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 清代界畫名家袁江、袁耀(揚州江都)

瞻園,是南京歷史上現存最久的一座園林,至今已逾600年。它本是明初朱元璋念功臣徐達“未有寧居”而給這位中山王興建的。後來乾隆皇帝南巡時題書“瞻園”。2010年,南京正式起動了瞻園恢復歷史原貌的工程。瞻園原有十八景,可望恢復十景,如竹深處、釣臺、抱石軒、梅花塢、薇亭等,從而使它真正成為金陵第一園。整個擴建工程是在其遺址上,完全以《瞻園圖》為藍本來實施的。

清代界畫名家袁江、袁耀(揚州江都)

一張畫圖能恢復一座園林的歷史原貌,而這張畫,就是清代界畫家袁江的代表作之一。

袁江(?-約1746),字文濤,晚號岫泉,江都人,清康、雍、乾時期最傑出的界畫家。早年在江浙一帶繪畫,於雍正年間(1723-1735)入宮廷為祇侯,供奉在養心殿作畫,後受揚州的山西鹽商之請,到山西作畫,故他的作品在北方流傳較多。(頭條號:江都史話)(作者原創,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

袁江畫藝師從明朝畫家仇十洲、郭忠恕筆法及趙伯駒、劉松年等青綠山水一脈,對古代作品,尤其是對宋人的畫作有過細心的摹臨,愛用界畫技法描繪宮殿樓閣。他偶得無名氏所臨古人畫稿,畫上有氣勢磅礴的山水,還有造型嚴謹準確的亭臺樓閣。袁江如獲至寶,對這張畫稿反覆臨摹,細細揣摩研究,並且在畫稿的啟發下,進行了新的創作。開始,袁江在一些小幅的畫中,先用毛筆直尺等工具繪出亭臺樓閣,然後再試著加上起伏的山巒,襯以煙波浩渺的湖海,作為背景和依託,把方整規矩的建築物置於真實可信的環境空間中,使畫作看起來既自然又生動。後來,在朋友的提示下,袁江經過收集資料、充分想象和完整構思,繪出了一幅氣勢雄渾、金碧輝煌的鴻篇鉅製《驪山避暑圖》,讓只剩下殘垣斷壁的華清宮在畫中驪山重現“山頂千門次第開”的巍峨壯美。這幅畫高7尺(約2.3米),寬4尺(約1.3米),畫中的華清宮,雕樑畫棟,群山環抱,華美壯麗,猶如仙境。在袁江筆下,華清宮大殿線條舒展流暢,尺度宏大,形態穩定。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把石青、石綠這些常用於繪製青綠山水的顏色大膽地平塗在華清宮的樓頂,使青綠色的樓瓦與硃紅色的柱子相映成趣,顯得富麗堂皇。而大面積的山石、水面等,則統一用水墨淡色渲染,整個畫面和諧統一,氣勢磅礴,無論是華清宮的建築還是驪山的山水都刻畫得各盡其美,精細非凡。袁江在傳統的基礎上創出了自己的新路,成為清代首推第一的界畫家而載入藝術史冊。

界畫,是我國傳統繪畫中很有特色的畫種之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專門派工匠畫師前往各地,把那些巍峨精美的建築一一描摹下來,帶回秦國,在都城咸陽仿造。工匠畫師們按照秦始皇的命令,對照各國宮殿,使用界尺等工具,一絲不苟地引筆畫線,描繪出了一張張橫平豎直、比例準確的宮殿建築圖樣,“界畫”就這樣誕生了。最早的界畫,是一種建築物的視覺效果圖,因作畫時要用界尺(直尺)引筆劃線,把建築物非常逼真地再現出來,故名。東晉時,界畫已與人物畫、山水畫並存。唐宋時,已經很有成就,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具有界畫的特點。由於界畫未能突破“圖解”、“再現”的創作理念,一直得不到文人雅士們的認可,貶之為“俗氣”與“匠氣”。元明以來,特別到了清代,盛行“四王”山水,而工樓閣界畫者出現了以江都人袁江、袁耀叔侄(一說父子)為代表的傑出人物,則使界畫起到了質的變化。

“二袁”把雄偉壯麗的山色與富麗堂皇的樓臺很好地融為一體,既精細入微,又氣勢磅礴,有力地提高了界畫的藝術表現力,使界畫脫離了“圖”的範疇,進入“畫”的境界,且又比畫更為逼真。如袁江的一幅代表作《東園攬勝圖》,園內廳堂館軒、桌椅條檯布局逼真,陳設得當;園中花木竹石、小溪石徑天然野趣,生機盎然;而園外三汊河、文峰塔,一遠一近,視野開闊,意境深遠。長卷形式的圖軸,使整個畫面極富層次感與透視感。圖中精緻逼真的樓閣不再是畫的主要部分,它與丘陵岡巒、修竹茂林、飛瀑激流、舟舫遊人渾然一體,宛自天成,把真實感、生活感、藝術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足見作者深厚的功力與修養。他的《水殿春深圖》亦為傳世作品。

袁耀(?-約1778),字昭道,畫承家法,長於描繪園林實景,清雍正朝供奉如意館作畫。他的《邗江攬勝圖》、《邗上八景圖》,分“春臺明月”、“平流湧瀑”、“萬松疊翠”、“平岡豔雪”四景,畫幅分別抓住揚州名勝中最具代表性的春柳、夏瀑、秋松、冬雪四季景色,不僅繪出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的勝景,而且畫出橋上、舫上觀景的遊人。“春臺明月”中,熙春臺內燈光如晝,畫舫上華燈高懸;夜遊人抱琴弄笛,似有絲竹之聲。“平岡豔雪”正是雪後初霽,在畫的下角有兩樹老梅,枝幹虯勁,紅梅盛開;旁邊小橋上,兩個老者踏雪賞梅,給畫幅平添了無限春意。幾幅畫中,樓閣與起伏的丘陵,蒼翠的林竹,浩渺的江水,急湍的飛瀑,戲玩的人群,遊動的舫舟渾然一體,令人神往不已。

袁江、袁耀的界畫在師承的基礎上更有創新發展。過去界畫都是以樓臺亭閣為主,一棟一椽皆工細可見,而屋宇周圍的山水樹木花卉則是簡單輪廓,缺乏深遠的意境和繪畫的生氣。“二袁”的可貴之處在於畫中樓閣宮殿嚴整規矩,人物極富個性,山水則境界開闊,生機盎然。“二袁”為研究古代建築、社會風俗以及生活場景等提供了可貴的、篤實的歷史資料,並已成為保護物質文化遺產的參照藍本。他們的界畫作品多為國內外各大博物館珍藏,現存的代表作品中,有袁江的《梁園飛雪圖》、《驪山避暑圖》、《春江花月圖》、《出峽圖》、《沉香亭圖》、《海山三山圖》等。南京博物館、北京榮寶齋等藏有袁耀的《阿房宮圖》,《漢苑春曉圖》、《綠野堂圖》,他的另一幅《驪山避暑十二景圖》現存日本。(原創作者:朱毓麒 志 行 劍 鳴)(作者原創,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

清代界畫名家袁江、袁耀(揚州江都)

清代界畫名家袁江、袁耀(揚州江都)

清代界畫名家袁江、袁耀(揚州江都)

清代界畫名家袁江、袁耀(揚州江都)

清代界畫名家袁江、袁耀(揚州江都)

清代界畫名家袁江、袁耀(揚州江都)

清代界畫名家袁江、袁耀(揚州江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