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化解“三年級現象”,那些排名前5%孩子的父母可能只做了這件事

化解“三年級現象”,那些排名前5%孩子的父母可能只做了這件事

文丨王崧舟

學院君說:相比於學前教育、青春期,不管未來要不要小升初、中高考或出國留學,很多家長忽視或輕視了孩子學習與成長中的一個“大坎兒”——“小學三年級”,三年級是個分水嶺,今天我們分享一位全國特級教師對“三年級現象”的詳情分析與建議。相信會大家將有所啟發,歡迎分享。

去年,我朋友的孩子毫無徵兆地離家出走了。

孩子在杭州的一所民辦中學念初二,成績在整個年段中不溜秋。

從沒想過,離家出走這樣的事兒竟然砸到自己頭上。父母急得,手足無措,一籌莫展,六神無主,惶惶不可終日。

他們一定是走投無路了,否則,絕不會以這樣一種猝不及防的方式將所謂的“家醜”告訴我——凌晨三點,把我從夢中叫醒。

這孩子的脾性我知道,當然,這對父母的脾性我也知道。我告訴他們,誰也別找,哪兒也別找,回家去老老實實待著,該幹嗎還幹嗎。

孩子咋辦?

氣消了,自然就回家了。

果不其然,第二天一大早,孩子就回來了。

今年初三畢業模擬考,孩子一躍進入年段前二十名。

窺斑見豹,落葉知秋,其實,這個孩子的離家出走,幾乎就是當前中國家庭教育的一個共同寓言。

問題千奇百怪,病根只有一個。

化解“三年級現象”,那些排名前5%孩子的父母可能只做了這件事

在家庭教育上,我是阿德勒的鐵粉。我出自本能的堅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父母有自己的命運,孩子有自己的命運。每個人要為自己的命運負責,每個人也只能為自己的命運負責。

可惜,堅信這一理念、而能知行合一的父母,在當代中國,不說屈指可數,至少也是為數不多的。

從“三年級現象”說起

“三年級現象”已經說了很多年,但我看到,多數議論也只是就“現象”說“現象”,現象來現象去,最後這個“三年級現象”還是年復一年成為許多家長夢魘一般的現象。

讀二年級常考100分的,怎麼一下子就跌到80分了?

以前對我們從來都是言聽計從的,怎麼現在都敢頂嘴了?

明明給他報了培訓班,怎麼作業錯誤率還是這麼高?

本來還挺愛閱讀的,怎麼如今連課外書都懶得看了?

別人家的孩子早放學了,怎麼我家孩子還被留著補作業?

早沒注意他有多粗心,怎麼現在總是丟三落四?

……

要羅列孩子在三年級犯下的種種“滔天罪行”,一如長江之水滔滔不絕,又如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

對“三年級現象”,各路專家紛紛出手,或把脈,或望診,或痛批,或建議,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有專家認為,學前期的“超前教育”是“三年級現象”的萬惡之源。超前學拼音,超前學漢字,超前學英語,超前學數學,日久生厭,麻木不仁,“三年級現象”成了最早的現世報。

有專家認為,“課程編排難”是“三年級現象”的罪魁禍首。一二年級的課程,無論語文還是數學,讀讀、算算、記記、背背,幾乎沒什麼思維含量,孩子很容易摘金奪銀;但三年級簡直就是學習生涯中一個陡峭的山道,荊棘叢生,陷阱密佈。

化解“三年級現象”,那些排名前5%孩子的父母可能只做了這件事

先說語文。閱讀,開始需要聯繫語境解讀涵義了,牽涉思維的廣度、深度、敏捷度。作文,開始片段練寫了,雖說是片段,其實就是篇章的胚胎,立意、選材、佈局、邏輯、修辭、文法,一樣都不能少。

再說數學。計算,開始邁入小數、多位數乘除,步驟與結果明顯繁雜;統計出現了,圖形語言需要理解,圖形思維需要運用;幾何出現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等幾何概念需要掌握;問題解決,由一步而兩步而多步,思維難度明顯加大,文字語言與符號語言的轉換更是令不少孩子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這樣的課程編排,不出現兩極分化才怪呢。

也有專家認為,“身心轉折期”才是“三年級現象”的元兇巨惡。三年級是個坎,它是兒童成長為少年的過渡期。說是過渡期,實質是衝突期。

兒童期的被動與少年期的主動開始衝突,兒童期的依賴與少年期的獨立開始衝突,兒童期的遊戲為主與少年期的學習為主衝突加劇且無路可退,兒童期的直覺感性思維與少年期的邏輯理性思維在混沌中尋求一種秩序。

總之,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邁入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迷茫與焦慮中。

所謂“三年級現象”,不過是身心內在衝突的一種外在投射。如果不是基於內因的地崩山裂,焉能出現外在的風雲突變?

專家的分析都有道理,但根本的原因可能更為複雜,也更為簡單。

“三年級現象”的根本原因

先說複雜。

一個基本的事實是,至少有相當一部分在學前期接受過“超前教育”的孩子,並未遭遇所謂的“三年級現象”。相反,這些孩子依然優勢明顯、潛力十足。

化解“三年級現象”,那些排名前5%孩子的父母可能只做了這件事

“課程編排難”並非針對某個孩子或某類孩子,而是針對所有孩子。但感染學名為“三年級現象”這一病毒的,畢竟只是小部分孩子。

對於“身心轉折期”一說,有一定道理,但也經不起檢驗。如果身心轉折一定導致“三年級現象”,那麼,人的一生還存在多個階段的身心轉折,如:“六個月”左右的嬰兒向幼兒的轉折期、“三歲”左右幼兒向兒童的轉折期、“十二歲”左右少年向青年的轉折期等,也必然導致明顯的兩極分化嗎?事實是否定的。

因此,“三年級現象”不太可能是某個單一因素造成的。更大的可能,是多種因素錯綜在一起,導致這個令許多家長談“三”色變的結果。

這就是“三年級現象”的複雜性。

再說簡單。

我們可以逆向思考。即:具有哪些認知特徵、心理特質的孩子,對“三年級現象”具有強大的免疫力。

很簡單,三個特點:第一,效率;第二,習慣;第三,專注。

化解“三年級現象”,那些排名前5%孩子的父母可能只做了這件事

這三個特點,貌似跟智商無關,其實深刻影響智商;不僅影響智商,同時影響情商;不僅影響智商、情商,同時影響逆商(抗挫能力);不僅影響智商、情商、逆商,同時影響心商(保持良好心態能力)。

孩子倘若擁有其中的一個品質,“三年級現象”一定跟他絕緣;擁有其中的兩個品質,學習優秀一定是他的常態;一旦擁有全部三個品質,則孩子必定是學霸無疑(本人反感“學霸”一詞,但“狀元”違規、“學魁”生僻、“翹楚”復古,一時竟有“語詞被抽乾”的慘淡。無可奈何之際,只能以“學霸”應急)。

簡媜在《下午茶》中這樣寫道“有時,生活沒什麼驚天動地的目的,只化約到還活著這麼個簡單的念頭。”

其實,“三年級現象”往深處進一步細究,還真沒什麼驚天動地的根源。要說化約,大概也可以化約到“專心致志”——專注品質上。

效率和習慣的重要性

其實,效率本身就是一種良好習慣。

1978年,全世界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法國巴黎聚會。有記者問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卡皮察這樣一個問題:“您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裡學到了您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

出人意料的是,這位白髮蒼蒼的學者回答道:“是在幼兒園。”

記者又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了些什麼呢?”

老人如數家珍地說道:“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化解“三年級現象”,那些排名前5%孩子的父母可能只做了這件事

卡皮察的回答代表了聚會的諾貝爾獎得主的普遍看法。他們認為,終生所學到的最主要的東西,就是小時候家長和老師們教給他們的良好習慣。

在所有的習慣中,對學習而言,“專注”實在是最重要的習慣。我們甚至還可以反過來說,所有習慣的養成,都必定伴隨心無旁騖、持之以恆的專注。倘若沒有專注的護航,任何一種習慣都不可能被塑造。

這就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荀子早把這個道理講透了——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那麼,現實中,中國孩子的專注品質究竟如何呢?看看以下觸目驚心的調查數據,足以讓每位家長和教師揪心。

2006年《中國青少年注意力調查報告》顯示:有近一半的學生表示上課注意力不能集中,

這是我國第一次進行大規模的注意力調查。

化解“三年級現象”,那些排名前5%孩子的父母可能只做了這件事

2007年,濟南市公安局民警心理訓練中心通過多年犯罪心理研究調查表明:75%以上的青少年犯罪與專注力缺失有關。

2011年,中國教育學會專注力課題組對2846名中小學生進行專注力水平檢測,結果顯示:專注力優秀的只佔0.5%,良好佔5.2%,一般佔31.3%,較差佔43.8%,很差佔19.2%。

2015年的研究表明,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注意力(專注)問題佔65%。雖然在青春期,部分孩子的注意力問題會得到改善,但仍有30%的孩子問題會伴隨終身,影響其未來的工作、社交,乃至戀愛、婚姻和家庭。

“三年級現象”的根本原因

就是“專注”問題。

凡是在三年級學習中退步明顯、跌落谷底的,一定是專注出了問題。

“課程編排難”一定影響專注。此時,專注品質弱的,自然就先發病、先枯萎;“身心轉折期”確實是道坎,專注能量足的,往往能順利邁過;反之,則可能磕磕碰碰、起起落落,甚至可能墜入深淵、萬劫不復。

化解“三年級現象”,那些排名前5%孩子的父母可能只做了這件事

有人痛批學前期的“超前教育”。其實,超前教育有利也有弊。如果,因為幼兒提前學了拼音、學了識字、學了數學、學了英語,導致他在進入小學低段時,因為提前學過而對內容失去興趣,注意分散、專注喪失,且一旦形成習慣,則害莫大焉。

反之,適度的超前學習,也可能在進入小學低段時,因為有基礎、有積累、有經歷、有體驗,而使孩子在學習上較早樹起一種自信、養成一種效率,並因此引發對後續學習的興趣,則其專注品質不但不會受到損害,相反,可能愈磨愈鋒利、愈吹愈芬芳。

這個道理,可以用來審視諸多家庭教育現象。

譬如,上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補習班、技藝班。有些過分的家長,讓孩子一週連上10幾個班:奧數班、寫作班、古箏班、主持人班、拉丁舞班、游泳班等等。也有孩子都能學好,但畢竟是極少數。

化解“三年級現象”,那些排名前5%孩子的父母可能只做了這件事

多數孩子,往往學一項、怨一項,技能、技巧、技藝是有長進,但興趣、專注、熱情則往往呈負相關、負增長。長此以往,孩子受到損傷的是可持續學力更為關鍵的因素——興趣和專注。

當然,也有可能,孩子在某個興趣班的學習中,不僅習得了知識技能,也塑造了專心致志、用心不二的良好品質。

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認為,“天才,首先是注意力。”

唐太宗李世民說過,“凡諸藝業,未有學而不得者。病在心力懈怠,不能專精耳。”

清代學者曾世霖強調,“學問尚精專,研摩貴純一。”

學習一旦喪失了興趣和專注,就必定轉化為壓力;壓力持續發酵,就必定轉化為厭學;厭學發展到極致,就必定轉化為厭惡、厭倦、厭棄生命。

請問,這是父母想要的最終結局嗎?

父母影響孩子的專注力

其實,任何一個正常孩子,都有專注天賦。有的可能落在數理邏輯方面,有的可能落在言語表達方面,有的可能落在空間想象方面,有的可能落在身體運動方面,有的可能落在音樂表現方面,有的可能落在人際交往方面,有的可能落在內省覺知方面,有的可能落在自然探索方面,有的可能落在沉思存在方面。

化解“三年級現象”,那些排名前5%孩子的父母可能只做了這件事

某個方面的天賦,一定表現為某個方面的專注。這話也可以反著說,某個方面的專注,通常表現為某個方面的天賦。

問題在於,做父母的往往看不見孩子的專注。

表現一,就是忽視孩子某個方面的專注。發表《進化論》的達爾文,當年決定放棄行醫時,遭到父親斥責:“你放著正經事不幹,整天只管打獵、捉耗子,將來怎麼辦?”父親顯然忽視了達爾文在自然探索方面的專注天賦。

表現二,就是干預孩子的專注。一代圍棋大師吳清源幼時酷愛下棋,但家貧,生計常無著落。舅舅要他學一技之長,他不幹。舅舅很生氣:下棋能當飯吃嗎?這是對吳清源在數理邏輯方面的專注天賦的干預。

化解“三年級現象”,那些排名前5%孩子的父母可能只做了這件事

其實,孩子的專注品質與生俱來。作為父母,既無須干涉,也不必評判。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如實看見。

任何外加的干預和評判,對孩子的專注都是一種汙染和傷害。

一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言:“對於這件事,你可以看,可以觀察,但不要試圖改變它、引導它,不要說什麼‘不應該這樣’或‘必須那樣’或‘幫我克服它’,只要觀察就好了。

你改變不了那座山的輪廓,改變不了那隻鳥的飛翔軌跡,改變不了河水的快速流淌,所以,只是觀察它,發現它的美就夠了。但如果觀察後你說‘那座山沒有我昨天看到的美’,則說明你根本沒有欣賞,你只是在比較而已。”

為什麼那麼多父母看不見孩子的專注?

普遍的原因來自父母自身的焦慮和恐懼。

化解“三年級現象”,那些排名前5%孩子的父母可能只做了這件事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新奇的實驗。

首先,讓10個人穿過一間黑暗的房子。在引導下,這10個人都成功了。

然後,打開一盞燈。在昏暗的燈光下,這些人看清了房內的一切,都驚出一身冷汗。原來,地面是個大水池,池裡有十幾條鱷魚,水池上方搭著一座窄窄的木橋。剛才,他們就是從這座木橋上走過去的。

心理學家問:“現在,你們誰願意再次穿過這間房子?”沒有人回答。半晌,有3個膽大的人站了出來。

其中一個小心翼翼地走了過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許多;另一個顫顫巍巍地踏上小木橋,走到一半,竟趴在橋上爬了過去;第三個剛走幾步就趴了下去,再也不敢移動。

心理學家又打開另外幾盞燈,把房裡照得如同白晝。這時,人們看見木橋下方裝有一張安全網,由於網線顏色極淺,剛才根本沒有看見。

“現在,誰還願意通過這座木橋?”心理學家問道。這次又有5個人站了出來。剩下的2位為何不願意?他們共同擔心——“這張網牢固嗎?”

看!正是焦慮和恐懼決定著人們的行為反應和行動質量。

化解“三年級現象”,那些排名前5%孩子的父母可能只做了這件事

因為焦慮和恐懼,父母看不見孩子盯著螞蟻爬行時的那份專注;

因為焦慮和恐懼,父母看不見孩子拆裝玩具時的那份靜心;

因為焦慮和恐懼,父母看不見孩子隨意塗鴉時的那份凝神;

因為焦慮和恐懼,父母看不見孩子玩家家扮角色時的那份篤定;

因為焦慮和恐懼,父母看不見孩子望著藍天不聲不響時的那份出神;

因為焦慮和恐懼,父母看不見孩子躲在角落裡看圖畫書時的那份安寧;

……

父母的焦慮和恐懼因何而生?

愛!

愛之不以道,適足以害之。(語出《資治通鑑》)

因為愛他,心生期待;因為期待,擔心失望;因為失望,催生焦慮;累積焦慮,終成恐懼。

而真正的家庭教育,是從認識自己開始,最終邁向自我實現。認識自己的焦慮,認識自己的恐懼,認識自己的依賴,認識自己的衝動和慾望……

孩子,既不是你夢想的替代品,也不是你失敗的替罪羊,更不是你人生哲學的替身演員。

要看見孩子的專注,就要清除自己的恐懼;要清除自己的恐懼,就要稀釋內心的焦慮;要稀釋內心的焦慮,就要降低甚至放棄心心念唸的期待。放棄期待,不是放棄愛,而是以道愛之。

化解“三年級現象”,那些排名前5%孩子的父母可能只做了這件事

以道愛之,從清除妄念開始——

為人父母,必須清除“孩子是我的”妄念;

為人父母,必須清除“我為你活,你為我活”的妄念;

為人父母,必須清除“你我不分,我們是一體的”妄念;

為人父母,必須清除“我的夢想都寄託在你身上”的妄念;

為人父母,必須清除“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的妄念;

為人父母,必須清除“你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你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的妄念。

清除妄念的直接效果,就是離家出走的孩子回來了;清除妄念的後續效應,就是初三畢業模擬考,孩子成績上升了。

有人問,萬一孩子不回來呢?這說明,父母內心還有更多更深的妄念需要清除;又有人問,萬一孩子成績沒有上升,反而下滑了呢?這份擔心,只會進一步催生你的焦慮,進一步放大你的恐懼。

一句話,平靜的心乃是當代中國家庭教育的第一道曙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