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2 口述歷史·王火④|歷經磨難幾十載 寫出抗戰三部曲獲茅獎

/名家檔案/

王火,本名王洪溥。原籍江蘇南通如東。1924年7月生於上海。194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1949年後,在上海總工會籌委會文教部工作,任編審幹事。1950年,王火參與籌建勞動出版社,任副總編輯。參與創辦《工人》半月刊。1953年調北京中華全國總工會,籌辦《中國工人》雜誌,任主編助理兼編委。

1961年被調往山東支援老區,在山東做過十幾年中學校長等工作。曾任山東省作協常務理事。1983年到成都,任四川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參與籌建四川文藝出版社,為第一任書記兼總編。

王火自上世紀四十年代開始文學創作,發表和出版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其中包括《英雄為國——節振國和工人特務大隊》、《霹靂三年》、《外國八路》、《東方陰影》、《禪悟》、《流螢傳奇》、《雪祭》、《王冠之謎》。電影文學劇本《平鷹墳》等。

1997年,其長篇三部曲《戰爭和人》,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2013年,王火被全美中國作家聯誼會授予“東方文豪終身成就獎”。2014年,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設立了“王火文庫”。

口述历史·王火④|历经磨难几十载 写出抗战三部曲获茅奖

王火 攝影 朱建國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實習生 李靖

圍繞抗日戰爭的家仇國恨,一直深深銘刻在王火心中。不管是做記者,還是寫小說,刻骨銘心的抗日戰爭,是王火作品重點表達的對象。從1946年開始,身為記者的王火對南京大屠殺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採訪報道。1947年,他在上海《大公報》上發表了《被汙辱與被損害的――記南京大屠殺中的三個倖存者》,對李秀英、梁廷芳、陳福寶三個小人物進行了報道,引起了很大轟動,在此後數十年間這三個人物始終是那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的明證。

新中國成立後,他曾寫出中國的夏伯陽式的抗戰遊擊英雄節振國的故事《赤膽忠心》,復活了一位“生有光芒昭日月,死留正氣壯山河”的中國工人遊擊抗戰英雄形象。這部作品曾被改編為話劇、京劇、評書、電影、電視,譯成外文發行國外。在王火眾多跟抗日戰爭有關的作品中,最出名的莫過於抗戰三部曲《戰爭和人》。

口述历史·王火④|历经磨难几十载 写出抗战三部曲获茅奖

新中國成立後,王火就開始構思著寫《一去不復返的時代》(《戰爭和人》的前身),打算用一百多萬字,用三句古詩作書名,即《月落烏啼霜滿天》、《山在虛無縹緲間》、《楓葉荻花秋瑟瑟》,時間的跨度由西安事變寫到抗日戰爭勝利,內戰爆發。從1950年到1953年,王火在上海工作,他利用業餘時間創作,進展較慢,但雄心勃勃。

1953年春天,王火由上海總工會被調至北京中華全國總工會,任《中國工人》雜誌的主編助理兼編委。三年困難時期,他經常餓著肚子奮筆疾書,總算突擊完成了120萬字的初稿。然而,這時的王火,接到通知,《中國工人》停刊,由他率隊去山東沂蒙山區支農。走之前,王火將書稿交給了中國青年出版社。非常年代,這部書稿被說成”文藝黑線的產物”,稿子被拿去展覽,王火心灰意冷,他就在門口把這部凝聚了自己十幾年心血的書稿燒掉了。

終於迎來了改革開放,197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給王火來信,詢問這部稿件情況,鼓勵他重新寫出來。王火早就熟悉明清之際史學家談遷的故事。談遷花了二十多年完成的《國榷》被小偷竊去,在55歲時重寫《國榷》。受此激勵,55歲的王火決定重寫《戰爭和人》。在山東臨沂工作時,完成了第一部《月落烏啼霜滿天》。

1983年秋,復旦大學的同學馬駿邀請王火去四川人民出版社任職,王火帶著已完成的第一部手稿前往成都。然而就在王火剛動筆進行第二部的創作時,出現了一次大的意外。在一個大雨天的工地上,他隻身營救一個掉進深溝裡的小女孩,自己的頭部不小心碰到鋼管,導致顱內出血。變得不會說話,失語。而且開顱手術卻又出現了意外,導致左眼視網膜受損。左眼失明,並開始影響右眼。後轉院到上海華山醫院全力挽救,得以保住右眼,但視力也受到損害。

口述历史·王火④|历经磨难几十载 写出抗战三部曲获茅奖

前排右1為王火

不幸之萬幸,歷經磨難的王火,最終還是恢復了記憶力,心中的激情又重新點燃,他在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和要把過去浪費了的光陰奪回來的心願驅使下,繼續著他的創作。他全力以赴,用一隻右眼完成了第二部《山在虛無縹緲間》和第三部《楓葉荻花秋瑟瑟》。憑藉一隻眼睛寫作,困難可想而知。看東西不準確,倒開水容易倒手上。夾菜容易夾到碗外面去。寫東西,看東西,容易累、容易疲勞。寫稿的時候,他需要戴上四百度的老花鏡再用放大鏡。一隻手拿筆,另外一隻手拿著個放大鏡,然後用手壓住紙寫。

歷經幾十年苦難磨礪,這部共167萬字,浸透了王火半生心血的重磅長篇鉅作終於完成。1993年,該作品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後反響極大,被譽為反映抗戰八年的雄偉史詩,獲獎無數:郭沫若文學獎、人民文學獎、國家圖書獎等重要獎項一一收入囊中,被選入“世界反法西斯文學書系”及“中國新文學大系”。1997年12月,《戰爭和人》三部曲以全票獲得最高榮譽的長篇小說文學大獎――第四屆茅盾文學獎榜首。

口述历史·王火④|历经磨难几十载 写出抗战三部曲获茅奖
口述历史·王火④|历经磨难几十载 写出抗战三部曲获茅奖

王火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父親王開疆,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政法教育界名人、一位身居政壇高位的著名愛國人士。王開疆畢業於東京早稻田大學法政科,後回國定居上海。協同友人創辦上海法政大學,任校董兼法律教授。之後,上海法科大學成立,章太炎為校長,王開疆為教務主任。1926年北伐戰爭勝利後,王開疆被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於右任提請任命為“法官懲戒委員會”秘書長,後又被任命為中央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專任委員。任職期間,王開疆守正不阿,以廉潔無私著稱。

《戰爭和人》以主人公童霜威、童家霆父子在抗戰過程中的行蹤為線索,表現從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到1946年3月這一時期的中國社會。人物行蹤遍佈大半個中國,具有突出的史詩結構和鮮明的史詩風格。記者問到這部作品具自傳性質時,王火想了想說,“小說不同於報告文學,藝術渲染和加工是必要的。不過,小說中確有很多我自己的影子。或者說,如果我沒有那些真實的經歷,是肯定寫不出這部作品的。”

口述历史·王火④|历经磨难几十载 写出抗战三部曲获茅奖

下期預告:

一提到王火,很多人都會想到他的代表作《戰爭和人》。他怎麼看待《戰爭和人》這部作品?除了《戰爭和人》,王火還有想創作的歷史人物,究竟是誰呢?他的創作受了哪些影響呢?明天揭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