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 漢族的故事少數民族這樣講:彝文版《董永記》、大本曲《白扇記》

“漢族題材雲南少數民族古籍譯註”叢書是我省首次整理出版的受

漢文化影響頗深的雲南少數民族敘事長詩類圖書,標誌著雲南民族古籍進入了翻譯整理出版規劃。今天,今日君特地請到本叢書責任編輯李昕蔚為我們講講書內書外的故事。

漢族的故事少數民族這樣講:彝文版《董永記》、大本曲《白扇記》

丨“漢族題材雲南少數民族古籍譯註”叢書之《董永記》

少數民族敘事長詩

少數民族古籍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資源。而在洋洋大觀的雲南少數民族古籍中,又存在一批深受漢文化影響而形成的少數民族敘事長詩。

這批文學古籍,有的來自漢文正史或野史,有的來自古典小說、唱本、戲劇,大多篇幅宏偉、內容生動,在雲南各少數民族集聚地流傳深遠,影響巨大,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是少數民族文苑中的珍寶。

這些文學古籍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格局的產物。一方面,在中華文化發展進程中,漢文化一直是中華文化的主流,對周邊各民族文化產生著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另一方面,雲南少數民族對這些文學典籍也不是全盤吸納,而是有較強的選擇性,更多的作品已被重新加工、創新,從而實現了文學藝術上的再加工或再創作。這些作品往往情節傳神、主題凸顯,有較強的穿透力,大多已成為各族人民認同的精品。

漢族的故事少數民族這樣講:彝文版《董永記》、大本曲《白扇記》

丨《遮帕麻和遮咪麻》是阿昌族的創世紀神話史詩,也是中國非物質遺產之一。圖為活袍(宗教祭司)唸誦《遮帕麻和遮米麻》祈福

因“困”謀“解”

在研究、出版這些敘事長詩時,卻長期面臨定位的問題。

如果定義它們為漢族文學作品,但其人物、情節、語言、風格又與原作大相徑庭,於是傳統的中國文學史、中國民間文學史或中國民間文學概論等類著作,大都不予理會。如果說它們是少數民族文學作品,但它們的題材卻來源於漢族文化,於是少數民族文學史或是少數民族文學概論之類的著作也極少收錄。

這樣的狀況長期存在,致使這些珍貴的文學遺產長期孤立於中國文學史書和少數民族文學史書之外,也極少被翻譯面世,民族文學研究專家也無所適從。

漢族的故事少數民族這樣講:彝文版《董永記》、大本曲《白扇記》

丨《黑白戰爭》是納西族的英雄史詩,圖為《黑白戰爭》連環畫展

然而,它們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產物,是中國漫長曆史進程中各民族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結晶,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也是漢文化對少數民族文化輻射的產物,是漢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交流的碩果。

這些漢族題材少數民族敘事長詩充實和豐富了少數民族文化寶庫,促進了少數民族社會的文明進步和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在認識中華主流文化演進歷程、少數民族與漢族文學關係史、研究中華文化大認同和凝聚力的形成等方面,均具有獨特的文獻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對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秩序的構建、恢復和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振奮民族精神,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是一宗亟待搶救保護的珍貴文化遺產。

出版“漢族題材雲南少數民族古籍譯註”叢書,順應了黨中央和國務院傳承中華文脈、全面發掘優秀文化的總要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董永記》與《白扇記》

作為叢書責任編輯之一,在編輯加工過程中,我被這些獨具魅力的少數民族文學作品深深吸引,今天我講講彝文版《董永記》與白族版《白扇記》。

漢族的故事少數民族這樣講:彝文版《董永記》、大本曲《白扇記》

丨黃梅戲《天仙配》講述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

《董永記》源於著名民間傳說,而彝文《董永記》以民國十四年(1925年)抄本為藍本,並與清代抄本逐字逐句校勘、補充而來,是目前整理出版的最完整的彝文版《董永記》。


全書採用彝文、國際音標註音、字譯、句譯、意譯五對照的形式出版,篇幅宏偉、情節豐富、細節描寫細膩、人物刻畫生動。

手寫的彝文靈動有趣,讓整本書頓時生動起來;國際音標註音,讓閱讀者情不自禁地想張口朗讀;精準的字譯和句譯部分,彰顯編著者超強的彝文功力和卓越的漢文修養;意譯部分流暢通達,讓讀者可以一氣呵成地閱讀,領會經典傳說被彝族文化演繹的無窮魅力。

從內容上來說,我讀到的彝文版《董永記》和小時候讀過的漢族版相比已經大相徑庭,故事情節、主人公身份等發生了改變。

漢族的故事少數民族這樣講:彝文版《董永記》、大本曲《白扇記》

丨董永故事的連環畫版本

在編輯過程中,我還有一些小收穫,比如我時常會碰到相同書寫的彝文,國際音標卻迥然不同的情況。在請教了編著者後,才瞭解到在不同的語境下,彝文發音也相應發生改變。由此我深刻體會到少數民族的語言是非常靈活多樣的,和漢語一般,一直處於變化之中。

《白扇記》講述的是一個情節曲折的愛情悲劇故事。此故事流傳到雲南後,深受各族人民喜歡,其中白族大本曲便是其地方化的版本。

大本曲又稱本子曲,是白族特有的一種民間說唱曲藝,是在民歌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廣泛流行於大理洱海周圍白族地區。

白族人民喜愛大本曲,在傳統的民族節日期間,如春節、火把節、本主節、中元節,村子裡都要請民間歌手來演唱。一般人家在辦喜事、做生日、建蓋新房時也要唱大本曲,人們聚在一起靜聽,常常為故事情節所吸引而不願離去。

漢族的故事少數民族這樣講:彝文版《董永記》、大本曲《白扇記》

丨楚劇版《白扇記》

從曲本的結尾看,白族大本曲藝人創造性地把它與《梁山伯與祝英臺》聯繫起來,並指出後者是它的繼續。從這個角度講,大本曲《白扇記》是大本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前傳。

大本曲的唱法體裁稱“山花體”,這種體裁是白族民間的獨特詞體,以三個七字句和一個五字句組成一節。大本曲能演唱具有各種不同人物、情節為內容的長篇故事,唱詞全用白族語,中間的夾白和韻詩多用漢語。

翻閱《漢族題材雲南少數民族古籍譯註白扇記》,猶如親臨大本曲演唱現場,跟隨大本曲藝人抑揚頓挫的唱腔,被蕩氣迴腸的故事情節牽絆著,為劇中主人公坎坷的愛情故事動容。

以上兩則敘事長詩都說明在受漢文化影響時,少數民族文學作品不是一味接收,而是根據本民族的語言特徵、文化特徵,創作出適合本民族的文學作品。

漢族的故事少數民族這樣講:彝文版《董永記》、大本曲《白扇記》

無論是《董永記》還是《白扇記》,這些故事原本即是漢族文化中的精品。可見,好故事能感染不同群體,不同文化的人。古來如此,今亦如此。

漢族的故事少數民族這樣講:彝文版《董永記》、大本曲《白扇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