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絕境處、得意時|一個劉姥姥,勝讀三年聖賢書

絕境處、得意時|一個劉姥姥,勝讀三年聖賢書

  • 年少時接觸《紅樓夢》的時候,年齡太小,閱歷太少,囫圇吞棗,看得不全明白也不完整,以至於十幾年來,雖然知道劉姥姥這個角色,但對於劉姥姥的所有印象,就是在賈府人窮志短的各種丟人現眼,一個被鄙夷笑話的小人物而已。

近日,偶然看到一個章節,才知道賈府敗落後,王熙鳳的寶貝女兒,被劉姥姥救出火坑、並幫助安排了妥善的歸宿。因為卑微的劉姥姥,這個最小的十二金釵,才成為《紅樓夢》里人生結局最好的角色!

這一下子深深觸動到了我:卑微的農家老太太,也能報答高貴的賈家!

閒來再看。結合幾十年來人情世態、世事滄桑的見聞經歷,才發現,曾經走馬觀花的淺薄。才發現,劉姥姥這個看似卑微的人物,為人處世的含金量。

劉姥姥雖不是《紅樓夢》中的主要人物,在《紅樓夢》中只出場了五次,但她卻最真實最具生活氣息。她洞悉人心人性,自信,進取、知足、積極,善良厚道而又風趣幽默,靈活機智而敢當敢為。足以給我們立身社會、做人處世,帶來最實際的啟迪和教益。

絕境處、得意時|一個劉姥姥,勝讀三年聖賢書

絕境中,總有機會逆轉命運

劉姥姥,一個風燭暮年的孤寒老太,那個年代,沒有老伴沒有兒子,跟著女婿女兒,靠兩畝薄田,艱難度日,這樣的人生晚境、這樣的無奈困頓中,一般人,誰還不認命?誰還相信能人生逆轉?

但是,劉姥姥卻卓有見識,堅信機會總在,不等不靠,敢於走出去,積極去努力爭取:如今咱們雖離城住著,終是天子腳下.這長安城中,遍地都是錢,只可惜沒人會去拿去罷了,在家跳蹋會子也不中用。

更難得的,是她明瞭人心、勇於擔當:這也說不得了,你又是個男人,又這樣個嘴臉,自然去不得,我們姑娘年輕媳婦子,也難賣頭賣腳的,倒還是舍著我這付老臉去碰一碰。

就這樣,第一次進賈府,空手而來的劉姥姥,達到了她的目的,王熙鳳資助了她二十兩銀子。這二十兩銀子,對於賈府這樣的官宦人家來說不值一提,但對於劉姥姥這樣一釐一毫算計日子的貧窮人家,卻是他們翻身致富的一大筆資金。

當劉姥姥離開的時候,“便要留下一塊銀子與周瑞家孩子們買果子吃”,這個富有人情生活氣息的逼真小細節,值得人感嘆:這個農家老太深諳人情世故,洞悉人心人情。

果然,有了這二十兩銀子的原始資本,劉姥姥一家,一下子從飢寒中解脫出來。

第二次來賈府,劉姥姥接觸到了賈府最高家長,更是以她的出乖露醜、插科打諢,拉近了與賈府一家的感情距離,贏得了本無關聯的賈府人的接納,得到了更大的幫助。獲贈一百兩銀子,對於窮困人家,這已經是一筆鉅款,足夠做小生意或買地買田。劉姥姥應該確實這麼做了,成為了村裡的富裕人家,讓貧窮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

一個農家絕望的貧窮困頓日子,就這樣被一個卑微無力的老太太逆轉。

積極尋找機會、充分利用資源、善於利用資源,不正是難得的能力?

如果我們身處困境,要相信,窮和弱,只是暫時的缺失和輪迴,只要我們一直心懷希望去努力,機會,總是存在的,命運,總會轉變的。

絕境處、得意時|一個劉姥姥,勝讀三年聖賢書

窮人的面子:從他人獲得快樂,也有義務取悅他人

面子,是每一個困頓中人最大的心理障礙,劉姥姥以出乖露醜取悅賈府人,可能讓曾經的自己及眾多愛面子的人不齒。但換一個角度,我們身為優越環境中的主人時,又怎樣才能快速接納陌生人呢。放低自己的心理身段,應該是最便捷的途徑。真正有涵養的人,會因為他人降低身價而自我抬高嗎?就如喜劇舞臺取悅觀眾的小丑角色,你會認為真的比人家高人一等?

劉姥姥難能可貴的是:她清楚自己的角色、安於自己的角色、把自己的這個角色表演到恰到好處又淋漓盡致。劉姥姥笑道:“姑娘說那裡話,咱們哄著老太太開個心兒,可有什麼惱的!你先囑咐我,我就明白了,不過大家取個笑兒。我要心裡惱,也就不說了。”她沒有感到被侮辱,也沒有不好意思。劉姥姥完全調動了賈府所有人敏感興奮的神經,拉近了與所有人的距離,讓整個賈府接納了她。

當你認為整個賈府都在耍猴似的看劉姥姥笑話的時候,換個角度,劉姥姥何嘗不是憑著自己卓越的見識、風趣幽默、自嘲識趣,而玩轉了整個賈府。你在笑話舞臺上的小丑,難道不是他調動了舞臺氣氛?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從別人那裡索取快樂的權力,但是每個人更有取悅別人的義務。我們不會笑話王熙鳳在史太君面前“效戲彩斑衣”,那麼,我們有什麼理由笑話劉姥姥在賈府的表演呢。

的確,生活就是取悅他人也取樂於他人。真正的強者,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

向有能力的人請求幫助,很多時候,並沒有我們想象的沒面子。

知足不辱

知曉分寸、明瞭進退,是我們一生都很難掌握的人生藝術。劉姥姥卻讓人佩服。

劉姥姥第二次進賈府時是七十五歲,回去之後,用賈府贈送的百兩銀子,果然“買幾畝地,打一眼井,種點果蔬”,過起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比她小的史太君死的時候是八十三歲,這期間已經是大約十多年過去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其後長達十年左右時間裡,劉姥姥沒有再來賈府、沒有厚著老臉反覆打秋風,沒有“身後有餘忘縮手”,她知足不辱。第三次來賈府時,是大廈將傾風雨飄搖之際,劉姥姥是去奔史老太君的喪的,這時,她只是盡心盡意來報恩而已。

劉姥姥的知足不貪還有一個證據:她要為病入膏肓的王熙鳳祈禱,王熙鳳把手鐲脫下來送給她作為費用,但是,卻被劉姥姥拒絕了。以劉姥姥的見識,她應該非常清楚,這隻手鐲的價值,肯定不止百兩銀子吧!

絕境處、得意時|一個劉姥姥,勝讀三年聖賢書

心懷感念、知恩圖報

劉姥姥第二次來賈府時,就不再空手而來,而是帶來好多瓜果蔬菜,“頭一起摘下來的,並沒敢賣呢,留的尖兒孝敬姑奶奶、姑娘們嚐嚐。”

在賈府人眼裡,這些可能並不值錢,但從劉姥姥的角度,把自己家裡最好的物品拿來回報,是自己最大的感恩。

說到這裡,就想起曾經熱鬧的關於金錢的討論:他有100萬,給你1萬,和他有1萬給你1萬,誰對你更用心?

賈府對劉姥姥,是有100萬給了1萬,劉姥姥對賈府,是有1萬拿出了1萬。物資之外,感情上卻是分量懸殊!

第三次進賈府,她是去奔史老太君的喪的,看著賈府因被抄家而一敗塗地,淳樸的劉姥姥並未因此逃避,相反,她熱心地貢獻她力所能及的事,回家即為已經時日不多的王熙鳳求神禱告。

緊接著第四、五次進賈府,劉姥姥做了一件對賈府功德無量的大事,她與平兒一道巧設謎局,救了幾乎被王仁和賈環賈芸等人賣入火坑的巧姐,最後她還保媒給巧姐說了一門好親事,真正是“偶因濟劉氏、巧得遇恩人”。

“勢敗休雲貴,家亡莫論親”。劉姥姥這個被賈府當成了親戚的舊交,在勢敗之時,給予了最難得的幫助、最溫暖的情意。

絕境處、得意時|一個劉姥姥,勝讀三年聖賢書

富貴得意時,對卑微者,心懷善念

事實上,賈府對劉姥姥應該說還是尊重的。

命運地位有天壤之別的史太君,對劉姥姥很客氣很尊重,劉姥姥見到史太君之後,史太君對她一見如故,讓她就坐在自己旁邊,享受和自己一樣的待遇。沒有嫌棄鄙視。

一生有福之人,自有德行過人處。

春風得意如王熙鳳,實際上也有足夠的尊重。當王熙鳳和鴛鴦一起合謀讓劉姥姥“出乖露醜”,出發點也不過是取悅家裡老人,並無惡意,事後王熙鳳也主動道歉“你別多心”,鴛鴦說“姥姥別惱,我給你老人家賠個不是”;吃飯時,劉姥姥喝酒用的“黃楊根整摳的十個大套杯”,是賈府從來沒有人用過的!王熙鳳還親自夾菜喂劉姥姥,到劉姥姥走的時候,王熙鳳私自給了她八兩銀子。要知道,王熙鳳在賈府是什麼地位?而劉姥姥又是什麼身份呢?

活了四十多年的王夫人,沒有見過真正的窮人,不瞭解窮人的生活,但一樣知曉“憐貧恤老”。從劉姥姥身上,讓她看到了底層窮人的艱難不易,激發了她的悲憫心,對劉姥姥的態度,不再是“打發”,而是從心裡認可了這門窮親戚。

最能體現賈府對劉姥姥尊重的,是平兒的一段話:這都是我們奶奶給的。這兩包每包裡頭五十兩,共是一百兩,是太太給的,叫你拿去或者作個小本買賣,或者置幾畝地,以後再別求親靠友的。

這段話是平兒轉太太王夫人的話,其實也是史太君的授意和安排,也是代表賈府對劉姥姥的關懷。這幾句話,比那一百兩銀子更暖人心:賈府不但真真實實的接濟了劉姥姥,還關心她的尊嚴,關切她居家過日子的大計!以劉姥姥飽經風霜、盡知冷暖的人生經歷,她的心裡,也應該是溫暖的、感激的。

臨走前夜,針對賈府上下贈送的各類衣服物品,平兒道:“你只管睡你的去。我替你收拾妥當了,就放在這裡,明兒一早打發小廝們僱輛車裝上,不用你費一點心的。”

這一段,體現了平兒的慈厚善意、體貼入微。果然,也蒼天有眼,後來的平兒,成為《紅樓夢》裡結局最好的女人之一。

絕境處、得意時|一個劉姥姥,勝讀三年聖賢書

花無百日紅,人無一生順。誰都有春風得意的時候,也難免三災六難的時候。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不妨伸出友善的援手。能做富貴朋友,能行患難之交。

王夫人沒有想到,自己這一念之間的悲憫,最後還是回報到了賈府。一開始就只存打發心的王熙鳳,更沒有想到,幫助劉姥姥,其實也是造福於自己女兒,會因為自己“偶然濟劉氏,巧得遇恩人”。幫助劉姥姥讓貧窮的日子好起來,以後的她,才有能力救出落難的巧姐。

自恃清高、目中無人,對劉姥姥表現尖酸刻薄、全無憐憫善念的林黛玉、妙玉,最後的命運,都讓人喟嘆。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幫助他人,其實,也就是幫助了自己!

絕境處、得意時|一個劉姥姥,勝讀三年聖賢書

試想,王熙鳳在劉姥姥一進榮國府時,如果看不起劉姥姥,全無一點憐憫之心,寶貝女兒的命運,會是怎樣的境況呢?

假如說,王熙鳳不送劉姥姥那二十兩銀子,劉姥姥空手而回,那麼劉姥姥就不會再來賈府:打不成秋風,她還來幹什麼?哪裡還有後來的緣分?

如果,都把劉姥姥二進榮府當成再次打秋風,賈府會得到這樣的回報嗎?

如果,劉姥姥得到二十兩的好處後,不思回報,她能被賈府從心裡接納嗎?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報的是人情,也是人心。以心換心,待人以尊重和善意,才能換來熱心的救助。

積德行善,當然並不為得到回報。但是,積善之家,必有餘福;積德之人,必有餘慶。

或許,這也是曹雪芹藉助劉姥姥,告訴我們,關於感恩、關於善良,最好的結局吧。

富貴如雲不長駐、貧賤似水不久留,世間種種,終必成空。

萬事皆空,善,不空!

絕境處、得意時|一個劉姥姥,勝讀三年聖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