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唐山大地震:42年前的沉痛記憶和今天重生的唐山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3.8秒,唐山發生了強度里氏7.8級地震,震中裂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續約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萬人重傷,位列20世紀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數第二,僅次於海原地震。

昔日的唐山一片祥和的景象。地震前的街道。

地震前的唐山街道。

地震前唐山的學校和學生。

地震後唐山一片廢墟。生命何其脆弱。轉瞬之間,生死兩隔;永別親人,痛何如哉!

14萬名解放軍、5萬名幹部和工程技術醫務人員、數十萬噸物資馳援唐山,10多萬建築工人參與重建……同舟共濟、攜手抗災,從廢墟中挺立,於災難中崛起。

14萬名解放軍、5萬名幹部和工程技術醫務人員、數十萬噸物資馳援唐山,10多萬建築工人參與重建……同舟共濟、攜手抗災,從廢墟中挺立,於災難中崛起。

14萬名解放軍、5萬名幹部和工程技術醫務人員、數十萬噸物資馳援唐山,10多萬建築工人參與重建……同舟共濟、攜手抗災,從廢墟中挺立,於災難中崛起。

傷員外運。

王樹斌從廢墟中被救出的一幕。

摧毀的工人文化宮劇場。

地震中被摧毀的橋樑

被地震摧毀的橋樑。

地震下的道路。

地震扭曲的鐵軌。

被摧毀的建築

被摧毀的建築

沉痛悼念親人亡靈。

時任國家領導人華國鋒慰問救援人員。

生命何其脆弱又何其堅強!無論是廢墟下救出的倖存者,還是帶著傷殘堅持“活下去”的唐山人,他們直麵人生最大的痛楚,用頑強生活告慰逝者,用生命的尊嚴與努力寫下一個個大寫的“人”字,刻印在民族記憶深處。

政府為了紀念大地震死難者,為百萬唐山人有同一個祭地,在地震遺址公園內,南湖東面修建了高7.28米、長500米的唐山大地震紀念牆,牆上是密密匝匝的人名,牆下是鋪天蓋地的鮮花和輓聯,一眼望不到邊。紀念牆是個集體墓碑,屬於42年前地震中的24萬亡靈。

今日和昔日廢墟的唐山對比圖。走進今天的唐山,高樓林立、通衢如織,翠蔭夾道、景色如畫,讓人流連忘返。斗轉星移,從歷史大悲中走出來的唐山人民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然唐山不失為華夏之靈土,民眾無愧於幽燕之英傑,雖遭此滅頂之災,終未渝迴天之志。”屹立不倒的唐山人民,必將繼續書寫發展的新傳奇。砥礪前行的中華民族,必將在復興之路上迎來更為光明的前景。

今日和昔日廢墟的唐山對比圖。走進今天的唐山,高樓林立、通衢如織,翠蔭夾道、景色如畫,讓人流連忘返。斗轉星移,從歷史大悲中走出來的唐山人民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然唐山不失為華夏之靈土,民眾無愧於幽燕之英傑,雖遭此滅頂之災,終未渝迴天之志。”屹立不倒的唐山人民,必將繼續書寫發展的新傳奇。砥礪前行的中華民族,必將在復興之路上迎來更為光明的前景。

今日和昔日廢墟的唐山對比圖。走進今天的唐山,高樓林立、通衢如織,翠蔭夾道、景色如畫,讓人流連忘返。斗轉星移,從歷史大悲中走出來的唐山人民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然唐山不失為華夏之靈土,民眾無愧於幽燕之英傑,雖遭此滅頂之災,終未渝迴天之志。”屹立不倒的唐山人民,必將繼續書寫發展的新傳奇。砥礪前行的中華民族,必將在復興之路上迎來更為光明的前景。


今日和昔日廢墟的唐山對比圖。走進今天的唐山,高樓林立、通衢如織,翠蔭夾道、景色如畫,讓人流連忘返。斗轉星移,從歷史大悲中走出來的唐山人民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然唐山不失為華夏之靈土,民眾無愧於幽燕之英傑,雖遭此滅頂之災,終未渝迴天之志。”屹立不倒的唐山人民,必將繼續書寫發展的新傳奇。砥礪前行的中華民族,必將在復興之路上迎來更為光明的前景。

地震給唐山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唐山則在一片瓦礫上創造了奇蹟。在時代發展中磨礪的唐山精神穿越時空、代代相傳,伴隨物質重建的進程,精神重建的圖景同樣令人振奮。歷經磨難、不忘初心;飽嘗艱辛、奮發圖強,這是一座英雄城市屹立不倒的精神力量,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愈挫愈奮、多難興邦的精神密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