每月保底收入可達8000元左右。然而,說永遠比做容易。一些京東便利店的店主說,京東商品一律沒有退貨,過期只能扔掉,“每天都得自己貼錢,一直在虧損。”

此外,京東方面提供給藍鯨產經記者的數據顯示:2018年6月18日,掌櫃寶累計銷售額達2017年同期的1300%,2018年11月11日,掌櫃寶累計銷售額達2017年同期1100%。

一位加盟商對藍鯨產經記者坦言,有京東背書感覺很有安全感,但是從京東進貨比從原供貨商手中拿貨更貴。而藍鯨產經記者此前走訪京東便利店發現,外觀整齊的京東便利店看起來很正規,走進店內卻發現與此前小區裡、家門口的夫妻店小賣部神似,店內外裝修形成強烈反差。

一位接近京東的人士對藍鯨產經記者表示,京東一方面向便利店推廣訂貨平臺掌櫃寶,另一方面促使京東便利店與京東農村金融、京東物流業務組合,挖掘夫妻店的“最後一公里”配送價值。然而成本的上漲迫使便利店主提高售價,而夫妻店改造的便利店本身服務的消費者就是對價格敏感的人群,如此一來,薄利多銷的模式被打破,盈利也變得沒有那麼容易,很多夫妻店堅持不到與京東農村金融等業務的融合,便死在半路上,而對於京東而言,“結束合作”之舉無疑是及時止損。

自身盈利能力欠缺,背靠大樹也難乘涼

除了加盟店和合作店,近年來,資本的紛紛入局,也使小本買賣的便利店成了大生意。

據藍鯨產經記者不完全統計,包括阿里、京東、蘇寧等電商巨頭,步步高、永輝超市、家樂福等傳統零售企業在內的巨頭紛紛入局便利店,推動該行業進入高速運轉期。業內人士對藍鯨產經記者表示,資本的湧入致使便利店擴張速度加快。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到2018年兩年間,湧入便利店的資金已有幾十億元。僅2018年上半年,獲得投資和融資的便利店就不在少數:西安每一天獲得2億元A輪投資,北京131便利店獲天使輪融資4000萬元,武漢Today宣佈完成3億元B+輪融資等。

在此背景下,2015年註冊成立的鄰家便利店短短三年時間,就在北京市場擁有了168家門店,成立於2011年的全時便利店在2017年還推出“百城百萬計劃”,提出未來五年內將投資百億元,進駐100個城市的發展規劃。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也顯示,2017年便利店行業增速達23%,市場規模超過1900億元,門店數量突破10萬家,開店數及同店銷售雙增長。

然而,上述業內人士表示,便利店在跑馬圈地的同時,自身盈利能力的不足,導致抗風險能力不足,任何風吹草動都能打亂髮展步調。

2018年7月31日晚,鄰里家(北京)商貿有限公司(下稱“鄰家”)向供應商發出告知函稱,公司(鄰家便利店)於8月1日起停止總部各項業務,並陸續停止門店營業,停業原因是由於公司資金髮生問題,目前該公司賬戶內已無可支配資金。

根據告知函顯示,鄰家倒閉的原因是背後唯一出資方受到上海警方調查,導致公司銀行賬戶被凍結,“因為公司處於發展階段,尚未真正實現盈利,依舊需要投資方注資經營,靠店鋪自身銷售收入仍然入不敷出,且目前公司賬戶已被部分供應商訴訟至法院進行了財產保全,賬戶資金已被凍結,公司賬戶內已無可支配資金。由於無法與公司法人及股東取得聯繫,供應商與鄰家便利的債務債權,只能通過法律途徑進行訴訟保全。”

藍鯨產經記者查閱公開資料發現,北京鄰家便利店倒閉後,總共拖欠了供應商欠款達1000多萬元,其中拖欠最多的一家是100多萬。同時鄰家還拖欠了1600名員工約480萬元工資。而其本身並沒有多少資產,總部辦公室是租來的,僅有的資產只有一些電腦。

虧損倒閉、資金斷裂 鄰家、全家等便利店雞毛一地


(便利店大事表)

除了鄰家以外,還有一些便利店受制於資金週轉問題。2018年11月,號稱北京地區規模最大的全時便利店也遇到了資金難題。資料顯示,全時便利店成立於2011年,復華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復華控股”)持股61%,是其第一大股東。業界猜測,全時便利店的問題或與復華控股有關。據瞭解,復華控股旗下P2P平臺海象理財已延期近3個月,爆發嚴重兌付危機,進而殃及復華控股資金鍊。

另外,2018年9月,131便利店因投資方春曉資本“暴雷”,資金週轉出現問題,關門倒閉,創始人失聯。

上述業內人士向藍鯨產經記者表示,對於多數體系不夠完善的新型便利店而言,自身盈利能力欠缺帶來的問題,或成為致命問題,如何降低成本實現盈利變得尤為重要。

藍鯨產經記者查詢《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獲悉,2017年便利店的房租成本上升了18%,人工成本上升了12%,水電成本上升了6.9%。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18-2023年中國零售行業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則顯示,2017年中國便利店數量超過10萬家,日均銷售額為4936元,相比2016年提高了10%,但增幅下降。

虧損倒閉、資金斷裂 鄰家、全家等便利店雞毛一地


上述報告還顯示,2015年~2017年,大多數便利店的毛利集中在20%至30%,淨利率集中在0~4%的便利店企業約佔50%,淨利率在4%以上的企業和虧損企業數量佔比各25%左右。

虧損倒閉、資金斷裂 鄰家、全家等便利店雞毛一地


此前供職於鄰家的一位業內人士對藍鯨產經記者坦言,隨著成本的升高,便利店擴張必須有強大的資金支持,資本的力量可以解燃眉之急,然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便利店一旦失去資本助攻,不僅擴張之路受阻,能否活下來都是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