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已積累2億平米空間數據:這款“區塊鏈地圖”由用戶共建共享

已積累2億平米空間數據:這款“區塊鏈地圖”由用戶共建共享

羅凱曾任曾維也納集團首席品牌官,鉑濤集團高級總監。

文 | QBD記者 武旭升

傳統的地圖如谷歌、百度等都是由中心化商家制作,提供給B端企業和C端用戶。但地圖空間大、範圍廣,且餐館等小型商鋪經常搬遷,數據收集成本高昂。據Hyperion(海伯利安)聯創羅凱瞭解,谷歌一輛地圖數據採集車的成本約200萬人民幣,一年的維護費用累計數十億美元。

雖然後來出現了map這樣的開源地圖,由用戶貢獻地理信息。但由於缺乏激勵,仍然存在數據不準確、數據量小、地圖信息不完整等問題。去年區塊鏈技術隨著數字貨幣的暴漲成為資本和創業者的“寵兒”。其開源技術以及共建共享的核心思想,在一些創業者看來是對標中心化平臺的“核武器”。

羅凱等在今年3月正式啟動了“海伯利安”項目。這是一個分佈式的地圖平臺,團隊試圖通過區塊鏈技術及通證經濟解決地圖製作中數據收集成本高、準確率低等問題,為B端商家提供空間信息服務。7月,團隊完成了基石輪融資。目前, 海伯利安內測版已上線,主網預計明年6月上線。

注:羅凱承諾文中數據無誤,為內容真實性負責。QBD作客觀真實記錄,已備份速記錄音。

“區塊鏈地圖將是未來的一個爆發點”

羅凱算是進入幣圈較早的人之一。2014年,他就開始持有比特股(BTS),2015年行情下行,他逐漸離開幣圈。一年後他開始創業,啟動B2B項目留學寶,主要依靠內容引流,為出國留學的學生提供留學服務。

去年下半年,區塊鏈項目爆發式增長將他帶入區塊鏈圈。羅凱和在英國留學時的好友張得志經常探討,基於區塊鏈技術可以從哪個場景切入創業。張得志是英國諾地安大學博士,他的畢業論文寫的就是分佈式地圖。2015年,他就成立了一家分佈式地圖公司,對於地圖和區塊鏈技術都輕車熟路。

二人原有的業務以及從業經歷讓他們將目光瞄準地圖。當時在他們看來,傳統地圖存在數據採集成本高、不精確以及貢獻數據的用戶無法獲得應有的回報等問題,而這正是區塊鏈技術和通證經濟可以解決的。

地圖作為一個底層的應用,與商業、生活都息息相關。羅凱從谷歌內部瞭解到,目前谷歌地圖上約有100萬個APP在運轉,這些應用全球每天的打開次數過億,高德地圖和百度地圖上面也存在約30萬個App。“無論PC端還是移動端的應用,約80%的信息是與地圖相關的。”

技術上,過去地圖的發展大概經歷過兩個階段。以谷歌地圖為代表的1.0時代,由中心化的商家生產,數據和製作過程都是由中心化機構完成。“這些地圖都是商家的一大贏利點,谷歌90%利潤來自廣告,主要來自於搜索、地圖以及YouTube”。

但中心化的製作流程讓地圖成本變高,利潤變低。據羅凱瞭解,谷歌普通掃描車約200萬每臺,高清掃描車成本則約為1000萬,每年全球的地圖維護費用大概約10億美元。

他們還了解到,儘管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但谷歌作為全球最大的地圖,全球覆蓋人群也只有約30億。其中能夠更新數據人群大概12.5億人,能頻繁地更新的只有幾億人。而且一些相對狹小的空間裡數據變更快,比如小店鋪位置就會經常變更,中國一線城市每年的地圖更新率在20%~30%之間。這讓中心化的機構在做數據更新時成本更高,同時,地圖信息準確率也會降低。

中心化的地圖生產成本高,因此,以map為代表的地圖2.0誕生。這一代地圖的特徵是開源,類似於維基百科,由用戶來貢獻數據。但因為缺乏激勵,這些UGC數據質量參差不齊。

所以他們認為,基於區塊鏈技術在2.0的基礎上做開源地圖,並用通證經濟激勵用戶貢獻數據。在用戶貢獻數據能獲得回報時,數據會更豐富,再通過算法+人工甄選數據,地圖信息也會更準確。

此外,他們還認為地圖是區塊鏈領域未來的一個爆發點。“當分佈式地圖應用落地後,大量與區塊鏈技術相關的應用才有使用的條件,才有大規模爆發的可能性。”

已收集2億平米空間數據

於是,羅凱和張得志找到Mobvist聯合創始人黃偉堅、愛拍聯合創始人兼CTO鄒光先加入團隊,分別擔任COO和CTO。他們決定從地圖切入,做一個基於區塊鏈的開源地圖。

今年3月,他們正式啟動了“海伯利安”項目。

團隊計劃將其打造成面向全球的地圖供應鏈,為需要地圖信息的企業提供空間數據服務。

“不可能三角”以及擴容難等問題是當前技術上阻礙區塊鏈應用落地的主要難題。海伯利安團隊在技術上做了一定的創新,試圖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提高應用擴展性和交易驗證速度。

海伯利安在技術上採用三層架構,各層網絡之間承擔不同的任務,讓整個系統能夠正常運轉。最底層為協議層,由全球技術節點組成,包含地圖區塊鏈、智能合約、分佈式存儲等模塊。此外,還採用雙鏈架構+“BFT和Dpos”共識提高可延展性和驗證速度。這一共識即由“超級”代理人治理和驗證交易,代理人根據地區可按省、市等層級劃分,驗證當地的交易。

其次是服務層,基於海伯利安網絡,用戶可在不同的應用之間實現價值交換。另外,在不同的空間還可通過彈性分片構建地圖提高數據的收集效率和準確率。比如,在一個大樓裡,主節點可以收集該樓裡的不同樓層、房間的信息迅速構建成一個完整的地圖,這一棟樓由於另一棟樓鏈接,如此相連構成一個更大的空間的地圖,這不僅可以提高效率,多個空間的用戶混合後再加密還可以提高用戶數據的安全性。

第三層是生態層,即B端用戶可在這一層構建不同的基於地圖的應用,如打車服務應用、外賣服務應用等。

海伯利安的經濟模型主要涉及抵押、購買和通脹。抵押主要針對C端,C端用戶可以抵押一部分代幣,讓自己的數據在系統中被加密,以免被第三方使用。如果用戶不願意抵押代幣,那麼他無法屏蔽廣告,由廣告主替他支付個人數據加密費用。“簡單說即抵押部分代幣後可以免看廣告。”

購買主要是針對B端用戶。有大量地圖數據需求的B端用戶可以支付代幣購買社區內提供數據服務的節點的數據。由此跳過層層中間商,降低成本。

當大量的數據買賣在平臺上進行時,社區代幣就會快速升值。這時社區會增發一定的代幣獎勵給做數據存儲和驗證的節點。

海伯利安網絡搭建完成後,即可實現地圖生態的眾包技術、眾享經濟、眾治社區。技術上由超級節點或技術愛好者貢獻代碼,數據由使用海伯利安的用戶共同貢獻,社區治理和交易驗證也有負責相應工作的多個節點共同完成。

另外,用戶還可以通過貢獻地權挖礦、分紅,也可以自己管理一定區域內的地圖數據,實現地權自治。普通用戶通過手機即可隨時貢獻數據,獲得一定的代幣獎勵。

如此一來,海伯利安將數據收集、整理以及交易驗證等都全部交給社區完成,而不是中心化的商家或某個機構。從而成本相較傳統數據將有所降低,數據數量也會有所增加。

今年7月,團隊完成了基石輪融資。目前,海伯利安在全球已有數百人為社區在貢獻數據,其中室內數據總量已有約2億平方米,主要集中在香港、新加坡以及東南亞國家的主要城市。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