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到底升級了啥?佳能70-200mm F4 IS二代鏡頭測評

最近真是忙如狗,這篇拖到現在才開始動筆,那就直接進入主題吧。70-200mm這個焦段可以說是兵家必爭之地,但這個焦段不像24-70mm或16-35mm那樣可以涵蓋很豐富的主題,它的應用面是相對專精的,可以衍生出風光、舞臺、人像、小品等諸多領域,因此各家又會再一次細分為F2.8和F4兩大塊,後者在體型和價格上都有著比較明顯的優勢,也自然擁有更高的“民眾基礎”,而在暌違近12年之後,佳能總算是更新了愛死小小白EF 70-200/4L IS USM,但這一次或許不少人沒看懂:它改變了啥?升級幅度會不會太小了點?

從鏡組結構來看,新老兩代確實是十分接近,甚至可以說是一模一樣,15組20片2UD+1螢石,連具體每一片的用型在照片上來也都看不出區別:

到底升級了啥?佳能70-200mm F4 IS二代鏡頭測評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了EF 70-200mm F2.8L IS的二三代上,這充分說明了一件事:70-200mm在結構上是非常成熟的,並不需要特別大的結構改動,也可以說佳能對此結構是信心十足,畢竟這麼多年來無論F2.8還是F4版,在口碑上都是優點遠多於缺點,所以這一次與其說是新品升級,我覺得更像是一次細節上的查缺補漏。

到底升級了啥?佳能70-200mm F4 IS二代鏡頭測評

首先是鏡片用料和裝配工藝的提升,體現在成像上就是分辨率與銳度的明顯攀升,尤其是廣角端,EF 70-200mm F4L IS II USM(名字忒長,叫它愛死小小白兔好了,好像這名字也不短……)大幅強於一代:

到底升級了啥?佳能70-200mm F4 IS二代鏡頭測評

樣張不太容易看出區別(尤其是傳網上還會壓縮),但跑MTF就很明顯了,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135mm和200mm端,但差距是逐步縮小:

到底升級了啥?佳能70-200mm F4 IS二代鏡頭測評

到底升級了啥?佳能70-200mm F4 IS二代鏡頭測評

不過略微尷尬的是,似乎大多數人買70-200mm主要還是會用它的長焦端,從這個角度來說愛死小小白兔在分辨率上的升級重點似乎是有點跑偏了。但根據LensRental的測試來看,它是70-200mm F4級鏡頭中的最強水準,全焦段全開都能把尼康和索尼打得滿地找牙,像散、場曲、公差控制在變焦鏡頭裡也算是中上游的水準,所以如果這時候回答“為什麼它看起來升級幅度不大”這個問題,主要還是因為它2006年的前代定下的標杆實在是有夠高。

所以它很多方面的進步還是源自功能上,比如增強了防抖級數(4級到5級),並增加了針對不規則運動物體的IS 3防抖模式,其實這個模式就是僅僅在曝光時才啟動防抖功能進行補償,降低了防抖功能對取景效果的影響。

到底升級了啥?佳能70-200mm F4 IS二代鏡頭測評

光學防抖的級數是如何增強的?本質上來說,光學防抖就是當抖動造成成像偏移時,通過補償鏡片的移動來反向彌補,讓像回到它應在的位置上,所以與防抖級數的直接關聯就是感應器靈敏度和驅動速度/精度。機身的傳感器防抖在大原則上也是如此,但傳感器防抖效果理論上限更高,因為光學防抖的補償鏡片只能做縱橫向的移動,但有時候會遇到僅憑這兩個方向無法補償的情況,比如機身側傾等,傳感器防抖可以做到自身旋轉、上下/左右搖擺等功能,應對面更廣一點。但相應的,對算法的要求也明顯更高。(事實上真正限制防抖級數的還是機身/鏡頭尺寸)

以前也一直有“光學防抖影響成像素質”這樣一說,理論基礎是多出了幾片補償鏡片,影響整體透光率,從設計的角度來說的確存在這樣的影響,但它反饋到最終成像卻是可以基本忽略的,有很多客觀原因的影響都遠大於這幾片補償鏡片。不過愛死小小白兔的防抖啟停噪音依然是挺明顯的,安靜環境下可以聽到吱吱嗡嗡的聲音。

官方宣傳中改善眩光和鬼影是一個主要看點,以前有聊過,眩光與鬼影主要與鍍膜和鏡組設計相關,愛死小小白兔在前組從67mm升級到72mm的情況下這方面依然有一定改善,這一點值得稱道的,但直面強光時該來的還是會來,不用有過高的期待:

到底升級了啥?佳能70-200mm F4 IS二代鏡頭測評

到底升級了啥?佳能70-200mm F4 IS二代鏡頭測評

70-200mm端用作人像拍攝時,最主要的看點就是中長焦比較拿手的切割感——在扁平化的長焦透視視角中,主體清晰度飽滿而背景卻得以完全虛化,給觀看者一種主體是從背景中切割抽離出來的感覺。這就要求焦內高解析力,焦外虛化效果出色,第一點在前面已經得到了驗證,那第二點呢?200mm F4說實話並不算是什麼特別大的光圈,就拿它跟一些大家可能比較常用作人像的中長焦鏡頭做對比吧,比如100mm F2.8和135mm F2:

到底升級了啥?佳能70-200mm F4 IS二代鏡頭測評

當主體放大倍率相同時,焦距越短對焦距離越近,200mm的愛死小小白兔自然是機位最遠的,但虛化效果大家也看到了,與對焦距離更近、光圈更大的百微相比,愛死小小白兔的前景比較淺(看左側窗框),但因為焦距較長、視野較窄,背景區域更小更平順,沒有那麼多雜亂的干擾項,而且球差沒有過校正,所以虛化邊緣比較柔,沒有百微那種較硬的感覺,這一點與135L比較類似(畢竟百微的設計目的就是高分辨率高銳度),再加上人像主題在大(mei)眾(zi)的審美里也不適合細節過於清晰,所以就兼具人像來說,愛死小小白兔是很不錯的選擇。

到底升級了啥?佳能70-200mm F4 IS二代鏡頭測評

愛死小小白兔延續了佳能70-200mm系列用螢石的“習俗”,焦內倍率色散控制還不賴,不過焦外的軸向色散還是可以看到,但並不算特別明顯,對於一顆F4鏡頭來說這樣的表現算是中規中矩的。

到底升級了啥?佳能70-200mm F4 IS二代鏡頭測評

愛死小小白兔的光圈葉從8片變成了9片,光斑很圓,而且沒有明顯的帶色亮環,因為沒有采用非球面,所以洋蔥圈也基本沒有,虛化效果還不錯,但可以看到它的口徑蝕略微明顯,這同樣意味著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暗角,不過幅度不大,像5D4、1DX2這種機身的動態範圍還是能吃得住。

到底升級了啥?佳能70-200mm F4 IS二代鏡頭測評

除此之外,愛死小小白兔還把最近對焦距離從1.2米縮短到了1米,對於想在室內愉快玩耍的朋友們來說這應該是個很期待的改進,從技術層面來看或許大家會關注這樣一個問題:在鏡組設計幾乎沒有變化的情況下,是如何實現縮短最近對焦距離的?

愛死小小白兔的對焦鏡組在前端,通過移動第二組的負正正三鏡片來實現,可以參考下圖:

到底升級了啥?佳能70-200mm F4 IS二代鏡頭測評

以一個簡化的內對焦凸凹雙透鏡為例,省去繁複的計算過程直接看結果:當對焦往無限遠處推(物距u變大)時,位於內部的凹透鏡會往後移動,鏡片之間的距離d會變大,而往近距離對焦(物距u變小)時,凹透鏡往前移動,d會變小。所以縮短最近對焦距離,本質上就是改變對焦鏡組的行程,這需要更改鏡片的具體規格(面型、曲率、折射率等等),想要在提升畫質的前提下完成這項設計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都聊到這了,就延展一點點吧,我們知道很多鏡頭在最近對焦距離時其實焦距也會跟著變短,它有一個簡單公式:

到底升級了啥?佳能70-200mm F4 IS二代鏡頭測評

兩片焦距分別是fa和fb的透鏡組成的復透鏡相距為d,這個組合的焦距可以如上式來計算,可以看出d變小時,複合焦距f也跟著變小,所以對於內對焦鏡頭來說,對焦距離越近,鏡組距離縮短,焦距也跟著變短,那麼當放大倍率來到1:1時,最短對焦距離D與焦距f的放大倍率m也可以基本按照以下函數:

到底升級了啥?佳能70-200mm F4 IS二代鏡頭測評

當m=1時D(m)有極小值,也即u(1)=4f,換句話說就是當鏡頭放大倍率達到1:1時,它的最短對焦距離正好是焦距的4倍,此時的物距=像距=2f。以百微為例,它在1:1時最近對焦距離約為300mm,所以此時它的真實焦距不會高過75mm。而套用到愛死小小白兔的0.27倍放大倍率,如果有效焦距依然是200mm(純理論,對於此結構來說不現實),不難算出接近1.2米最近對焦距離就能達成。而實際上它是通過將有效焦距縮短到167mm左右,以1米對焦距離實現0.27的放大倍率。

到底升級了啥?佳能70-200mm F4 IS二代鏡頭測評

當然,這都是理論,我沒有實際測量,在這種情況下的焦距變化對拍攝體驗影響不會特別大,畢竟室內拍攝時20釐米還是會有很明顯的不同。作為一顆體型相對小巧的中長焦鏡頭,EF 70-200mm F4L IS II USM的改變主要是基於前代產品的不足,所以如果你本身就擁有一代,它並不算是我推薦你升級的對象(還是考慮F2.8版吧),但對於沒有這一焦段鏡頭,希望兼顧輕便隨身和出色性能的佳能用戶來說,它就是第一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