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沃爾瑪VS亞馬遜:一場無處不在的戰爭

沃爾瑪VS亞馬遜:一場無處不在的戰爭

《財富》日前發佈的最新美國500強排行榜顯示,沃爾瑪已經連續第六年蟬聯榜首,而亞馬遜則首次進入前十強。

《財富》美國500強榜單根據企業的營收由高到低進行排行。從整體來看,今年上榜門檻較去年稍有提升,為54.29億美元。

沃爾瑪再次榮登榜首,說明其零售業老大的地位在短期內依然難以撼動。

不過,由於亞馬遜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其在雲計算和線下零售等重要領域不斷蠶食沃爾瑪的市場份額,還是令沃爾瑪感到了威脅。另一方面,由於沃爾瑪的業務成本極高,所以儘管沃爾瑪的季度利潤和營收通常是亞馬遜的兩倍,但投資者卻認為沃爾瑪的市值只有亞馬遜的四分之一。

亞馬遜的步步緊逼和電子商務的不斷蠶食,迫使沃爾瑪拼了命也要追趕亞馬遜。

沃爾瑪追趕“最後一公里”

為了在線上業務趕超亞馬遜,沃爾瑪與微軟在7月份簽署了一份為期5年的合作協議,合作的內容主要涉及雲服務、機器學習等技術在零售領域的應用。沃爾瑪和微軟合作的意圖非常明顯,那就是組成對抗亞馬遜的“統一戰線”。

根據本次雙方簽署的合作協議,沃爾瑪會將walmart.com和samsclub.com中的大部分應用轉移至微軟的雲平臺Azure,其中還包括一個“基於雲技術的收銀系統”。沃爾瑪希望利用微軟的AI和機器學習算法,在持續擴大在線產品數量的同時,進一步優化配送服務、降低運營成本。

這份協議表明,沃爾瑪願意加倍努力發展其電商業務。微軟據說一直在研究一項技術,以消除商店裡的收銀員和排隊結賬的現象。

除此以外,協議還透露了沃爾瑪另外一個重要意圖,那就是電商物流環節的爭奪重點——“最後一公里”。

按照原來的計劃,沃爾瑪準備到今年底將其雜貨配送服務拓展到100個城區。該配送服務無須訂閱,每單收費9.95美元。沃爾瑪在全美國擁有4700家實體店,每家店可以覆蓋到方圓10英里內的90%的人口。

但據路透社的報道,沃爾瑪近日悄然退出了去年在美國部分州試行的“員工下班後給客戶送貨上門”的試點計劃。該計劃旨在解決商品送達在線客戶前的“最後一公里”問題,避免讓亞馬遜等電商與其搶客戶。

該計劃嘗試利用沃爾瑪龐大的員工隊伍來降低“最後一公里”送貨成本,讓沃爾瑪自己的員工在下班後將線上訂單的商品直接帶到消費者的家裡。

沃爾瑪女發言人莫莉·布萊克曼表示,沃爾瑪現在正在測試通過不同的方式來送貨。儘管真正叫停該服務的具體原因並不為外界所知,但這也體現出沃爾瑪為找到一種非傳統方式來縮小與亞馬遜在快捷送貨方面的差距而付出的持續努力。

沃爾瑪宣佈,將很快在新罕布什爾州塞勒姆(Salem)的一家超市裡,推出一款名為“阿爾法機器人”(Alphabots)的自動購物車。阿爾法機器人可以挑選和包裝購物者的在線訂單,並完成其它普通任務,以期精簡沃爾瑪的在線雜貨服務。沃爾瑪表示,計劃在今年年底前讓Alphabot上線運行。

除了阿爾法機器人,沃爾瑪還將Pickup Towers(一種自動揀貨機器人)引入更多門店,以簡化其在線雜貨服務。目前,沃爾瑪在200家零售店中已經配備了Pickup Towers,並計劃在今年年底之前在全國各地的500家門店中繼續配備這種機器人。這種機器人不僅可以保存消費者的訂單,還會根據訂單將客戶購買的大型物品——比如電視機等加以儲存。

不過,雖然沃爾瑪還雄踞《財富》美國500強榜首,在謀求拓展電子商務方面也不可謂不努力,但最近一個假日季的數據顯示,沃爾瑪線上銷售表現並不能讓投資商滿意。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eMarketer最新發布的數據,亞馬遜今年在美國在線零售的市場份額預計會從去年的43.5%上升至49.1%,而沃爾瑪僅有3.7%。

亞馬遜打造“空中倉庫”

沒有哪個領域比雜貨配送領域更需要採用新科技了。

理所當然,這個領域也正在成為亞馬遜和沃爾瑪的最大戰場。

在美國,日用雜貨是一個規模高達8000億美元的大市場。雖然無數零售商正在從實體店轉向網店,但是日用雜貨的銷售卻依然以線下為主,線上交易的份額只有2%左右——這其中,配送方式是制約其規模進一步擴大的根本原因之一。亞馬遜清晰地看到了這一機會,並推出了越來越多的送貨方式。

去年,亞馬遜CEO傑夫·貝索斯針對沃爾瑪和其他大型雜貨零售商等競爭對手,大手筆收購了全食超市,並將全食超市直接與亞馬遜的Prime會員服務綁定,幫助其進一步挺進日用雜貨銷售和“最後一公里”配送領域。

不僅如此,貝索斯的計劃是通過卡車和無人機等運送方式,可以實現24小時全天候給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配送任何貨物。

據外媒報道,亞馬遜正準備打造“空中倉庫”,以全力推進無人機送貨。“空中倉庫”即亞馬遜所謂的“空中物流中心”(aerial fulfillment centers,簡稱AFC),將配備無人機機隊進行商品配送。

據悉,這項早在2016年便提交的專利申請,已經獲得批准。該專利文件稱:“空中物流中心”可能位於大都市上空,用於存放消費者可能購買的物品,並通過無人機交付給消費者。”此項專利的獲批,將會推動亞馬遜物流無人化進程,將提升送貨效率,並最終為亞馬遜節省8870億美元的成本。

傳媒公司Discovery稱,亞馬遜的這種懸浮於城市上空4.5萬英尺高的“空中倉庫”什麼時候能變成現實還不得而知,但這卻代表了亞馬遜的一種“讓客戶立即獲得滿足”的目標。與地面倉庫不同,一個懸浮於在城市上空的倉庫將會使亞馬遜將產品配送到離客戶的家庭或公司更近的位置,縮短“最後一公里”配送所需要的時間。這項技術還可以根據氣候、預估訂單需求以及實際下單內容不同等因素調整倉庫位置,相對高效地提高出貨率以及調度彈性。

《每日郵報》稱,亞馬遜物流無人化可幫助加快全球運輸業的發展速度,大幅縮減送貨時間。

競爭範圍或將進一步擴大

沃爾瑪和亞馬遜的競爭短期內看不到趨緩的跡象。

作為零售業的領頭羊,沃爾瑪無法容忍亞馬遜在自己地盤內的肆意擴張,並不得不做出種種反擊,進行旗下多個領域的無縫整合。

今年5月,沃爾瑪宣佈斥資160億美元,收購印度第一大電商——同時也是亞馬遜在印度的最大競爭對手——Flipkart77%的股份。儘管在過去兩年裡,Flipkart一直虧損不斷、只能靠不斷融資才能勉力抗衡亞馬遜,但收購Flipkart不僅能讓沃爾瑪獲得其所需的電商技術,還能為其打開印度電商市場,甚至為其進軍東南亞、西亞、非洲的新興市場以及部分歐洲市場奠定基礎。

最近,沃爾瑪又在尋找能幫助其與Netflix和亞馬遜Prime視頻進行競爭的人。據美國科技媒體消息,沃爾瑪已任命資深電視高管馬克·格林伯格(Mark Greenberg)來幫助沃爾瑪建立訂閱視頻的服務。據悉,該服務的訂閱費用是每月8美元。目前,Netflix訂閱服務定價為每月8-14美元,亞馬遜的Prime為每月9美元,Hulu為每月8-12美元。

目前,這一提案還處於公司內部的商討階段,沒有最終確定,甚至有可能無果而終。但沃爾瑪通在線視頻服務提供商Vudu推出類似競爭對手或更為接近的流媒體訂閱服務,很有可能會吸引人們的注意。

不斷的努力為沃爾瑪換來了不錯的回報:第一季度財報顯示,沃爾瑪調整後的每股收益為1.14美元,比上一年增加14%;營收達到1227億美元,同比增長4.4%;剔除匯率的影響,營收則為1207億美元,增長2.7%。

而亞馬遜,它已不僅僅是電商巨頭,目前正在變成全能型選手,多線出擊的威力正在讓其競爭對手不寒而慄。

有分析指出,任何公司想要獲取利潤,主要就靠“賣產品”和“投資”兩種方式。亞馬遜在第一種方式上的利潤很微薄,甚至虧損,但沒關係,它主要依靠第二種方式——雲計算業務(AWS)和廣告業務。

亞馬遜10年前投資的雲計算和眼下投入的科技研發也許會在未來釋放出新的贏利點,其啟動較晚的數字廣告業務,目前也已開始蠶食谷歌和Facebook兩大巨頭的市場份額,讓它們“坐立不安”。

根據亞馬遜2018年二季度財報,亞馬遜的廣告業務營業額為22億美元,同比增長132%;雲服務的收入為61美元,同比增長49%。從亞馬遜各業務的增速來看,廣告和雲業務在過去6個季度也處於領先地位。而且儘管二季度雲業務的營收僅61億美元,只佔了亞馬遜總銷售額的11.5%,但已是公司第3大業務,創造了驚人的16億美元營業利潤,同比增長80%,佔亞馬遜總營業利潤的55%,為亞馬遜貢獻了一多半的營業利潤。

eMarketer的高級預測主管莫妮卡·珀特在報告中預計,亞馬遜將在2018年佔據2.7%的美國市場份額,成為美國第5大數字廣告公司。而到2020年,亞馬遜的廣告業務將躍升至第3位,市場份額將提升至4.5%。

從研究機構Synergy Research Group發佈的數據看,亞馬遜雲服務佔雲基礎設施市場的33%,而微軟佔比為13%,谷歌佔比6%,亞馬遜的市場佔比超過了微軟、IBM、谷歌的總和。

多路出擊帶來的收益同樣驚人。今年二季度,亞馬遜營收529億美元,同比增長39%,淨利潤25.34億美元;同比暴增1186%。業績發佈後,亞馬遜在盤後交易中股價上漲約3%。

沃爾瑪VS亞馬遜:一場無處不在的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