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3 何香凝誕辰140年:看巾幗“腕底煙雲未等閒”

何香凝誕辰140年:看巾幗“腕底煙雲未等閒”


在中國近代繪畫史上,何香凝先生的藝術成就可謂是一座魅力獨特的高峰。誠然,藝術與政治緊密關聯的畫家並不少見;畫風細膩、獨樹一幟的女性藝術家也屢見不鮮。


但是,何先生的繪畫藝術與其革命經歷的不可分割性,卻凸顯了時代的特殊性與藝術的又一核心價值。

何香凝誕辰140年:看巾幗“腕底煙雲未等閒”

1928年,何香凝在上海


毛澤東主席曾在致何先生的信中寫道:“先生之畫充滿鬥爭之意,我雖不知畫,也覺得好。”作為革命家、社會活動家、藝術家,這樣多重而特殊的身份決定了先生一生的創作始終與中華民族、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


“何香凝先生從事繪畫創作並不是文人案頭賞玩之物,也並非政務之餘的業餘消遣,而是寄託了豐富的革命激情和人格追求。她的藝術或寄情、或言志、或賑災、或撫民,均發揮著巨大的社會價值。”主策展人吳洪亮在前言中寫道。

何香凝誕辰140年:看巾幗“腕底煙雲未等閒”

在何香凝美術館展出的毛澤東主席致何香凝先生三頁紙長的信件


今年,正值何香凝先生誕辰一百四十年,全國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舉辦各種形式的活動去緬懷這位偉大的革命老人。


而館藏豐富的何香凝美術館自然不落於後,在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的指導下,特別策劃了此次“腕底煙雲未等閒——紀念何香凝誕辰一百四十週年藝術精品展”。


展覽籌備歷時近一年,從構思到方案,數易其稿,幾經論證;在方案確定後,布展、借展、查證史料、徵集文獻,終於使得這個精品大展以極高的質量呈現出來。

何香凝誕辰140年:看巾幗“腕底煙雲未等閒”

“腕底煙雲未等閒——紀念何香凝誕辰一百四十週年藝術精品展”開幕現場


此展共展出何香凝藝術精品畫作74件,65件是何香凝美術館館藏,其中有部分作品平時鮮少露面;另外9件作品及相關歷史文獻分別借展自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北京畫院、廣東省博物館、蘇州博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劉海粟美術館、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柳亞子紀念館等國內眾多文博單位及美術機構,全面梳理了先生的人生經歷和藝術探索之路。


不僅如此,何香凝美術館還廣泛徵集與何香凝先生相關的歷史照片和文獻資料,充分利用這些豐富而又鮮活的歷史文獻,向廣大觀眾講述何香凝先生一生的藝術成就與革命貢獻。

何香凝誕辰140年:看巾幗“腕底煙雲未等閒”

“腕底煙雲未等閒——紀念何香凝誕辰一百四十週年藝術精品展”開幕現場


展覽主題“腕底煙雲未等閒”,語出1934年何香凝先生繪製的山水作品《為誰來補破河山》。何香凝的摯友柳亞子在畫上題詩“為誰來補破河山,腕底煙雲未等閒。收拾雄心歸淡泊,時時曳杖款荊關。(香凝首唱,亞子1934年續題)”這首題畫詩反映了先生當時的心境與堅定的革命信念。


而在今天看來,這樣的堅定信念又貫穿了先生藝術創作的始終,無論雲捲雲舒,先生始終未曾擱下畫筆,無數言志、寄情的才思從“腕底”怦然而出,胸中煙雲激盪,一生未曾等閒。

何香凝誕辰140年:看巾幗“腕底煙雲未等閒”

《為誰來補破河山》,水墨紙本,1934年,

132×55cm,何香凝美術館藏


此次展覽除了作品豐富、史料翔實之外,很大一個亮點即是以上下兩條時間軸為展陳順序,一是年份,二是何香凝先生歷經的重大歷史事件。


而先生的藝術作品根據創作年份,鑲嵌在這時間軸中,勾勒背景的相關文獻則陳列於展廳中央,使得整個展覽立體、全面、清晰地呈現在觀眾面前,“這樣一個立體的呈現,使得觀眾可以在沒有專業導覽員的情況下也可以很舒服地去閱讀這個展覽,去認識這樣一位偉大的老人。”策展團隊之一的薛良介紹道。

何香凝誕辰140年:看巾幗“腕底煙雲未等閒”

在展牆下方是一條時間線


何香凝誕辰140年:看巾幗“腕底煙雲未等閒”

何香凝先生經歷的歷史事件是另一條時間軸


“在中國近代美術史裡,藝術家有很多,但集政治家、美術家和社會活動家於一身的,何先生是唯獨的一個。在這樣的情況下,閱讀和理解她的作品就必須緊跟她的大時代,跟她的人生經歷聯繫在一起,如果單單談藝術是不完整的。我們之前做了十幾次的巡展,都會把先生的文獻和作品匹配上,或者設計互動,這樣大家比較容易感受到,何先生這位卓越的女性在二十世紀是如何走過來的。”何香凝美術館典藏部副主任易東華說。

何香凝誕辰140年:看巾幗“腕底煙雲未等閒”

六大展廳呈現何香凝先生傳奇一生


何香凝誕辰140年:看巾幗“腕底煙雲未等閒”

何香凝美術館典藏部副主任易東華在介紹作品


展覽始於一幅1909年的溫馨全家福,何香凝先生懷抱兒子廖承志,與丈夫廖仲愷先生、女兒廖夢醒合影於東京,這對賢伉儷的結合得緣於何香凝先生自小對纏足的反抗,在香港皇仁書院學習的歸僑子弟廖仲愷正“敲鑼打鼓似的宣揚要討一個沒有裹過小腳的人做媳婦”。何香凝的父親馬上託媒人說合,兩人於1897年成婚。這一被譽為“天足緣”的婚姻,收穫了琴瑟和諧的美好結果。


何香凝隨廖仲愷讀書、吟詩、作畫,其樂融融。何香凝曾有詩云“願年年此夜,人月雙清”。故為其愛巢命名為“雙清樓”,何香凝後來號“雙清樓主”、“雙清館主”,終其一生都在追述著這段永難忘懷的美好時光。

何香凝誕辰140年:看巾幗“腕底煙雲未等閒”

1909年,廖仲愷、何香凝攜女兒廖夢醒(前右一)、兒子廖承志(前左一)在東京時合影。


1909年,先生正在日本求學,當時漂洋過海赴日留學的中國女青年總數不足10人,先生躋身其間,難能可貴。


此次展出最早的作品是1910年的一幅絹本的老虎,長嘯山谷、氣勢磅礴,它是特意贈予黃克強之作,老虎往往寓意著虎虎生威的“英雄”。

何香凝誕辰140年:看巾幗“腕底煙雲未等閒”

《虎》,設色絹本,1910年,26×30cm,何香凝美術館藏


1914年描繪的“獅子”尺幅更大,工筆細描非常精細,“從美術史的角度來說,它恰好是近代美術向現代美術轉化過程中的一個標本。


如果我們熟悉傳統中國畫,應該知道很少會出現這樣的精細或者是具有空間感、立體感的獅、虎描述,所以這些視圖中有著強烈的時代痕跡,也是藝術家對於世界改造的強烈痕跡,非常難得。”易東華說。


但從整體來看,何香凝先生的早期作品以及相關文獻保存下來的並不太多。

何香凝誕辰140年:看巾幗“腕底煙雲未等閒”

《獅》,設色絹本,63×49cm,何香凝美術館藏


何香凝誕辰140年:看巾幗“腕底煙雲未等閒”

1916年4月9日,孫中山與友人在日本東京田中昂寓所舉行“帝政取消一笑會”時合影,前排右三為何香凝,右四為孫中山(懷抱者為廖承志),右五為宋慶齡,右七為廖夢醒;後排左二為廖仲愷。


1928年,國內幾經動盪,政治環境波譎雲詭,何香凝先生對這樣的環境顯然不認同,“先生向來比較倔強,她看不慣的東西永遠不會掖在心裡面,她都會說出來。


”這一段的作品不多,為了給學校籌款和自己出國款項,先生帶了一批名人字畫以及自己的作品遠赴東南亞。所以,如今有部分作品留存在南洋地區。

何香凝誕辰140年:看巾幗“腕底煙雲未等閒”

何香凝、經亨頤、陳樹人合作《松•竹•梅》,水墨紙本,

1928年,137×34cm,何香凝美術館藏


不久之後,何先生遠赴法國,在法國的那段歲月,先生應該和當地的華裔文人圈、藝術圈時有往來、唱和,如騰固、傅雷、劉海粟等人。


一幅1930年與劉海粟合作的《三友圖》,款題清晰地寫著“十九年春,何香凝劉海粟合作於巴里(巴黎)。”

何香凝誕辰140年:看巾幗“腕底煙雲未等閒”

1931年,何香凝在法國巴黎。


何香凝誕辰140年:看巾幗“腕底煙雲未等閒”

何香凝、劉海粟合作《三友圖》,紙本設色,

1930年,139.8×33.2cm,劉海粟美術館藏


繪於1931年的六條屏,是何香凝美術館館藏最大的一件,畫心高度近4米,一顆巨松橫貫六個條屏,氣勢磅礴。


“這幅畫的創作時間非常特別,是31年在法國。不久之後發生9·18事變,那一年的年底先生帶著這幅畫回到國內。畫上的題款是柳亞子先生所作,也是我們目前知道的最長的題款,堪稱史詩。


它敘述了何先生從1911年辛亥革命到1931年20年間對中國革命、對國家民族所作出的貢獻,其中包括廖仲愷先生遇刺的事件,包括他們籌款、救國難、二次革命、討袁,所以是極具震撼力的一件作品。”

何香凝誕辰140年:看巾幗“腕底煙雲未等閒”

《松•菊》,設色紙本,1931年,173×273cm,何香凝美術館藏


於1931年回國之後的何先生處於一種半隱的狀態,因為當時的政治環境並沒有徹底扭轉過來,她定居於浙江白馬湖,時不時與子女們合作一把,怡然自樂。


“為誰來補破河山,腕底煙雲未等閒。收拾雄心歸淡泊,時時曳杖款荊關。”此詩是何先生和柳亞子先生於1934年的唱和,當時的國共雙方處於政治博弈之期,而對於何先生這種半隱的狀態,各方顯然有不一致的態度,從詩中來看,柳亞子先生倒是認同這樣的半隱;但另一方面,于右任先生又充當說客,極力主張何先生出山,發揮她巨大的影響力。

何香凝誕辰140年:看巾幗“腕底煙雲未等閒”

何香凝、張大千、黃賓虹、張善孖合作《五柳先生圖》,

紙本設色,1932年,92×33cm,蘇州博物館藏


新中國成立後,何香凝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她的畫作常借對松、梅、獅、虎和山川的描繪,抒情明志,眾多藝術家和國家領導人的補筆、題詞,使得她的畫作更為凝重,此次展覽除了全面、立體地呈現何香凝先生的經歷、作品之外,她與同時代的名人志士之間的唱和、合作、情誼也成了我們平日難以目睹的亮點。


在六個展廳中,有一個展廳專門陳列了何先生與國家領導人以及北京地區藝術家之間的互動之作,包括劉少奇、沈鈞儒、趙樸初、徐悲鴻、葉恭綽、汪慎生、胡佩衡、張伯駒夫婦等。


而在相鄰的另一個展廳,何先生分別與潘天壽、傅抱石合作的各三張尺寸不小的立軸,同樣震撼人心。

何香凝誕辰140年:看巾幗“腕底煙雲未等閒”

1951年,毛澤東與何香凝交談。


何香凝誕辰140年:看巾幗“腕底煙雲未等閒”

1961年,周恩來向何香凝問好。後立者為董必武。


何香凝誕辰140年:看巾幗“腕底煙雲未等閒”

1960年代初,何香凝在杭州與傅抱石、潘天壽合作繪畫。


縱觀此次展覽,從藝術角度看來,何香凝先生的筆墨軌跡在清晰的時間軸中一目瞭然,既有富有日本畫風格的細膩工筆,又有清秀俊逸的揮毫山水;既有虎嘯山谷、獅王之威,又有松菊凜然、綠梅高潔,似乎世間萬物,在先生嫻熟的腕底都能化作寄情言志的最好題材。

何香凝誕辰140年:看巾幗“腕底煙雲未等閒”

何香凝、潘天壽合作《江淹浦畔》,水墨紙本,

1958年,132×69cm,何香凝美術館藏


何香凝誕辰140年:看巾幗“腕底煙雲未等閒”

何香凝、傅抱石合作《松風流水》,水墨淺絳紙本,

1963年,131×66cm,何香凝美術館藏


而從另一方面來說,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藝術成就,與何香凝先生一生的經歷、志向、品格息息相關。


“像何先生那一代人,是真正經歷過生死,面對過興亡的,這使得他們的胸襟氣魄、志向理想遠超常人,卓越不凡。而何香凝先生,她既是藝術家,又是政治家、社會活動家,各個身份互相滲透、影響,成就了她獨一無二的藝術風格。大家觀展的時候可以留意,在何先生幾乎所有的畫作中,植物都是不掉葉的,永遠都是生機盎然。這就是何先生的選擇,也是她的一種人生態度。”易東華說。

何香凝誕辰140年:看巾幗“腕底煙雲未等閒”

1951年,何香凝與宋慶齡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第三次會議期間合影


何香凝誕辰140年:看巾幗“腕底煙雲未等閒”

1962年,何香凝會見日本自民黨顧問松村謙三。


“何香凝先生喜畫梅花,她敢於一改舊時期文人畫梅以曲為美的習性,將梅花的枝幹直線交叉構圖,她筆下寒冬不謝的梅菊與百歲長青的松樹都是何先生自身性格的真實寫照。


本次展覽中展示的《綠梅》,是先生在香港淪陷後赴桂林時所作,畫中梅花堅挺如鐵,花似有香,堪稱佳作。新中國成立後,何香凝先生畢生奮鬥的革命目標得以實現,她不但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工作中,還以手中的畫筆為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描繪著新的篇章。”吳洪亮介紹道。

何香凝誕辰140年:看巾幗“腕底煙雲未等閒”

何香凝、經亨頤、陳樹人合作《松•竹•梅》,

設色紙本,1936年,143×47.4cm,何香凝美術館藏


本次展出尺幅較大的一幅山水畫是《高松立海隅》,為何香凝晚年所創作。此畫氣度恢弘,立意深邃,畫中可見湍急的流水拍打山石,捲起千層浪花,相互碰撞,饒有生趣,精細又豐富的浪花和波紋,比其早年所作的富有日本畫風格的筆法,更顯清秀、俊逸,堪稱是何香凝70年革命生涯和高尚人格的生動寫照。


陳毅題詩稱何香凝“繪畫如其人”“畫高壽亦高”,是對何香凝人品與畫品的高度概括與讚譽。

何香凝誕辰140年:看巾幗“腕底煙雲未等閒”

《高松立海隅》,設色紙本,1960年,

135×140cm,何香凝美術館藏


何香凝誕辰140年:看巾幗“腕底煙雲未等閒”

何香凝與家人合影


“何香凝先生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她在20世紀中國美術史的發展上應該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們何香凝美術館秉承著不忘初心、弘揚傳統的這個宗旨,試圖把何香凝先生的藝術傳遞給廣大的觀眾,讓廣大群眾能夠從她的藝術當中感受到藝術精神,同時感受到她的革命精神,能夠用這樣的一種精神投身到我們的事業當中去,這樣對推動我們新時期的文化建設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何香凝美術館副館長蔡顯良說。

近期熱文鏈接

————————長按二維碼一鍵關注————————

何香凝诞辰140年:看巾帼“腕底烟云未等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