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2 2018北大賽瑟論壇聚焦保險扶貧,可發揮保障、增信和融資三重作用

4月20日,一年一度,由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和北京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CCISSR)主辦的“北大賽瑟(CCISSR)論壇”在北京大學舉行,本次會議的主題是“改革開放再出發:戊戌的眺望”。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鬍曉義、華泰保險集團董事長王梓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孫祁祥等演講嘉賓圍繞改革開放40年和保險扶貧等相關話題進行了演講,指出從現實角度出發,地方政府要認識到保險的獨特優勢,作為脫貧攻堅的有效工具,而從監管的角度出發,以農險為例,其對公司經營和穩定性的影響實際上非常低。

會上,北京大學還與瑞再研究院共同發佈研究報告《保險扶貧的理論與實踐:中國案例》。報告回顧了2011年以來中國政府發佈的支持保險參與扶貧開發和助推脫貧攻堅的政策文件,在總結中國農業保險、大病和補充醫療保險、保險創新支農融資方式等實踐探索的基礎上,歸納出保險扶貧體系的三個支柱,即保障、增信和融資。

此外,報告還介紹了由瑞士再保險支持的黑龍江農業巨災指數保險,以及河北省阜平縣和健康保險扶貧典型地區雲南省大理州的案例。

以下為演講嘉賓現場發言要點:

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鬍曉義

社保發展四條基本經驗:有政治決心、推進策略、妥善應對危機、世界眼光

2018北大賽瑟論壇聚焦保險扶貧,可發揮保障、增信和融資三重作用

胡曉義介紹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經歷的改革開放以前、改革開放後十二屆三中全會改革重心轉移至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十六大召開至今三個階段 。經過了三個階段的發展,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實現了五方面突出表現:第一,構建了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各項制度逐步健全;第二,社會保障制度覆蓋人群迅速擴大,特別是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第三,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第四,社會保障基金的實力不斷增強;第五,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初步建成。

在胡曉義看來,我國社保體系建設實現的成就主要有政治決心、推進策略、妥善應對危機、世界眼光四條基本經驗。他認為,未來中長期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重點任務包括以下10項:公平可及、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弱有所扶、高位整合、讓錢生錢、三足鼎立、慮近謀遠、堅守紅線、依法施政。

華泰保險集團董事長王梓木

新時代企業家應當追求社會價值最大化

2018北大賽瑟論壇聚焦保險扶貧,可發揮保障、增信和融資三重作用

會上,華泰保險集團董事長王梓木發表了關於新時代企業家精神的主題演講,他認為新時代企業家應當追求社會價值最大化,承擔社會責任、追求社會價值應當成為新時代企業家精神的核心理念,這也是社會企業家與傳統商業企業家的區別所在。

在他看來,企業家的社會職責不僅是創造社會財富,還要推動社會進步。企業家通過創利來增加社會財富,通過創新和承擔社會責任來推動社會進步。不創利的企業家是在浪費社會資源,是自身能力的一種缺失。優秀的企業家應當追求企業社會價值的最大化,而不只是商業價值的最大化。

王梓木表示,一個不會賺錢的企業不是一個好企業,一個只會賺錢的企業也不是一個優秀的企業。一個企業的存在,不僅僅在於其商業價值,還包括廣泛的社會價值。優秀企業要主動追求企業的社會價值最大化,努力擔負起社會責任,包括提供就業機會、開發創業平臺、擁抱科技革命、推動節能環保、促進環境友好、拓展綠色金融、大力扶貧濟困、實現各類人群的平等發展與社會共同進步。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CCISSR主任孫祁祥

破除“三個崇拜”,衝破“三個思維定勢”

2018北大賽瑟論壇聚焦保險扶貧,可發揮保障、增信和融資三重作用

孫祁祥認為,中國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過去四十年,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四十年,是社會快速發展的四十年,也是思想不斷解放的四十年。在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中,我們已經破除了“三個崇拜”,並且正在衝破“三個思維定勢”。

破除“個人崇拜”,確立真理檢驗標準;破除“計劃經濟崇拜”,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破除“所有制崇拜”,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衝破“三個思維定勢”包括衝破“城鄉分割”的思維定勢、衝破“東優西劣”的思維定勢、衝破“人口控制”的思維定勢。

在她看來,雖然中國發展到今天,已經有很強的綜合實力,但是向國際經驗學習的任務並沒有完成,這點還必須堅持,思想還應該進一步解放。同時,思想解放是有底線、有標準的,絕對不等同於思想自由化。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鄭偉

保險可作為脫貧攻堅的有效工具

2018北大賽瑟論壇聚焦保險扶貧,可發揮保障、增信和融資三重作用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鄭偉對《保險扶貧的理論與實踐:中國案例》進行了簡單彙報,他介紹了保險扶貧的政策與體系、保險扶貧的優勢、保險扶貧實證、保險扶貧分佈案以及保險在脫貧攻堅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五方面內容。

鄭偉表示,經過對黑龍江農業巨災指數保險、河北省阜平縣和健康保險扶貧典型地區雲南省大理州的實地調研發現,保險扶貧項目取得成功具備一些共性特徵:一是地方政府要有風險意識和對保險的基本需求,認識到保險在化解致貧返貧風險上的獨特優勢,將保險作為脫貧攻堅的有效工具;二是保險機構能夠有效供給滿足地方需求的個性化保險產品和服務,且具備相應的承保能力和承保技術;三是地方政府與保險機構能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創新合作模式,充分發揮各自優勢。

瑞士再保險中國區總裁陳東輝

沒有保險,脫貧效果不可持續

2018北大賽瑟論壇聚焦保險扶貧,可發揮保障、增信和融資三重作用

關於保險扶貧,瑞士再保險中國區總裁陳東輝認為,保險不是脫貧的充分環節,但是脫貧的重要環節。數據顯示,農村貧困地區因病致貧佔42%,因災佔20%,這兩個方面都對脫貧和扶貧效果形成了直接衝擊,如果沒有保險,脫貧的效果是不可持續的。

陳東輝對保險扶貧工作提出了三點建議,第一他認為在對於貧困地區脫貧的量化評估的指標中,應該加上保險,將保險安排做為硬指標來考核,檢驗貧苦地區脫貧效果的可持續性。他認為只有安排了比較合理的保險機制,貧困地區的脫貧才能達到穩定的可持續狀態。

第二點是保險在扶貧中真正作用的發揮。政府救助,主要解決的是貧困地區群眾的基本生活保障,而保險扶貧的著力點應該是在於生產恢復和再生產盈利,這就需要在巨災保險和收入保險上更加關注。

第三點他認為保險扶貧的難點在於保險機制的風險分散,扶貧中風險分散的兩種方式一是將貧困地區的風險放到更大的風險池中,將風險進一步分散;二是通過科技的手段,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和指數產品等形式,來解決穩定性問題。

人保健康總裁宋福興

商業健康保險可實現病有所養

2018北大賽瑟論壇聚焦保險扶貧,可發揮保障、增信和融資三重作用

在人保健康總裁宋福興看來,扶貧攻堅工作中,保險扶貧非常重要,其中商業健康保險在國家脫貧攻堅戰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雖然貧困人口能夠參加醫保,但疾病還是給特別貧困的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而商業健康保險獨特的體制和機制優勢,能真正解決老百姓的健康問題,實現病有所養。

宋福興認為,應對醫保制度進行市場化改革,提高醫保體系的運轉效率。首先,是推動商業健康保險經辦各類醫保管理服務,實現管辦分離;其次提升商業健康保險的有效供給,以政府購買的方式,將貧困人群基本醫保中的補貼部分,交由商業健康保險經營;第三加快推進醫療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提高醫院醫生的收入,推動風險整合、加強醫療保險的管理,並推進商業保險服務激勵的水平。

中國銀保監會趙宇龍博士

監管應以更加積極和務實的態度來對待保險扶貧

2018北大賽瑟論壇聚焦保險扶貧,可發揮保障、增信和融資三重作用

銀保監會趙宇龍博士在會上談到了保險扶貧和普惠金融的話題,他首先提到了金融包容度和金融穩定性的關係。趙宇龍表示,通過對農險這一險種的案例研究,他們發現保費收入高、市場規模大的地區,賠付率比較穩定;收入低的地區賠付率是上升的,並且波動很大。同時還出乎意料的發現,其實農險對公司經營和穩定性的影響實際上非常低。

因此得出結論,在中國農險產品當中,沒有發現普惠金融或者金融的包容度和穩定度的關係,從審慎監管的角度來看應該以更加積極和務實的態度來對待保險包容度的提升;同時,隨著保費規模的擴大,綜合賠付率都趨於穩定,從審慎監管的角度應該鼓勵監管的發展;此外,對於農險這樣的普惠險種,在初期波動大,審慎監管的重點應該是關注業務規模比較小的機構和地區。趙宇龍表示,未來在普惠金融和保險扶貧的政策上,監管給予的優惠將更加科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