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金融資本支配國家,金融開放謹防忽悠

今天,一位微友在群裡說,“小資本和民族資本由國家控制,但大的私人資本和跨國資本卻支配國家。”我當即評論說,“高!”他的說法準確地說明了當今世界國家與資本的一般關係。但對中國卻不完全適用:考慮到中國加入了以美國為核心的世界經濟分工體系,我國的經濟自主性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這個說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比如中國按照貿易順差發行人民幣,就失去了貨幣主權,再比如,中國根據世貿協議進口洋垃圾,失去了部分市場主權,但是,由於中國有著完整的經濟體系,尤其是國有經濟占主導地位,中國的經濟是獨立的,也因此保持了經濟、科技、教育、社會和政治體系。

一、關鍵資本決定國家

中國經濟獨立的保障是什麼呢?前三十年,在孤立的世界環境下,公有制經濟基礎上完整的經濟體系,保證了中國完整的經濟、科技、教育、社會和政治體系。改開後,是什麼呢?有一個問題問得好,“為什麼印度改革開放了兩個三十年沒有出現中國奇蹟,中國只改革開放了一個三十年就出現了?”答案是,前三十年工業化基礎上,健全的民族資本體系和國有資本的統治地位:健全的民族資本體系是經濟和政治安全的基礎,而且意味著經濟增長的基礎和潛力。國有資本的統治地位則不僅是經濟和政治安全的保障,而且意味著在市場基礎作用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那麼,是什麼支撐著健全的民族資本體系和國有資本的統治地位呢?答案是:在改開的中國,關鍵資本決定國家。是關鍵資本支柱式地支撐著國家的安全、穩定和發展,從而決定著國家的性質和麵貌。什麼是關鍵資本呢?從產權性質上講,大型、重要的國有資本就是關鍵資本,比如國有和國有控股銀行,起到了穩定金融的作用。從行業分類上講,關鍵資本包括金融資本、對國計民生具有決定作用的產業資本、對經濟結構的升級起關鍵作用的核心技術資本以及對現代商品流通起領導作用的先進商業資本。

二、金融資本是關鍵資本中的核心資本

關鍵資本可以分為產權類關鍵資本和貨幣類關鍵資本。產權通過分配使用價值分配財富,貨幣則通過分配價值來分配財富。與此對應,經營產權的關鍵資本就叫產權類關鍵資本,包括對國計民生具有決定作用的產業資本、對經濟結構的升級起關鍵作用的核心技術資本以及對現代商品流通起領導作用的先進商業資本;而經營貨幣的關鍵資本就叫貨幣類關鍵資本,即金融資本。現代社會的商品循環,包括實物循環和貨幣循環。在實物循環鏈條上,產權類關鍵資本通過其一定程度的壟斷地位,共同決定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而貨幣循環,則由金融資本獨家壟斷。從實物循環和貨幣循環對國民經濟作用等量齊觀的角度看,金融資本的重要性與其它關鍵資本的重要性相等。可見,金融資本是關鍵資本中的核心資本。然而,金融資本的重要性不止於此,金融資本的重要性大於其它關鍵資本,因為,與近代社會商品的實物循環主導貨幣循環,貨幣循環只對實物循環起輔助作用不同,現代社會,貨幣循環主導商品的實物循環,虛擬經濟主導和決定實體經濟。

金融資本的重要性還不止於此,貨幣是分配價值的資源配置機制,金融是分配和管理價值的產業,金融資本則是從事價值分配和管理的資本。如上所述,產權通過分配使用價值分配財富,貨幣則通過分配價值來分配財富。這樣看,產權和貨幣是資源配置的兩大基本機制。我們所說的市場機制不過是產權機制的市場表現形式,從邏輯上講,產權機制先於市場機制,而且是市場機制的基礎,而市場機制不過是產權機制的市場表現形式。不僅如此,政府之手,除去其中貨幣作用的成分,也是以產權為基礎,立足於產權和市場發揮作用的,是以政府之手錶現的產權機制形式。所以經濟學理論,一定要把產權確認為基本的資源配置機制。在確認產權機制後,還應當確認貨幣機制,因為貨幣通過分配價值來分配財富,與產權機制通過分配使用價值來分配財富一起,正好構成完整的資源配置機制。現代社會里,貨幣通過分配價值來分配財富,使得貨幣機制對經濟的調節更高效快捷,但是,貨幣機制運用不當,經濟更容易出問題,美國產業空心化就源於美國80年代以來對金融資本的放任自流,使得金融資本利用分配價值的特權侵蝕製造業的利潤,控制並做空製造業。由此可見,金融資本用好了,可以起到高效快捷調節經濟的作用,用不好則可以使經濟迅速頹敗。現代社會走進了貨幣循環主導商品的實物循環,虛擬經濟主導和決定實體經濟的怪圈,其原因就是放任金融資本利用分配價值的特權侵蝕製造業的利潤,控制並做空製造業。走出這個怪圈,需要把貨幣作為分配價值的資源配置機制看待,規制金融資本,比如,我們可以按人頭來平均發放部分貨幣來改善資源配置,提高消費能力,優化需求側。而西方免費醫療、教育和養老,成功地提高消費能力,優化需求側,其原理不就是把貨幣作為分配價值的資源配置機制看待,變相地按人頭來平均發放貨幣嗎?只是沒有用市場之手,而是用的政府之手而已。

三、西方教我們的金融理論是發展陷阱

統計資料表明,2017年美國的虛擬經濟產值佔GDP總量的比例,是78.8%,其製造業產值已經不到15%,但是,美國依然是第一強國。為什麼?美國不是靠生產和貿易存活的,而是靠對世界經濟的經濟管理。美國GDP的78.8%都是美國向世界收取的管理費。美國通過發行美元管理世界的流動性,靠發達的股市和評級體系為世界各國的大公司提供信用,靠大宗商品的期貨市場為世界提供大宗商品的供求信息和價格信息,靠美元在世界貿易中的世界貨幣地位定價各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的價格和各國貨幣的價格。正是憑藉世界經濟管理者的地位,美國通過其虛擬經濟裡的虛擬價值向世界收取管理費、薅各國羊毛以及全要素生產率來瓜分世界經濟的價值和發展成果。美國的經濟學和金融學會告訴世界這些嗎?不會!美國會告訴我們怎樣的經濟學和金融學呢?首先,必須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學和金融學。這種學說告訴發展中國家怎樣發展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金融,而不能發展成發達國家的經濟和金融。其次,必須是作為統治對象國的經濟學和金融學,按照這種思想發展起來的經濟必須與美國的管理者地位相對應,接受美國經濟的統治,以便維持其世界經濟管理者的地位,比如中美國,即中國負責生產,美國印錢消費。再次,必須是有利於其薅羊毛的經濟學和金融學。最後,最好是能引起政權更替的經濟學和金融學。美國屢次聲稱不能容忍中國不改革開放,就是這種經濟學和金融學本質在政治上的體現。美國希望我們怎麼改?就按上述四條改。

近幾十年來,不少從西方留學歸來的人佔據了我國經濟和金融領域的重要位置。他們帶回來的就是美國為中國量身定做的作為被統治對象的經濟學和金融學。這種金融學對金融的理解是膚淺的:

比如金融的本質,百度百科就說是價值流通。而且這種理解堂而皇之地進入大學教材。其實,金融的本質是價值的分配和管理。價值流通只是價值管理的方式。分配價值是管理價值的基礎。只有科學分配價值,才能科學管理價值。金融理論迴避貨幣的價值分配功能,還配叫金融理論嗎?

再比如把人民幣改革的目標定位於成為世界貨幣,就好像美元從世界貨幣的地位摔下來以後,人民幣能接替美元成為世界貨幣似的。其實,美元之後再無世界貨幣,世界根本不可能接受人民幣為世界貨幣,因為中國人口是美國人口的數倍,世界人民的負擔會倍增,就好像全世界人民在供養一個瘦子之後,好不容易等到瘦子死了,又要供養一個大胖子。對大國來講,覬覦美元地位等於把自己架在火上烤,不同的是當年孫權想把曹操架在火上烤沒有得逞,而我們是自己把自己架在火上烤,而且拉都拉不住。

再比如,學界特別重視全要素生產率意圖實現額外的增長,其實,全要素生產率被學界當成了增長問題來研究是錯誤的。全要素生產率不是增長問題,也不是增長的分配問題,直接就是財富的國別分配問題,是由技術進步引發的、以知識產權、國際金融和國際貿易為工具,並由國際政治、國際軍事鬥爭配合的、不正當的國別分配問題。贓物市場和贓物私有制是其制度根源,不正當的知識產權制度和國際金融制度是其制度基礎。全要素生產率中財富的來源:1、世界上每年都有大量沒有價值和價格的財富有了價格,進入價格計算體系;另外,有大量有價值沒有價格的財富,也有了價格,並進入價格計算體系。這些財富不能體現在當期GDP中,而是體現在隨後的GDP中,歷年進入量的差額形成GDP的增長量。這些滯後增長的財富主要進入貨幣和知識產權強大的國家。2、從國際貿易和金融的角度,由於國際貿易和金融的存在,產權價值和貨幣價值的變化,也會給不同國家帶來不同的滯後正增長合負增長,當然正增長主要隨著發達國家貨幣和知識產權的增值而被髮達國家取得。這部分滯後的增長中,包含了早已進入價格和價值計算體系的價值。這部分滯後增長的價值也不能體現在當期GDP中,貢獻了後期的GDP增長。雖然全要素生產率是偽命題,但全要素衰退(率)卻是真命題。全要素衰退是指,一國由於在國際貿易和金融體系中的不利地位,不明原因地失去本該屬於自己的財富,實質上是發展中國家為發達國家貢獻莫名的增長。

再比如,金融學和經濟學至今不能科學解釋為什麼美國能夠實現高工資低物價這樣淺顯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難尋。當然要從美元怎樣定價各國商品和貨幣講起:美元怎樣定價各國商品和貨幣,比如中國商品和RMB?各國商品國內貿易的目的是獲得本幣,國際貿易的目的是獲得美元。對美國來說,各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最終要兌現為美元,這樣美元不僅獲得了定價各國商品的壟斷權力,而且在美元對各國商品的交換關係上,形成了多國商品為獲得美元而降價競爭的關係,從而使各國商品的美元定價被不合理地壓低。由於各國商品和本幣的交換價格關係已經在國內貿易中確定,在美元定價各國商品的出口價格時,也給各國本幣定了價。當然,同出口商品一樣,是不合理的低價。這就是美國物價低的原因。當然低價的外國商品,衝擊了美國的製造業,導致美國產業空心化。但是美國的高端製造業由於擁有眾多知識產權,受到壟斷的保護,得以生存。然而,美國高科技的發展卻由於工業基礎的缺失,失去了創新的需求支持和本國工業提供的科研投入支持。 美國的高科技壟斷也有定價RMB的作用,對美元對RMB低定價起輔助作用,因為RMB買美國的高端產品須接受不合理高價,而接受美貨的高價就接受了美元的高價,決定了美國高端產品對RMB的交換比。其機理是

美貨通過定價RMB定價美元與RMB的交換比。 美元和美貨的高價,決定了美國服務的高價,進而又與後者一起決定了美國人的高工資,因為美貨、勞動力、和服務都是美國國內市場上的商品,三者通過市場交換用美元來相互比較和決定,比如勞動力的價格可以用消費品價格來衡量。最終形成美國高工資低物價。當然,這以美國製造業外移為前提。

總之西方教我們的金融理論是發展陷阱。

四、金融改革必須排除西方錯誤理論對頂層設計的誤導,設計新型金融

我們的金融改革必須破除西方金融理論這個發展陷阱的桎梏,修正出自西方舶來理論的頂層設計,按照金融的性質、中國的實際和科學設計世界經濟體系的需要進行頂層設計,並用新的頂層設計指導改革,展開各種改革措施:

(一)、按照世界長子的身份設計自己的金融

歷史上,中國長期是世界的長子,民族復興任務完成後,也將長期是世界的長子,因此,中國應該按照世界長子的身份,開發自己的金融理論,設計自己的金融。長遠看,中國應按照金融的性質、中國的實際和科學設計世界經濟體系的需要進行金融改革。短期看,中國不應謀求用人民幣取代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而應該用一個真正代表世界人民的政府間國際組織的貨幣幣取代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同時,中國也不應過分追求全要素生產率,導致中國與世界關係的緊張。

(二)、從中國產業升級的歷史中尋找靈感和出路

中國金融保障經濟獨立自主升級的過程,決定中國金融改革的路線圖。我們必須從中國產業升級的歷史中尋找改革的靈感和出路。比如:中國產業開放的時間次序是,輕工業~重工業~有限的金融業。在金融業有限開放的前提下,我國保存了完整的、國有資本主導的國民金融資本體系。這個金融體系,有效保障了我國從輕工業到重工業開放所必須的金融環境。離開這樣的金融環境,我們會和南美國家一樣,連在產業開放方面犯錯誤的資格都沒有。正是得利於這樣的金融環境,我國的輕工業和重工業,雖然有很多行業被外資控制,但總量有了極大的發展。也就是說,正是因為金融行業沒有完全放開,中國的產業開放才能取得一定成績,雖然犯了不少的錯誤,比如,關鍵行業被外資控股,核心技術掌握在外資手中,產業大而不強。但是我們沒有犯顛覆性錯誤,還可以集中精力把核心技術掌握下來,驅趕外資對關鍵行業的控制,真正做強中國的產業。向前看的話,我國的關鍵技術資本,只有在完成中國製造2025以後,才具有與其它產業資本共同支撐中國金融改革的實力,我國的金融改革才是安全的,才具備問鼎世界貨幣的產業資本條件。在中國具備這樣的產業條件前,必須保持金融資本的獨立性,用獨立的金融資本保障產業資本的安全和技術資本的自主升級。

(三)、立足於服務中美貿易戰和金融戰進行金融改革

中美貿易戰和金融戰是避免不了的。在中美貿易戰和金融戰中,雙方的戰略都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都是立足於自己的關鍵資本,對對方的關鍵資本的弱點發動攻擊,通過破壞對方的關鍵資本尤其是其中的核心資本,打擊和削弱對手。但是雙方戰略的基礎不一樣,因為雙方關鍵資本不一樣,關鍵資本中的核心資本也不一樣:美國製造業已經萎縮,但關鍵技術資本發達,同時金融業發達,並掌握世界貨幣;中國製造業發達,但關鍵技術資本落後,同時金融業落後於美國,也不掌握世界貨幣。同時,雙方的國家類型也不同,美國是管理型國家,而中國是生產型國家。由於上述兩個原因,雙方的戰略是不一樣的:美國的戰略是管理型國家攻擊生產型國家,削弱其生產能力,攻擊重點是對手的關鍵資本,攻擊的核心是金融。中國的戰略是生產型國家攻擊管理型國家,削弱其管理能力,攻擊重點是對手對世界經濟管理權的基礎-金融壟斷和知識產權壟斷,攻擊的核心是作為世界貨幣的美元。

近期,金融改革必須立足於服務中美貿易戰和金融戰進行。從這個角度出發,金融改革必須服務於固本攻敵,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經濟的大方針,避免金融業脫離實體經濟而惡性發展。在國際舞臺上應該看輕人民幣入藍,注重國家間的貨幣互換,推動石油等大宗商品人民幣結算,利用國家之間黃金同盟關係,加大美國操控黃金和美元比價的難度,必要時,挺黃金,去美元。另外,除了中國製造2025完成以後資本項目才能放開外,中國必須防止外資通過控股大型金融企業,利用其控制的金融實力,裡應外合,破壞和打擊中國的產業資本,尤其是關鍵資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