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博覽」種樹與立德

「博覽」種樹與立德

「博覽」種樹與立德

不管是觀古,還是覽今,總會發現種樹與立德很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宋人洪夢炎在《高齋桂窟》中寫道:“植桂不在多,種德如種樹。”前人能種後人傳,自有清陰滿庭戶。一個人播下綠蔭,讓後人收穫,這是多麼大的胸襟。可見,種樹即種德,造林即造福,種下樹木,也是立下政德。

張飛柏至今蔭護四川蜀道。張飛柏是一種古柏樹,民間又叫“皇柏”。這些柏樹傳說是當年張飛號召人民所植,故名。張飛柏在四川古蜀道分佈較多,北起四川閬中,南到成都,集中分佈在劍門蜀道兩旁。

左公柳至今滋潤西北大漠。當年,左宗棠率領大軍收復新疆,深感西北氣候乾燥,了無生機,於是每到一處便動員軍民植樹造林,計有26萬株。後來,人們便將左宗棠和其部屬所植柳樹,稱為“左公柳”。

“垂陰當覆地,聳幹會參天。”張飛、左宗棠以及歷史上很多種樹之人,既關注江山社稷,又關心民生疾苦;不僅為後人留下一片風景,也讓自己成了一棵“政德樹”。

在我們黨內,也有很多領導幹部鍾愛種樹,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種樹將軍”“種樹書記”。他們不僅播下希望、造福後代,還留下政績政聲、立下豐碑心碑。楊善洲從領導崗位退下後,22年帶領群眾人工造林5.6萬畝。“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楊善洲逝世前,把價值3億多元的林場無償交給國家。尕布龍從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下來後,義務擔任西寧南北山綠化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截至目前,西寧南北山共完成綠化20.93萬畝,相當於給每位西寧市民“贈送”森林104平方米。

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樹木勝口碑。無論什麼時候,人們看到蘭考泡桐,就會想起焦裕祿;看到東山木麻黃,就會想起谷文昌;看到太行果樹,就會想起李保國;看到東北大梨樹,就會想起毛豐美;看到壽光楊樹一行行,就會想起王伯祥……一片綠蔭,惠澤後世。對那些種樹的共產黨人來說,種的不僅僅是樹,更是德。在黨員幹部心中,什麼都比不上播撒綠色、造福後人。

治住黃沙始到金。前不久,山西省宣佈右玉縣脫貧摘帽。右玉縣能有今天,離不開縣委書記一任接一任帶領幹部群眾栽樹治沙。從片片黃沙到片片林海,右玉人民迎來了藍天白雲、綠水青山的美好生活。在右玉縣有一棵樹叫“榮懷楊”,名字取自第一任縣委書記張榮懷。從種下“榮懷楊”開始,一場穿越時空的植樹造林“接力賽”在歷任縣委書記帶領下起跑,一跑就是70年。這70年,右玉不僅改了天、換了地,還留下苦幹實幹、艱苦奮鬥的右玉精神。

“一次塞罕行,一生塞罕情。”許多去過塞罕壩的人,都會陶醉於那裡的美麗,震撼於那裡的純粹,感動於那裡的奮鬥。56年來,塞罕壩人堅守平凡、苦幹興業,讓茫茫荒原變身數百萬畝林海,創造了高寒沙地生態建設上前所未有的綠色奇蹟。這奇蹟的背後,包含著共產黨人的愚公精神、奮鬥精神、創業精神。塞罕壩已不是一片森林,它被賦予一種人文精神,彰顯了共產黨人的大德和公德,也展示了他們改天換地、造福子孫的公僕情懷。

一年樹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很多黨員幹部種樹,改善的不僅是生態,更是心態;優化的不僅是環境,更是心境。前人播綠立德,後人睹樹思人,感其精神,也必將奮發有為、前仆後繼、共創美好。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種樹既是種樹者對自然生態的呵護,也飽含著其涵養政治生態的大愛。從楊善洲,到右玉精神,再到塞罕壩的綠海,這不正是共產黨人既改造自然,也改善政治生態的生動體現嗎?

「博览」种树与立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