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疾呼」前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危機十年後,中國切不可犯美國的錯誤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人大重陽”

本文大概

4000字,讀完共需5分鐘

「疾呼」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危机十年后,中国切不可犯美国的错误

編者按:9月16日,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聯合主辦的“中國金融風險管理發展高級研討會暨巴塞爾協議三十週年和金融危機十週年高級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原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劉明康出席並發表主旨演講。他指出,直到今天,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十年前的金融危機所需要集中糾正、檢視和反思的問題,在這十年中,被很多人重新設計,披上創新的外衣,又被同一塊石頭絆倒了兩次。本文根據速錄並結合其他媒體報道整理如下:

「疾呼」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危机十年后,中国切不可犯美国的错误

原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劉明康主旨演講

劉明康: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朋友,這個研討會辦得非常及時,十年前的昨天,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十年前的今天,AIG申請破產,隨後所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系統性影響巨大。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對金融危機的反思永遠在路上。迎接未來挑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

一、金融危機的內涵與邏輯

金融危機可以說是對一個金融體系潛在失靈問題,無論是輕微還是重大失靈的集中糾正。每次的金融危機都是非常好的深刻反思的機會,可惜包括中國在內,國際上都沒有很好地汲取金融危機的教訓。有些同志可能有一些毛病,包括監管層記性不好,對這些問題不甚了了。所以,到今天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十年前的金融危機所出現的需要集中糾正和檢視、反思的問題在這十年當中被很多人重新設計,披上金融創新的外衣,被同一塊石頭絆倒了兩次。

從2007年開始,次貸引發了危機,到2008年這個時候,以雷曼兄弟的倒閉作為重要的接口,引發了全球的金融危機。這暴露出來一系列的內在問題。

我講講這裡面到底有哪些重要的教訓。

1、信貸質量失控。表現為三個“不合格”:一是不合格的放貸者,在美國50個州突然冒出很多的州立放貸機構和房貸中介,這些放貸者沒有很好地受到監管,也沒有審核的許可。二是不合格的借款人,這些人信用評分不足,低償還能力或者根本沒有償還能力,就可以獲得房屋的貸款。三是不合格的信貸技術,當時美國發明的零首付,還有氣球貸款。氣球貸款不用還本金,就還利息,到最後一次性還本。這三個“不合格”標誌著信貸質量嚴重失控,是引發次貸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

2、當信貸市場和金融市場發生關聯的時候,千萬不要高興。對這樣的事情恐怕懼怕的成分更多,當信貸市場與金融市場關聯的時候必須要有健康的前提,沒有健康的前提就會出問題。證券化與結構化的技術造成了很強大的殺傷力。

一是以次級放貸為基礎資產的證券化產品逐步被“簡化視同”為普通債券產品得到評級,定價和流通交易。因為評級公司根本就不懂得怎麼去評次級放貸為基礎的這些證券化產品。

二是做著各種嵌套。在中國市場上,通過嵌入一個信用衍生產品的“創新”名義來做“增信”,誤導市場上的安全預期。

三是引入了證券化的證券化等“多層嵌套”安排,形成了相當複雜的“資產池”並對整個資產池來個模糊統一估值,掩蓋了不同資產的風險實質和它們之間的差異。總的趨勢是傾向於把風險低估。

3、當金融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進行價格共振,關聯的時候,它們兩個“談上戀愛”你們就要小心了。“親週期”的內生循環在美國次貸危機中表現得非常突出和典型:房地產價格上漲——房貨抵押品價值上升——房貨融資規模上升——融資人對房地產的購買力增強——房地產價格上升”的模式。與之相反的是,“房地產價格下跌——房貨抵押品價值下降——房貨融資規模下降——融資人對房地產的購買力減弱——房地產價格下跌”。

4、大型金融機構的“自營交易化”和“表外化”交織。這個表現在美國的大型金融機構裡,百年老店的大型銀行,大型保險公司,公司治理失控,過度承擔風險以獲取當期收益。這包括自營交易和表外交易。自營交易指的是自有資金和資本從抵補風險的本源功能向投資於高風險資產短期獲利異化。自營交易拿自己的資本金往這上面賭,造成了很大的風險。表外交易則指的是規避巴塞爾協議Ⅲ對資本約束,降低承擔風險的成本,獲取超額收益。

5、評級機構的問題,源於評級機構公司治理缺陷和嚴重趨利行為導致市場信息嚴重誤導。評級機構的問題是市場重大的缺陷。

二、從巴塞爾協議修訂來看後危機時代的監管重塑

2008年以後,我們把一個論壇改成了巴塞爾協議委員會,G20的框架下,財長、央行行長、監管者都進行了共同的參與,到了2017年12月份,巴塞爾委員會正式發佈了《巴塞爾協議III:後危機時代改革的最終方案》,標誌著後危機時代整個監管改革金融規則的制訂工作已經基本完成,歷時整整有9年時間,巴塞爾協議確立了資本監管的主線,仍然持續得到明確和強化。經過這麼多年反覆討論,認為資本監管的主線還是要加強,但也應當時刻思考,危機暴露出的金融機構和整個金融市場、監管一系列問題都不是光靠資本監管的單一方法可以全部解決的。這一點也得到了明確。

首先,資本監管改革。在分子部分:嚴格資本合格標準。提高資本實際吸收損失的能力。次級債和三級資本工具在危機中並未體現出預期的損失吸收能力。在分母部分:完善風險加權資產計量框架。限制內部模型的使用,進一步完善標準法,平簡計量方法的風險敏感性、簡單性和可比性。最後,力圖修正違約的概率(PD)、違約損失率(LGD)和違約風險暴露(EAD)的親週期性。

第二,推動宏觀審慎監管。運用更宏觀審慎的監管工具,這裡面分兩個維度,一是時間維度上的逆週期資本、儲備資本、槓桿率、前瞻性撥備等,二是跨業維度,要控制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負外部性,限制金融機構之間的風險敞口、同向行為,弱化他們金融機構之間的關聯度等。

第三,加強流動性監管。一是設立國際首個統一的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流動性覆蓋率(LCR)。以合格優質流動性資產與未來30日現金淨流出量之間的比率,反映壓力情景下,商業銀行應對至少未來30天流動性需求的能力。二是設立中長期流動性存量指標——淨穩定資金比例(NSFR)。可用穩定資金與所需穩定資金之比,引導銀行避免過度依賴短期批發融資。

三、反思次貸危機,釐清錯配

「疾呼」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危机十年后,中国切不可犯美国的错误

次貸危機10年,反思仍在路上,需釐清這次金融危機的關鍵詞——錯配。

第一個層次:貸款與家庭實際負債能力的錯配造成不合格的貸款家庭。

第二個層次,複雜金融產品與金融機構風險定價能力的錯配,證券化產品與過度依賴模型計算和外部模型的金融機構等等,和你自己風險定價能力。

第三個層次:金融機構本源定位與所經營業務的錯配,商業銀行偏離主業,更多向投資銀行、投資基金等其他金融機構的經營模式異化,造成自營和表外業務過度膨脹,過度依賴短期負債等等,去賺快錢,以及進入完全不熟悉的領域,進行管理。

2008年危機的教訓是——錯誤的機構在錯誤的週期內以錯誤價格與錯誤的交易對手進行交易。同時,無論是監管機構還是市場主體,都沒有足夠的主動性和能力糾正錯誤。事實證明,事後的糾錯需要花費高昂的成本,可能數百倍於事前防範的成本。

四、巴塞爾協議Ⅲ的推進與銀行的迴歸

1、對錯誤的糾正本身就是對常識的迴歸,巴塞爾協議的核心就是銀行持續運營的本質規律。所以,做銀行的人首先要懂得一個道理,做金融最重要的道理是隻有持續運營地存在才能對社會和老百姓負責任。所以,有效實施資本約束是永遠抑制銀行內在規模衝動、速度衝動和的短期利益的最重要的基礎工具。

2、坐實資本+釐清資產,保持真實合理的資本充足水平是銀行經營的應有之義。坐實資本,構建實際有效的風險抵補能力;釐清資產,迴歸表內本位,準確反映銀行實際承擔的風險。

3.良好有效的公司治理是核心要義。外在的規則約束如果缺乏市場主體的自我認同和自覺實踐,就難以充分發揮效力,甚至成為博以規避的對象。

因此,需要建立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體系。一是堅守銀行的功能本位,明晰面向公眾存款人的剛性兌付的受託責任,因此才能按照負債的風險偏好合理安排投資行為,例如審慎經營文化、著眼於穿越週期的長期經營理念等。二是能夠充分形成有效制衡,有效約束偏離主業行為和短期行為。三是能夠形成市場化的經營導向,遵循市場規律,尊重金融法則,遵守風險規則。

五、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首先、金融體系和業務複雜化,進行監管規則的設計,導致自身的過度複雜化。要思考基於此而進行的監管規則設計,是否會導致自身的過度複雜化,從而產生了兩方面問題:一是監管成本的高企;二是加重市場規避監管的衝動,造成更為無意義的“貓鼠博弈”。

其次,通過股改上市推進商業銀行的市場化改造,需要同步反思資本市場的成熟度和完備性對上市銀行經營行為的影響。缺乏耐心、短視的資本市場是否也會對上市銀行的風險偏好和經營行為產生扭曲。

第三,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成為影響金融商業模式和風險形態的重要變量,且影響速度正在顯著加快,不同金融業務和機構之間的邊界似乎正在變得模糊。如何前瞻性的研判應對,在創新和風險之間取得平衡,合理地設置監管標準,都是現有規則體系尚未深入討論的方面。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別忘記了這樣一句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