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8 註銷APP為何還是那麼難

註銷APP為何還是那麼難

近日,新京報記者對微信、微博、支付寶等35款APP進行了能否註銷賬戶的測試,發現摩拜、餓了麼等21款APP應用內沒有註銷選項;快手、花椒直播等APP的註銷需用戶提供手持身份證照片等多種證明;微博需要滿足7項條件;拼多多、QQ的用戶賬號無法主動註銷,餓了麼客服雖承諾“5日內進行註銷操作”,但5日後只是解綁了手機號,本應註銷的賬戶依然存在。

注销APP为何还是那么难

很多人都有換手機號的經歷,如果想要註銷APP,避免手機號換主人後的信息洩露風險,往往面臨著註銷難的局面。對平臺而言,讓用戶知難而退,保證了用戶數量的穩定,還能繼續維持對用戶數據信息的佔有,所以往往會提高註銷門檻,同時儘可能降低註冊難度。

新京報記者所實測的這些APP,有不少是熱門的大平臺,它們與日常生活聯繫相當緊密,用戶在平臺上積累了大量的個人信息和消費數據,這些都成為互聯網上的痕跡。

對於數據痕跡,國外很早就有“被遺忘權”概念,要求科技公司應用戶要求刪除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中國的法律亦不乏相關的規定,《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明確要求,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在用戶終止使用電信服務或者互聯網信息服務後,應當停止對用戶個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併為用戶提供註銷號碼或賬號的服務。

此外,《網絡安全法》也規定,個人發現網絡運營者違規收集、使用其個人信息的,有權要求網絡運營者刪除其個人信息。

注销APP为何还是那么难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敲打那些設置註銷壁壘的平臺,工信部在今年年初回復網友提問時,也曾經進一步強調,“工信部強調明確,電信業務經營者、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要求,在用戶終止使用服務後,為用戶提供註銷賬號的服務”。

有明確的法律法規,有工信部的回覆,為什麼諸多APP甚至一些熱門大平臺,也缺少完善註銷通道的動力,甚至根本不提供註銷途徑?

違法成本太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與平臺的維權機制有關。這些互聯網公司因為跨區域的線上屬性,用戶遇到無法註銷的問題時,往往不知去哪裡投訴。用戶們可能會撥打平臺客服,但這等於是把問題推回給了平臺自身來處理。

注销APP为何还是那么难

再者,現有的法律法規都沒有明確,為用戶提供註銷賬號的服務具體要遵循怎樣的流程。所以,同樣是提供註銷,有的APP可以一鍵操作,但像新京報實測的微博還需要滿足7項條件,快手甚至還得要用戶證明“你的手機號是你的”。

其實不管是個人信息法律法規,還是工信部的回覆,權利與義務的邏輯關係都是很明確的。只是在現實中,一些平臺拒不履行義務,反而用主導地位設卡,把權利與義務的關係搞顛倒了,要求用戶提供各種證明來配合平臺。

這種不對等還體現在信息的不對稱上——哪怕用戶註銷了賬號,個人隱私信息是被平臺銷燬了,還是平臺繼續保留,用戶依舊無法知曉。

註銷難本質上是互聯網行業用戶隱私保護脆弱的縮影。法律有必要進一步明確,APP不僅要提供明確的註銷通道,還得盡到配合的義務,而非設置各種壁壘;同時,對於罔顧法律法規的平臺,在完善投訴機制的同時,不妨提高懲罰力度,讓漠視用戶隱私者付出應有的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