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 農村俗語:“立秋一場雨,耕地不費力”!真的有那麼神奇嗎?

“立秋一場雨,耕地不費力”,這是我們豫西老家的一句農諺。因為我的家鄉是山區,耕地有黏性極強的紅土地,還有透水性極好的沙土地,也有介於二者之間的黃土地(俗稱白土地)。土壤的複雜多樣,加上氣候乾旱少雨,每年秋後耕地種麥特別費勁。

農村俗語:“立秋一場雨,耕地不費力”!真的有那麼神奇嗎?​時令不等人,地裡即使秋收後沒有合適的墒情,老農民也不得不想法犁地種麥。依據墒情的不同,一般分幹犁和溼犁兩種。

第一種,幹犁地。所謂“幹犁地”,也就是犁乾地,耕犁沒有水分的土地。由於秋收後天旱無雨,地塊乾裂,但農時不等人,農民只有犁乾地。問題最大的是紅土地,因為我們這裡的紅土地有“幹天一塊銅,雨天一包膿"的特點,也就是說旱天干硬如銅刨不動,雨天軟溼如膿站不住人。幹犁耕牛吃力,也容易拉壞農具,最主要的是犁出的滿地土坷垃(土塊)最難處理。乾硬的紅土坷垃老農民俗稱它為“坷拉山",牛都沒法下腳,三五遍很難耙碎,只有人工用鋃頭來砸才行,我們把這種農活叫“打坷拉”。打坷拉很費時費力,打一天下來整個膀子疼痛難忍。白土地和沙土地會相對好點,但問題是沙土地幹犁種植莊稼長勢不好,影響產量。
農村俗語:“立秋一場雨,耕地不費力”!真的有那麼神奇嗎?​ 第二種,溼犁地。有時候秋雨連綿,地裡積水成灘,時令將過,農民等不及,只好犁溼地。溼地更麻煩,犁出來的箋子頭不是土,可以說是泥,不敢耙,怕和成泥疙瘩,只好人工用板钁或者鋤頭把溼坷拉斬開斬碎,等晾曬差不多時再耙。溼犁地比干犁地更費勁,用打坷拉的辦法去砸是不行的,土坷垃太溼會被砸成泥餅的,不利於小麥種植。


農村俗語:“立秋一場雨,耕地不費力”!真的有那麼神奇嗎?​幹犁和溼犁都是農民不願意接受的,他們最喜歡犁不溼不幹的“應時地”,如果風調雨順,地犁得是時候,那就省大事了,犁過的地基本沒坷垃,即使有,也很膨鬆,一遍就耙差不多了。原本三個人一對牛一天搞定的事,現在一個人,一對牛半天就可搞定,麥子種上後出苗率好,來年收成也有保障。
農村俗語:“立秋一場雨,耕地不費力”!真的有那麼神奇嗎?

雖然老農民乞盼風調雨順,能種上“應時地",但確實機會很少。他們從世世代代的經驗積累中得知,每年只要立秋這天下雨,保準今年秋後能種上“應時地",犁地種麥不用打坷拉,不用發愁。也不知道這有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但屢試屢準,十分神奇,不得不服。所以,在我們那裡農村常有人說“立秋一場雨,耕地不費力”這句農諺俗語。中國地域廣闊,各地差異較大,這句俗語也不知在你們那裡適應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