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5 “老南京”:齊白石給南京最會畫雞的陳大羽改名字

陳大羽先生是我國著名畫家、書法家、篆刻家,繪畫以大寫意花鳥著稱。他的大寫意畫,沒有傳統寫意畫溫文儒雅的氣質,展現的是豪放的個性風格和雄強的時代特徵。人們最熟知的是他筆下的大公雞,畫壇上有個說法:“白石蝦蟲悲鴻馬,可染水牛黃胄驢,苦禪老鷹大羽雞。”雄雞畫代表了他大寫意花鳥的最高成就。

“老南京”:齊白石給南京最會畫雞的陳大羽改名字

著名畫家陳大羽先生

靠自學入門的學霸

提起最會畫公雞的陳大羽,很多人誤以為他是我們南京人,其實他是廣東人。

不過,從他1958年由上海美專調來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到2001年去世,90年生涯,後半生四十多年都在南京度過,至少是半個南京人。

陳大羽,原名陳漢卿,1912年生於廣東潮陽,23歲之前只有初中學歷,一邊在小學教書,一邊自學繪畫。

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父親因供職的德商洋行歇業而失業,家庭生活拮据。但為了支持兒子學畫,家裡仍多方籌錢供他去上海美專補習。

陳大羽的老師諸樂三先生是吳昌碩的弟子,在寫意花鳥方面有很深造詣。

諸樂三很欣賞靠自學入門的陳漢卿,認為他完全可以憑同等學力,報考插班國畫科三年級。得到親戚資助,他果然考進了三年級插班。修業期滿時,他的七幅作品經劉海粟校長審定,入選“現代繪畫展”,赴南京展出。

畢業回鄉後,仍在小學任教。不久,他北上青島,在中學任美術老師。

齊白石最關照的弟子

1944年暑假,由山東籍畫家王友石引見,陳大羽見到了仰慕已久的大畫家齊白石。

第一次見面,白石老人坐在輪椅上,並不正眼瞧這個年輕人,但看了陳大羽的畫,以為他是吳昌碩的弟子,欣然題寫了八個字:“趙(之謙)吳(昌碩)以後,獨見陳君”。陳大羽把作品留下請老人指點,齊白石逐一為他題跋。齊白石十分讚賞他的才氣,對家人說:“只要大羽來訪,大門敞開,大羽不用磕頭下跪。”

齊白石見他經濟困難,非但不收取學費,還時常到他家做客傳授。齊白石弟子眾多,陳大羽是最受關照的一個。

這年底,陳大羽帶著一家人遷入北京,次年正式登門拜師。80歲的齊白石將他收為關門弟子,並給這個“陳漢卿”改名為陳翱,取字大羽,希望他能展開巨翅翱翔在藝術的天空。

陳大羽在白石老人那裡學畫,學他的筆墨,學他的藝術思想。白石老人認為他能繼承自己的衣缽,曾在陳大羽的一幅畫上題跋寫道:“下筆之超雅,陳生過我。”

在另一幅名為《雄雞圖》的作品裡白石老人題道:“論藝術要能有天分過人,有此畫雞之天分,天下人自有眼目,況天道酬勤,大羽弟應得大名。”

1947年初春,陳大羽在北京中山公園水榭畫廊舉辦畫展,轟動了整個北平。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李可染、李苦禪等大家以及收藏家都來捧場祝賀,作品幾乎全部賣空,齊白石親自為展品劃定畫價。

一唱雄雞天下白

陳大羽畫公雞,眼睛只需一兩筆,卻目光銳利,炯炯有神。尾巴雖然加長兩三倍,卻不顯冗贅。尾巴羽毛只寥寥幾根,卻愈顯其雄姿。整隻公雞的造型用筆極其簡練,呈現出一副英雄氣概,傳遞著催人奮進的力量。扛鼎之作《一唱雄雞天下白》,寫毛澤東《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詩意,八尺條幅,一隻雄雞立於稻粟堆上,引頸高唱,一輪紅日冉冉升起,生機勃勃。

對陳大羽師古而不泥古的畫法,劉海粟先生評道:“大羽喝了這麼多高手釀造的茅臺,沒有醉倒在酒罈邊上睡大覺,這是大羽與常人不同之處。”

陳大羽先生雖已作古,但他筆下那些神態各異的大公雞將永遠鮮活。 江宏國

小男娃吃童子雞

過去,“老南京”有個習俗,就是身體處於發育階段、或即將進入發育階段的小男娃,要吃童子雞。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沒有如今品種繁多的營養品、滋補品。不僅如此,當時仍屬計劃經濟時期,物資供應也較為貧乏。一般家中有十來歲、快要發育的小男娃的,每年仲春小雞剛剛孵出時,有飼養條件的家庭,都會買上十餘隻渾身黃絨絨、難辨雄雌的雛雞回家飼養。

大約二個多月後,雛雞漸漸長大,從雞的體形上或是雞冠上,已能清晰地分辨出雄雌。這時的小公雞,雖還未長出長長的、漂亮雞毛的大尾巴,但體高頸長,雞冠要比同齡的母雞更紅更大。趁著小公雞還不會鳴叫時(老南京人將這些還未鳴叫的小公雞稱為“童子雞”),將其屠宰後,作為大補的營養品給即將發育的小男娃吃。未養雞的家庭,也會買上一兩隻童子雞回來給娃吃。

童子雞的做法很有講究,雞胗、雞心、雞肝、雞血等與雞肉一道,洗淨後用隔水清蒸的方法,蒸了給娃吃。清蒸時,小公雞上還不放鹽、不加糖,也不添加平時常用的蔥、姜、蒜等其他調料,也不將小公雞切成塊,而是整隻清蒸,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減少營養流失且保持原汁原味。由於沒有任何調味品,這樣清蒸出的小公雞,雖然很嫩,但卻沒有味道,食之如同嚼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