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供應鏈金融僅僅是借貸嗎?

供應鏈金融僅僅是借貸嗎?

研究機構預測,2020年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達到15萬億,在這樣飛速發展的背景下,該怎樣更好地理解供應鏈金融模式?如何利用這一融資形式的發展熱潮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如何在新興業務模式飛速發展的同時做好風險控制?

供應鏈金融本質上並不是一個標準化的產品,尤其是風險評價體系關注差異化,很難用標準化的模型來量化。而供應鏈金融的核心功能,其實是應該充當實體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信息不對稱的橋樑。

供應鏈金融並不完全等同於小微企業貸款,而是作為供應產業鏈條中的串聯模塊。一條供應鏈中可以嵌套數起供應鏈金融鏈,包含不同的融資品種和服務內容。

而對於重中之重的對於小微企業來說,其風險管理的關鍵在於回到真實貿易中來,以生意人的方式來評價借款人的市場信用。供應鏈金融的主角永遠是銀行,但各個細分領域裡的貿易性的平臺性企業,將給銀行提供了風險預審服務和貸後的補充管理工作。

標準化V.S.非標準化

傳統金融產品相似度高的原理在於它的標準化設計。因為銀行強調規模與效率,所以一定要設計出標準化的東西來迅速推廣,而且是可以向陌生客戶廣泛推廣,例如消費貸。

而供應鏈金融作為有針對性的經營性貸款,風險評價關注差異化,很難用標準化的模型來描述。供應鏈金融的受眾主體為尋求經營性貸款的小企業主,金額特徵在50萬到500萬之間,風險喜好明顯高於普通人群,充滿不確定性和變數,很難再量化和模型化。

所以未來供應鏈金融盈利模式,不是一個單純的個案式的借貸利息收益,而是供應鏈綜合服務的收益。所有標準化服務動作的集合收益,其功能都是達到金融效率的提高,服務成本的下降和客戶總成本經營優勢從而推動企業價值的提升。

一個典型的供應鏈模式分為以下四大塊:

基礎授信方面為綜合授信和貿易融資。綜合授信在銀行是標準化操作,基本上根據報表來評價,而貿易融資是要關注落實具體項目。

當供應鏈發展到大中型終端服務的時候,就可以建立保理池融資或者資產證券化。

而撐到小微終端是最難的。這時候評估供應鏈的金融風險,已經不能完全看具體的小微客戶,而是要關注這條產業鏈上的生態,這條產業鏈的健康程度和穩健程度。

所以這個形態理解為從看報表到看項目,看資產,再看產業鏈的生態的升級過程。

典型的供應鏈服務——生意的串聯

首先,不要把供應鏈金融與小微企業貸款百分之百等同起來。供應鏈金融是整個大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把它獨立成一個單一指向的融資品種,也不是隻為小微企業服務的。

一條供應鏈中可以嵌套數起供應鏈金融,包含不同的融資品種和服務內容,而供應鏈服務商在流程中起到了生意的串聯作用。

境內委託人就是客戶,發起供應鏈需求;供應鏈服務商會響應這個需求,向境外的供應商IBM公司開了信用證。這實際上是一個供應鏈金融A。

然後境外供應商收到這個信用證,供應鏈服務公司則在境外完成了物流、倉儲、轉運、報關、商檢、保險等一系列的服務,而不只是一個付款服務,然後再進口入境,並且按照客戶的指定地點去交貨。

而境內的委託人,如果資金不足,可以在三個月內向供應鏈公司爭取靈活的賬期,進行階梯性收費。這裡面就會形成佔用供應鏈企業銀行授信額度來向另外一個企業進行融資,這是供應鏈金融B。

如果週期過長,那麼銀行可以委託該供應鏈服務商看管這批貨做保理融資,這是供應鏈金融C。此環節的供應鏈公司其實只是一個收取保管費和服務費有相應公允地位的貨物監管商。

以上環節中包含的融資品種和服務內容很多,例如境內外採購執行,境外的提貨管理,遠期的外匯管理,支付方式也涵蓋了信用證、押匯、代付、透支、提貨擔保、進口保函,甚至備用信用證,委託人付款保函等。

並不是所有的客戶都會用到這些融資品種,而是根據客戶的需求來定製。這就像菜單一樣攤開了供客戶選擇,所以選擇的菜單不同,意味著風險敞口也完全不一樣。

回到真實貿易中來

除了以上典型模式以外,談及供應鏈金融,小微企業客戶融資避無可避。所謂小企業融資難,是無法在短時間內評估和判斷他的信用狀況。據這幾年商業銀行反映出來的壞賬率,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認識到,直接進入這個領域進行融資服務,很可能就是一個不太明智的選擇。

以下有兩種業界典型的風險控制觀點。

第一種,流水交付和額度控制。例如供應鏈企業給了一個客戶兩百萬的額度,但是他把兩百萬拆成十次訂單來處理,每次20萬,而不像銀行給貸款一次性放500萬,半年以後才去看。同時企業的這兩百萬額度內,不僅它的業務團隊在跟業務領導人進行接觸,最基層的商務團隊和物流團隊也一樣在跟你進行接觸。很多風險徵兆,其實是賴於基層。優秀的供應鏈公司會迅速指導其基層人員如何去識別和反饋這些風險信息,而不是完全信任來自於業務高層帶回來的單方面的客戶的好消息。

第二種是貨物交付。有貨物的交付,有物理長度的才是真正的供應鏈服務。如果一個生意,只是單子飛來份去,跟皮包公司是沒區別的。例如這幾年在大宗商品上出現了很多風險就是因為在迫切追求一種金額大,單據無瑕疵,且符合監管輕鬆賺錢的生意。

綜上,要評估小微企業的風險,關鍵不在抵押物,而是要以生意人的方式來評價借款人的市場信用,具體要看它是不是屬於同一個商圈,或者供應鏈的生態圈,與它有近距離的關聯的生意往來,最好能夠獲得交易數據,或者獲得不了完整的交易數據,也最好能夠佐證他的交易數據。

當前的金融領域發生了很多風險,本質上不是風險控制的專業度不夠,而是離真實貿易太遠。如果回到真實貿易中來,回到有商業邏輯的生意中來,就能控制風險。供應鏈金融裡面的小微企業,理論上還是應該用傳統貿易融資客戶一樣的風險原則來衡量。不能因為小,就降低底線的風險容忍度。

近幾年來,國家政策頻頻支持金融為實體企業服務。但很多錢在金融體系裡空轉。銀監會發再多的支持小微企業的政策通知,也不能讓一個商業銀行不顧風險借給銀行傳統風控部門底線門檻之外合格的借款人。

關鍵難度在於無法通過準確的風險體系在短時間內去識別這個企業誠信與否,如果要去試線下的風險評估,就意味高成本的活動,而這部分客戶在現實中,也嚴重缺乏專業性的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互聯網可能解決的是碎片化客戶對接供應鏈的問題。但解決不了與金融機構的信用關係或者說是信用成本問題。

實體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的橋樑

在金融全面脫媒的大趨勢下,供應鏈金融的核心功能,其實是應該充當實體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信息不對稱的橋樑。

供應鏈金融的主角永遠是銀行,因為其在結算資金規範性方面有遠遠高於企業的長足優勢。但是供應鏈金融的探索和創新不是,也不應該由銀行單方面去完成,不應該由銀行單方面在辦公室拍腦袋去完成。必須由企業和銀行共同合作起來推進和完善。這是一種形式上的創新,而並非對金融本質上的創新。

市面上有很多誤解認為,供應鏈公司是不是也在玩借貸?但其實,借貸只是表面服務,供應鏈金融核心服務。

第一是共享數據服務,要解決供應鏈上小微客戶進行信息的客觀採集和有效的信用描述問題。其實企業做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內心是強烈要求標準化的。希望標準化自己的所屬的行業。在各個利益相關方的數據進行傳輸和信息共享,建立其所在深耕行業裡面的金融知識圖譜,然後開放給其他生態合作伙伴,共生共贏。

第二點,是精準運營的服務。金融服務公司的角色其實是充當了企業的前臺和小微企業的後臺,依託供應鏈的生態圈為銀行和百萬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搭起了一座互聯互通、互惠互利的橋樑,實現了精準運營。極大減少現有銀行依賴網點性的專用資本,通過運用網絡化的社會資本,達到了銀行業務機會的極大拓展,同時還很好地控制了風險。

所以其實達到了兩點:

第一,用可控的成本服務了原來在這個成本下完全不可能服務到的客戶,獲得了共贏的收益;

第二,用可控的成本去管理了原來難以管理的風險,獲得了風險保障。

以後會出現更多在各個細分領域裡的貿易性的平臺性企業,其實他們等於給銀行提供了風險預審服務和貸後的補充管理工作。他們在行業細分領域裡面,比銀行有更恰當的風險控制優勢,但是專業還是銀行要更專業。只是在這些細分領域裡面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動動態數據,在這個平臺管理、供應鏈上進行交互,這樣開展下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對客戶的動態識別能力會高於銀行。

金融服務也容易擴展到各個毛細血管中的實體企業中去。中國金融40人論壇裡面引述的研究機構預測,2020年我國的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達到15萬億。這樣規模化的發展勢必會出現更強大的供應鏈共享平臺,所以未來市場將會是由多個擅長做供應鏈金融配套服務的企業與金融機構合作運營的市場,它不完全是屬於傳統商業銀行的,也不可能完全是屬於民間金融的,而是大家合作共贏更加規範化的市場。

供應鏈金融僅僅是借貸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