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 弘揚中華美學精神,蘇州這個民樂團大有可為!

弘揚中華美學精神,蘇州這個民樂團大有可為!

弘揚中華美學精神,蘇州這個民樂團大有可為!
弘揚中華美學精神,蘇州這個民樂團大有可為!

近日,作為蘇州高新區品牌文化項目的蘇州民族管弦樂團,在美國波特蘭用兩場《華樂蘇韻》民族音樂會完美地展現了蘇州吳文化的獨特魅力,感染了海外的眾多觀眾,以一種國際通用的音樂語言,加深彼此的文化理解與交流。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苏州这个民乐团大有可为!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求堅定不移用中國人獨特的思想、情感、審美去創作屬於這個時代、又有鮮明中國風格的優秀作品。此次“蘇州民樂團”首次海外演出大獲成功,正是得益於樂團積極強化文化傳承的“內功”,大力弘揚“絲竹裡的江南”這一文化基因,改編創作出了民樂作品《牡丹亭·遊園》等多個彰顯中華美學的優秀作品。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苏州这个民乐团大有可为!

演出結束後,美國觀眾紛紛起立鼓掌歡呼,強烈要求樂團返場。

中華文化既源遠流長,又燦爛輝煌,是世界文化之瑰寶。而中國民族音樂是中華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體現了中國人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與音樂審美。“蘇州民樂團”以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以中國民族樂器演繹經典的中國民族音樂,對民族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創作與傳播將發揮重要作用,也將在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及美學精神中,施展更大的作為。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苏州这个民乐团大有可为!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作為中華文化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蘇州民樂的獨特中華美學代表即為江南絲竹。對待江南絲竹,首先應該有敬畏之心,學習之心,進而在傳統文化的守護與傳承中感受它的文化意蘊與美學精神。在被現代化改變了山山水水的當下,江南絲竹所孕育的中華美學精神顯得分外重要。我們可以在一個現代化的場館裡,從江南絲竹的音韻當中,領略到些許沒有完全被現代化所代替的中國古老的文化精神乃至生活。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苏州这个民乐团大有可为!

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有兩種對立而統一的共存方式。一方面,是日新月異的新藝術,比如動漫、流行音樂,這種藝術每天都有新的內容,越新越好;另一方面,對傳統文化比如崑曲、古琴等,一點都不能改,甚至有一種類似宗教般的情結,延展到中西交融活動比如排練西方作品以及海外演出等,是五千年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多元互動的方式,保持平等對話互相學習的心態,踐行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苏州这个民乐团大有可为!

蘇州高新區文化建設行動計劃提出:圍繞區域特色創作一批特色民樂精品,力爭用2-3年時間,將樂團打造成民族音樂創作、演出、研討、交流的一流平臺。

引導區域文化名人、文藝愛好者、民間藝人開展精品創作,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藝術資源,創作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特點的文藝精品。其定位與視野,心志與擔當,都十分值得期待。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苏州这个民乐团大有可为!

中華美學精神的一部分,在我們江南絲竹裡應該是傳承的、發光的。通過強調江南的地域性,表現出江南的風貌,主動開放地與特色小鎮建設融合、與大健康產業融合、與影視動漫產業融合,詩書樂畫園林交相輝映,也是在未來的傳承與發展中值得思考與推動的方向。

對此,結合蘇州科技大學藝術學科科研成果,我們還提出了相關政產學研用合作規劃,實施“江南絲竹遺產保護振興項目”方案,希望通過多方的融合發力,可以一同助推中華美學精神的傳承與弘揚。

北宋大儒張橫渠有言“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古代士大夫留給我們當代知識分子和文藝工作者薪火相傳的歷史囑託,蘇州民族管弦樂團的使命和擔當自然也包括繼江南絲竹之絕學,傳承和復興中國民樂,開中華文化萬世之太平。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苏州这个民乐团大有可为!

本文原載於2018年8月7日《蘇州日報》B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