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全球貨幣政策分化強化美元主導地位

“別看6月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都釋放收緊貨幣政策的聲音,事實上全球貨幣政策正在再度分化。”一位美國對沖基金經理認為分化的奧秘就在三大央行的措辭之中。

6月14日,美聯儲加息25個基點的同時,透露年內可能加息四次的鷹派信號。

同日,歐洲央行宣佈今年底前結束QE的同時,做出“將現有利率水平至少維持至2019年夏天”與“未討論具體何時開始加息”的表態,被市場普遍解讀為“偏鴿”信號。

6月15日,日本央行雖然在舉行利率決議前宣佈縮減3-5年期日本國債購買規模,但行長黑田東彥在做出維持利率不變同時強調將繼續實施大規模貨幣寬鬆措施。

“歐美日三大主要央行的會議聲明,充分顯示全球貨幣政策分化還將持續至少一年。”布朗兄弟哈里曼(BBH)全球外匯策略主管MarcChandler向記者指出,其結果是美元成為此輪貨幣政策分化的最大受益者——6月14日歐洲央行鴿派言論令歐元匯率當晚大跌1.84%,美元指數再度成功站上95整數關口,不斷刷新年內新高。

在他看來,這對新興市場國家未必是好消息——隨著美元重獲上漲動能,阿根廷比索、巴西雷亞爾、南非蘭吉特等再度遭遇沉重下跌壓力。

“事實上,阿根廷、印尼、土耳其等新興市場國家央行都採取更激進的大幅加息做法,旨在抵禦美元大幅上漲對本國貨幣匯率的衝擊,但收效甚微。”AxiTrader首席市場分析師JamesHughes向記者直言,某種程度而言,此輪全球貨幣政策分化無形間鞏固了美元主導的全球貨幣體系,以此遏制人民幣國際化等新勢力崛起,負面效應就是國際投機資本又將不斷掀起新興市場貨幣沽空潮。

三大經濟體的“各自算盤”

野村證券外匯策略師JordanRochester認為歐美日貨幣政策出現分化並不意外。

“三大主要經濟體裡,當前對油價上漲與通脹壓力回升反應最積極的,當屬美聯儲。”他分析說。美國失業率與油價漲幅,一直是美聯儲決定是否加快鷹派升息步伐的兩大關鍵因素,此前美國經濟數據顯示失業率持續走低正帶動美國工人薪酬增速加快,近期油價上漲令美國通脹壓力明顯回升,令其有底氣釋放年內4次加息的信號。

“這也是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觸及2011年以來最高值3.122%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越來越多對沖基金相信美聯儲年內4次加息不是幻想,而是現實。”他向記者分析說。

且美聯儲點陣圖給出的2019年聯邦基金目標利率預測是2.9%,2020年是3.4%,莫尼塔研究董事長兼首席經濟學家鍾正生表示,這意味著美聯儲在今年加息4次的基礎上,明後兩年還會分別加息2次,考慮到歐日央行可能延長QE,全球貨幣政策分化將延續相當長一段時間。

JordanRochester認為,歐日央行之所以對收緊貨幣政策表現猶豫,一個重要原因是“後院起火”。

一季度日本GDP環比折年率下降0.6%,結束連續8個季度的增長。加之近期公佈的4月日本家庭支出數據意外回落、5月服務業訂單疲弱、4月核心CPI同比增幅較前值回落0.2個百分點,都讓日本央行需要維持寬鬆貨幣政策。

歐洲央行處境更加複雜。由於意大利政治不確定性可能再度引發債務違約風險,歐央行不得不延長QE,做好準備收購高負債歐洲國家國債,避免歐債危機再度上演。

在德意志銀行金融市場策略分析師AleksandarKocic看來,三大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再度分化,正令美元重獲階段性的利差優勢,這也是美元指數重回95上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背後,歐日美三大央行也“各取所需”:日本央行樂見日元兌美元匯率持續下跌,從而推動通脹率回升與出口競爭力提升;歐洲央行則通過延長QE,將意大利政治不確定性對歐洲經濟復甦的負面衝擊降至最低;美聯儲鷹派加息則為美國贏得更多資金支持,確保經濟能在更長時間保持快速增長。

更重要的是,按照AleksandarKocic的分析,貨幣政策分化無形中再度捍衛了美元主導的全球貨幣體系,對人民幣國際化等新勢力形成無形的遏制,令不少新興市場國家再度深陷美元泥潭“不可自拔”。

美元主導成“最大禍首”

歐美日貨幣政策分化引發的美元持續強勢上漲,正令新興市場貨幣進一步承壓。為此菲律賓、印度、印尼、土耳其、阿根廷等國紛紛跟進大幅加息穩定匯率。

其中,阿根廷、土耳其、印尼等國加息頻率與力度遠高於美聯儲。比如阿根廷在5月初一週內連續加息三次,令基準利率達到40%;土耳其5月通過多次加息,將基準利率從14.5%一口氣提高至17.5%。

然而,激進的跟隨加息措施並未有效遏制資本流出與貨幣貶值壓力。彭博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歐美投資者從印度、印尼、菲律賓、巴西、阿根廷等新興市場國家股票市場撤出約190億美元資金,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快資金外逃速度。

摩根大通亞洲股市研究主管JamesSullivan向記者指出,多數新興市場國家並未對歐美日貨幣政策分化做好充分準備,匯率定價仍然只反映未來一年內美聯儲鷹派加息的部分影響,導致其貨幣匯率跌跌不休。即使他們打出外匯干預+大幅加息的組合拳,只要歐美日貨幣政策持續分化觸發美元強勢上漲週期,這些救市措施也難見成效。

近日,印度央行行長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公開信呼籲美聯儲放緩縮表的步伐,進而減輕對新興市場國家的負面衝擊。

“不過,美聯儲未必會關心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大幅貶值危機。”JamesSullivan直言。6月美聯儲將全球經濟發展所面臨的風險描述為“大致均衡”,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也沒有提及新興市場國家近期出現的風險。

在他看來,多數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匯率之所以顯得弱不禁風,深層次原因是美元主導的全球貨幣體系“作祟”——以往新興市場國家為了發展經濟,便借入以美元為主的外債發展經濟,因此這些國家資本跨境流動狀況與美元漲跌存在緊密關係,一旦西方國家貨幣政策分化導致美元率先進入鷹派加息與大幅上漲週期,就會導致這些國家資本流出壓力加大且難以償付鉅額美元外債,引發本國貨幣大幅貶值與金融市場動盪。

“為了捍衛美元的全球地位,此前IMF等國際金融組織向新興市場國家提供美元貸款同時,會要求這些國家以美元結算償還貸款,此舉令這些國家更加依賴美元,進一步放大美元加息升值週期對這些國家金融穩定性的負面衝擊。”MarcChandler直言。

越來越多新興市場國家已經意識到問題所在。據阿根廷《金融界報》報道稱,在獲得IMF500億美元貸款後,阿根廷央行希望其與中國央行簽署的貨幣互換協議額度提高30%-50%,即提高50億美元。

“若兩國貨幣互換仍以美元-比索為主,那麼阿根廷經濟發展依然無法擺脫過度依賴美元的陰影。”他表示。反之兩國若能開展人民幣-比索的貨幣互換,讓阿根廷外匯儲備結構多元化與分散資金來源,減少對美元的依賴,那麼應對美元上漲週期負面衝擊的抗風險能力將逐步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