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2 你的“內在小孩”,受傷了嗎?

你的“內在小孩”,受傷了嗎?

昨晚刷朋友圈,看到了朋友小靜的動態,“終於,連你也丟下我了。”

於是我連忙去給我的朋友打電話,詢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前一天還好好的,突然就這樣了。

原來是兩個人因為結婚的事宜發生了分歧,大吵之後,男生丟下一句:“我再也受不了你了。”,之後甩門離去。

她哭著對我說:“我五歲那年父母就離婚了,最後一次見我爸爸,他和我媽大吵一架然後就像我男朋友今天這麼甩門走了,然後再也沒有回來過。我沒有爸爸了,所以我一直都渴望有一個人像爸爸一樣保護我,但又怕會像媽媽一樣被拋棄.......”

小靜的感情經歷真的很狗血,經歷過瓊瑤般的生死離別,也沒能修成正果,這個我們公認的好男友,也在結婚前夕鬧翻了。

你的“內在小孩”,受傷了嗎?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當年那個被父親拋棄的小女孩,一直停留在小靜的潛意識裡,主導著小靜的生活,也影響了小靜的親密關係。

她一直在找一個像爸爸一樣的男人,渴望親密關係,又害怕失去。她在感情中一直很卑微,積極地付出,一旦感到不安全感又容易緊張暴怒,總是神經兮兮,哭哭啼啼,再愛她的人,也難和她進行良好的溝通。

越是害怕被拋棄,就越是被拋棄。張德芬說過:“原來我們內在小孩的最大特徵,就是恐懼。”

你的“內在小孩”,受傷了嗎?

我們每個人都帶著一個這樣的內在小孩:有著深沉恐懼和缺乏安全感的內在空間。想像一下身為一個小孩的空間,或去感受一下一個受驚嚇小孩的能量,這可以幫助你連結上自己內心深處,那個帶著深層恐懼及缺乏安全感的內在空間。

心理學中有“退形”這一個概念,指的是人們在面對外界的指責、評判、苦難、危險的時候,常常是退化到孩子的狀態,用孩子式的方式作出反應。

心理學家認為:如果一個人幼年時期的心理需求(安全感和愛)沒有得到滿足,她自我的一部分會永遠“卡”在那個地方,並在未來的人生中不斷地尋求補償。

在感到安全時,內在小孩是不會出來的。但一旦遇到挫折、困難,內在小孩就會出來,替我們“接管”一切,充分地暴露出失控的焦慮、崩潰、退形、糾結、抗爭。

所以小靜總是在親密關係裡變成5歲時那個被拋棄的自己,總覺得自己一定會被拋棄,無力阻止爭吵,也沒有勇氣去拉住對方轉身而去的手。

你的“內在小孩”,受傷了嗎?

你的“內在小孩”,受傷了嗎?

一個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疼愛孩子的媽媽;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欣賞並尊重孩子的爸爸。爸爸媽媽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開,但不要因為自己的關係問題而傷害孩子。

尊重是最深層次的愛。孩子的生命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否認孩子父母親的其中一方,等於無意識裡也否認了孩子的一半。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細胞結合而來,因此每個孩子的潛意識都希望爸媽是結合的。

假如在最初階段母嬰間的依戀關係沒有處理好,對孩子而言,內心會留下一種創傷。而當日後再次出現創傷性事件時,孩子就會重新體驗到了被母親拋棄時的創傷性場景,痛徹心扉。

因此,當孩子內心受到較大的創傷時,此時孩子的心理狀態與嬰兒無異,作為家長,應讓孩子體驗到一種被完美的愛照顧著的感覺,“我永遠不會離開你”,是一種處理創傷的穩定化技術,它能把孩子帶到與母嬰一體化的那個溫暖、舒適的場景中,讓孩子在正性的體驗中,修復根源於童年早期時的創傷。

“我永遠不會離開你”,傳遞的更多是一種精神上的陪伴與關懷,即便在現實層面,我離開了你,但是我對你的愛,將會內化為一種力量,在你心底,陪伴著你,溫暖著你,滋養著你。

內在小孩會永遠停留在那個受傷的狀態嗎?不會的。只要我們願意去擁抱Ta,療愈Ta。

孩子是沒有勇氣和智慧來面對他所遭受的傷害的,但是身為成年人,我們有足夠的成熟度,就像安撫、疼惜自己的孩子一樣,去療愈我們的內在小孩。每個人都有機會,像養育自己的孩子一樣滋養自己的“內在小孩”。

要實現療愈,我們就得停下來,去連接我們的內在小孩,去接納自己。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那裡或許住了一個悲傷、孤獨的小孩,哭泣著說“請愛我吧”。停下來去抱抱那個自己,牽著Ta的手一起前行。

一旦我們的內在小孩得到了療愈,他的喜悅、創造力、生命力、信任等特質就能毫無阻攔地表達出來,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趣和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