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時至清明節,中山陵下面埋藏的兩個祕密,您不可不知!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小長假又到了,肯定會有很多朋友到中山陵遊玩。對於中山陵,大家並不陌生,但是當我們在網上搜索中山陵的解說詞,或者是到中山陵景區聽導遊講解時,瞭解到的大多是對中山陵的修建歷史、設計理念以及地面建築的介紹,而很少會提到埋在中山陵地下的兩個秘密。今天我就給大家一 一道來。

1、埋在孝經鼎下面的秘密

在中山陵博愛牌坊前的半月形廣場正南面,有一座鑲有蘇州金山石的石臺,石臺呈三層八角形,上面安放著一隻雙耳雙足的紫銅寶鼎,這裡便是中山陵中軸線的最南端,與博愛牌坊正面相對。此鼎是由中山大學校長戴季陶攜全體師生於1933年秋捐贈給中山陵園的,鼎高4.25米,腹徑1.23米,重萬斤,由金陵兵工廠(今南京晨光機器廠前身)鑄造。由於在鼎的外壁上鑄有中山大學校訓“智仁勇”三個字,鼎內藏有一塊六角形銅牌,上面刻戴季陶母親黃老夫人手書的《孝經》全文,故又稱為“孝經鼎”。

時至清明節,中山陵下面埋藏的兩個秘密,您不可不知!

孝經鼎俯視圖

這些便是很多人對孝經鼎的主要認識,但是很少人知道,在孝經鼎下面的3米深處還埋有一個石匣,石匣裡面裝有一隻一尺見方的銅箱,銅箱的箱面刻有戴季陶手書的《總理遺囑》,箱子裡面存放著當時留在南京的中山大學師生們所敬錄的孫中山先生全部遺教。這個石匣是於1933年5月7日,國民政府在此地舉行孝經鼎奠基典禮時埋下的。在典禮上,先由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發表了一番講話,然後由戴季陶和辛樹幟(時任中山大學教授、生物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任西北農學院院長)一同將銅箱捧入石匣,再由戴季陶用水泥填滿石匣後,放入地基底部,從而使得石匣、銅箱能永存地下,並保存萬年不壞。

2、中山先生祭堂臥像下的秘密

祭堂是中山陵中軸線最北端的一處建築,也是中山陵的最高處,海拔158米,位於中山陵第十個大平臺上,這個大平臺東西長137米,南北寬38米。祭堂內有一尊孫中山先生的坐像,坐像的正後方有一扇紫銅保險門,銅門內就是墓室,在墓室中間的石壙裡有一尊孫先生漢白玉臥像。

有的遊人會誤以為這尊臥像便是孫中山先生的棺材了,其實不是。

孫先生的棺材實際位於臥像正下面的5米深處,墓穴呈長方形,棺材外面用鋼筋混凝土作了密封處理,自1929年6月1日的奉安大典到今日,墓室石壙就從未被打開過,也沒有遊人看到過這副棺材,孫先生已經長眠於此90年啦。我們很多人對孫先生的墓室的瞭解基本就是到此為止了。

時至清明節,中山陵下面埋藏的兩個秘密,您不可不知!

孫先生墓室石壙中的臥像

實際上,埋在臥像下5米處的棺材還有不少故事可講。葬事委員會原本是按照孫先生遺願,想保留先生遺容,以供萬民瞻仰的,但在準備使用蘇聯贈送的水晶棺入殮之前,由於北京協和醫院的工作人員經過勘測,發現這口水晶棺尺碼偏小,質地脆薄,易於導熱,並非是列寧用的那種可以將遺體保存150年而不腐的水晶棺材質,不便保存遺體,至多估計也就能保存20年左右吧。由於在當時的環境下畢竟還能保存20年左右,於是孫先生的遺體便被從協和醫院提供的楠木棺中轉移到這副水晶棺裡,以供國民瞻仰。但僅僅20多天後,大家就發現孫先生的身體就開始變形,臉部也開始變黑。經過工作人員仔細檢查,發現由於長途運輸導致棺材出現細微裂痕,已經不具有密封性了。於是,在宋慶齡等人的主張下,決定從美國購買紫銅棺材,並實行土葬。紫銅棺材要比蘇聯贈送的那副水晶棺長50公分左右,大約1釐米厚,上面是水晶玻璃蓋。據孫先生貼身侍衛範良在1986年接收採訪時說,透過這個棺蓋,可以看見孫先生身穿黑色馬褂,藍色長袍,腳上穿的是黑色布靴,神態安詳地仰臥在藍色的彈簧墊上,身體兩邊用許多絲棉球固定,兩腳中間安放著一隻康熙年間的高約33釐米、直徑約20釐米左右的大口瓷瓶,裡面存放著先生火化了的內臟,並用一塊紅色綢布扎口,棺蓋上面刻有很精緻的梅花圖案。

棺材並沒有著地,而是在四角用鋼筋懸掛在半空中。解放前夕,蔣介石曾想將遺體遷往臺灣,但由於爆破墓穴勢必會損壞孫先生遺體,便放棄了這種想法,從而才使得孫中山遺體得以安然保存至今。

2010年,中山陵對民眾免費開放,中山陵園管理局從維護公共秩序、保護遊客安全和文物安全等實際情況出發,依據國家和南京相關文物管理規定,關閉了墓室,只在孫中山先生誕辰、逝世紀念日和重大接待活動等期間才會適時開放。

時至清明節,中山陵下面埋藏的兩個秘密,您不可不知!

1929年6月1日奉安大典現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