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英特爾CEO因與下屬有私情突然辭職,CPU巨頭遇轉型之殤

英特爾CEO因與下屬有私情突然辭職,CPU巨頭遇轉型之殤

英特爾前CEO Brain Krzanich

新智元報道

【新智元導讀】剛剛,英特爾官方確認CEO兼董事會主席Brian Krzanich辭職,由CFO Robert Swan接任臨時CEO。在英特爾成立50週年之際,這一突如其來的宣佈,以及Krzanich的辭職理由,都讓人不禁唏噓。人工智能浪潮下,這家CPU巨頭轉型艱難。

英特爾CEO因與下屬有私情突然辭職,CPU巨頭遇轉型之殤

昨日晚間,英特爾CEO兼董事會主席Brian Krzanich(柯再奇)宣佈辭職,由CFO Robert Swan接任臨時CEO,立即生效。

英特爾董事會已經開始尋找一位新的CEO。

辭職的原因是日前的一項調查,這項由英特爾內部和外部律師共同進行的調查發現,柯再奇與英特爾內部的一名員工有染。雖然雙方是你情我願(consensual relationship),但這違背了英特爾禁止在公司內部談戀愛的規定,這一規定適用於所有的管理人員。在被發現後,柯再奇遞交了辭呈。

英特爾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鑑於所有員工都會尊重英特爾的價值觀並遵守公司的行為準則,董事會已經接受柯再奇先生的辭呈。”

一名內部人士告訴CNBC,英特爾的這條規定是,管理人員不得與直接下屬或者非直接下屬談戀愛,柯再奇違背了這一點。雖然這段親密關係是過去的事情了,已經結束了一段時間,而英特爾公司最近才發現,但發現後就開始各種詢問,並且讓柯再奇離職。

柯再奇加入英特爾36年,CFO接任臨時CEO

英特爾CEO因與下屬有私情突然辭職,CPU巨頭遇轉型之殤

英特爾前CEO Brain Krzanich

根據英特爾網站上的公開資料,今年58歲的柯再奇於1982年加入英特爾,負責過英特爾的封裝測試業務,後來歷任英特爾的執行副總裁兼首席運營官。2013年5月,柯再奇被任命為英特爾CEO,同時當選為董事會成員。

柯再奇擔任CEO期間,他負責將英特爾從以PC為中心的公司轉變為以數據為中心的公司,為新的數據經濟提供技術基礎。

同樣也是在柯再奇擔任CEO期間,英特爾遭遇一系列負面報道,比如最近的,2017年底爆出管理引擎存在安全漏洞,以及2018年初爆出的CPU芯片安全漏洞,也即廣為流傳的Spectre和Meltdown漏洞——CPU在底層硬件設計上存在嚴重缺陷,所有能訪問虛擬內存的CPU,都可能被人通過這項漏洞進行訪問,將直接影響到Windows、Linux、MacOS等操作系統。

柯再奇代表英特爾承認了其芯片存在漏洞和安全隱患,但同時也指出,這個問題並不僅限於英特爾一家的產品,AMD和ARM的處理器也容易遭受攻擊。不過,事情不止如此,他在事情公佈於眾的幾個月前,外界推測正是他獲得內部消息的那段時間,拋售了大約1100萬美元的英特爾股票,自己也陷入了醜聞。

英特爾CEO因與下屬有私情突然辭職,CPU巨頭遇轉型之殤

英特爾CFO、接任臨時CEO的Bob Swan

另一方面,接任臨時CEO的Bob Swan,根據英特爾官網介紹,Swan從2016年10月起擔任英特爾公司執行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他負責監管英特爾的全球金融組織,包括金融、會計和報告、稅務、財政部、內部審計和投資者關係,信息技術,以及公司的公司戰略辦公室。

在跳槽到英特爾之前,Swan在全球成長型股票投資公司General Atlantic任職,在那裡他擔任業務合作伙伴,與公司的全球投資組合公司緊密合作,共同實現增長目標。

在2015年加入General Atlantic之前,Swan曾擔任eBay首席財務官長達9年。在這一角色中,他負責eBay財務職能的所有方面,包括管理員、財務規劃和分析、稅務、財務、審計、併購和投資者關係。在職業生涯的早期,Swan曾擔任電子數據系統公司(Electronic Data Systems)和TRW 的CFO, 並擔任Webvan Group的首席運營官兼首席執行官。

Swan在布法羅大學獲得工商管理學士學位,在賓漢頓大學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他是eBay的董事會成員。

“董事會堅信英特爾的戰略,我們有信心在我們搜尋下一任CEO期間,Bob Swan將領導公司,”英特爾董事長Andy Bryant在一份聲明中表示。“Bob一直致力於英特爾戰略的發展和執行,而且我們知道公司將繼續順利發展,我們感謝Brian對英特爾的眾多貢獻。”

根據英特爾公司提交的文件,2017年,柯再奇的總賠償金為2100萬美元,其中包括公司提供的運輸和住宅安全的資金。

領導英特爾5年,戰略幾度調整,最終以數據為核心

柯再奇從2013年出任CEO到現在,5年的時間裡對英特爾的戰略有幾次重大改變。

2013年,柯再奇為英特爾制訂了四個核心發展方向:數據中心、PC、移動和芯片製造技術。

數據中心到現在依舊是英特爾發展非常好的業務,其數據中心事業部在雲計算領域一路高歌猛進。

PC是雖然是最主要的業務,但是看得到未來的業務,在全球PC疲軟的趨勢下,這部分業務帶來的業績終究有限。

移動業務值得一提。

在柯再奇上臺前,英特爾以Atom為武器,殺入了手機芯片市場。聯想曾在2012年推出了第一款Intel芯片的手機K800,摩托羅拉、中興、華碩都有英特爾的手機芯片。但三星、小米、華為、OPPO、VIVO等出貨大廠,都沒有采用英特爾的芯片。

到2014年,英特爾芯的手機還是沒有打開局面,市場唱衰聲一片。柯再奇上臺後,又瞄準平板和物聯網,但最終沒有建立起x86一樣的生態,留給了ARM入侵機會。(詳細請閱讀新智元往期文章)

最後是芯片製造。上個月,英特爾低調出貨的首款10nm處理器,用在了聯想IdeaPad330筆記本上。

不過,10nm處理器大規模出貨還要等到2019年,並且,英特爾此前屢次“跳票”,一再推遲。

到了2016年,柯再奇再次對英特爾戰略作出調整。他在2016年4月的一篇署名文章中詳細闡述了英特爾的戰略:將英特爾從一家PC公司轉變為一家支持雲計算和數十億臺智能互聯計算設備的公司,並提到了5個核心理念:

  • 雲是塑造智能互聯世界未來的最重要趨勢,也是英特爾的未來。
  • 構成PC客戶端業務和物聯網的許多“事物”通過連接到雲而變得更有價值。
  • 內存和可編程解決方案(如FPGA)將為數據中心和物聯網提供全新的產品類別。
  • 5G將成為接入雲計算的關鍵技術,並且將走向一個始終連通的世界。
  • 摩爾定律將繼續推進,英特爾將繼續引領並使其發揮真正的經濟影響力。

這五大核心理念中,拋棄了之前柯再奇提出的“移動”,並把5G提到了新的高度。

在2017年,柯再奇將英特爾的戰略再度昇華,強調英特爾“聚焦於數據發展戰略”,計算、存儲、FPGA、IoT物聯網、AI人工智能、自動駕駛……只要是能夠產生數據的產品和領域,任何需要大量計算的方向,都會有英特爾的身影。

隨著以數據為中心的收入加速增長,英特爾在今年上半年取得了不錯的開局,預計2018年將是另一個創紀錄的一年。英特爾將於7月26日提供全年第二季度業績和全年第二季度業績預告。

雖然有了不錯的開局,但種種跡象表明,巨頭英特爾已經腹背受敵,急需在戰略和管理上採取措施。

英特爾從“賣水人”變為收割者,但局面更加激烈

2016年4月,英特爾宣佈計劃裁員1.2萬人,公司接下來將進行12億美元重組。這不僅是市場對PC需求量不斷下降所致,我們能從中看出整個芯片產業一股更大的趨勢:隨著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走向主流,佔據市場幾十年的CPU受到威脅;成本更低的FPGA、能夠以更快速度處理數據的GPU、能夠以更低精度進行計算的概率芯片和其他更多采用全新架構的專用處理器爭奪市場的時代到來了。

英特爾在前幾波計算機行業熱潮中,一直擔任著“賣水人”的角色。1977年,時任英特爾CEO的Andy Grove專程去哈佛商學院上課,他意識到英特爾的PC芯片有可能被競爭對手的更便宜的產品相競爭,還與哈佛商學院的教授討論對策。之後,英特爾推出了一系列便宜的PC賽揚處理器,將AMD的趕超夢扼殺在搖籃中。

現在,英特爾提供了幾乎世界上所有的雲服務機器的芯片,是數據中心的統治者。根據研究公司IDC的報道,在支持計算機服務的芯片市場,英特爾的佔有率達到了99%。所以,將數據中心定為英特爾的未來發展重點和公司命脈,這個邏輯非常正確。

但是,即便是在數據中心領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英特爾也面臨著很大的不確定。現在,互聯網巨頭,包括很多大型的雲計算公司,都在迅速地向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靠攏。

而隨著深度學習這股浪潮崛起的,就是一家以前英特爾根本沒有放在眼裡的公司——英偉達。

最近這十幾年,GPU的計算能力發展尤其迅速,以英偉達的GPU為例,從2002 - 2014年經歷了飛速的增長。同時,AI和深度學習的發展也大幅拉昇了英偉達的股價。而僅僅在5年前,該公司的年銷售額還是大幅下降的。英偉達2018財年的關鍵數字——營收增長41%,利潤增長83%(GAAP計算),毛利率增加了110個基點。

市場似乎已經被英偉達佔領。

看到了人工智能在切實發生影響,英特爾開始做出一系列收購決策。

2016年8月,英特爾以超過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Nervana Systems,後者將為英特爾研發自己的深度學習芯片; 2016年9月,英特爾收購計算機視覺公司Movidius,交易價格未公佈;這筆交易將使英特爾進一步深入火熱的新市場,包括無人機、機器人、VR頭盔、安保攝像頭等等。英特爾表示,這一收購將有助於該公司從設備到雲端的深度學習解決方案。 2017年3月,英特爾以153億美元收購Mobileye,後者主要致力於汽車工業的計算機視覺算法和駕駛輔助系統的芯片技術研究的公司。

這些收購印證了柯再奇的那句話:只要是能夠產生數據的產品和領域,任何需要大量計算的方向,都會有英特爾的身影。

不過,除了Mobileye以外,其他的收購(包括2015年收購的Altera)都還沒有爆發出最大的潛力。

今年是英特爾成立50週年,在“知天命”的年齡裡,它的每一步走的將會無比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