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打擊式教育,才是摧毀孩子的第一大殺手

父母用打擊式教育,致使7歲兒子從“聰明孩子”變成“自閉孩子”

打擊式教育,才是摧毀孩子的第一大殺手

新聞中的小軒是別人眼中羨慕的孩子,聰明、好學、乖巧懂事,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可就是這樣一個孩子,整天生活在父母的打擊中,做好了怕驕傲被否定、考試失誤了被批、內心脆弱被視為沒有出息,甚至要將其趕出家門。在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中,小軒變了,變得自卑、敏感,覺得自己是個差勁的人,不值得擁有,不值得被愛,一步步走進自閉的深淵。

打擊式教育,才是摧毀孩子的第一大殺手

這是前段時間剛剛發生的又一起悲劇,隨即上網查閱了相關網頁,各種關於父母打擊式教育的信息撲面而來。原來我們都是在父母打擊中長大的孩子。

作為一個孩子,我至今都無法擺脫那個無論我怎麼努力都無法超越的對象---一一個又一個別人家的孩子;身為一位媽媽,我遭受過產子之痛,遭經歷著一個人帶孩子的種種心酸,可我會是一名合格的媽媽嗎?我能保證自己的孩子不會成長在連自己都痛之恨之的“打擊式”教育中嗎?我能保證他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自信、樂觀、人格完整的人嗎?我能嗎?我能嗎?我開始陷入沉思。

為什麼父母總喜歡打擊自己的孩子,難道我們的孩子真的有那麼差勁嗎?小的時候,父母習慣拿我們跟張三李四王五比;上學了,跟全班、全校、全省、全國的同學比;長大後,又被迫被捲入和路人甲乙丙的比較中,數不勝數,不厭其煩。

打擊式教育,才是摧毀孩子的第一大殺手

然而,當孩子遇到挫折、困難,希望得到父母安慰、鼓勵的時候;

當孩子心情抑鬱,希望能向父母傾訴的時候;

當孩子感到迷茫,無助,希望得到父母指引和幫助的時候;

當孩子取得進步,希望得到父母肯定、讚許的時候;

當孩子想表達自己想法,被父母視為無知和幼稚的時候;

當孩子想去嘗試而被父母一次次否定的時候......等待我們更多的是:

1、你怎麼越...越...(越大越沒出息了?越大越不聽話了?)

2、我剛才是怎麼給你說的,

3、這點事都做不好

4、你看誰誰誰,你怎麼就不能像人家一樣

5、你能不能讓我省點心

6、考個試都考不好,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書唸到豬腦子去了

7、給你說了,不能那樣做,有沒有長記性

8、除了吃睡,啥都走不到人前面,有啥出息

9、哭啥哭,就知道哭

10、整天看那亂七八糟的書(小說、漫畫、雜誌、名著等等)有啥用

11、就知道你做不了

......

打擊式教育,才是摧毀孩子的第一大殺手

一位哲人曾說過:“經過什麼樣的洗禮,就能造就什麼樣的靈魂。”

美好的東西總是令人回味無窮,醜陋的東西總是令人膽戰心驚,“誇”可以使被誇著產生美好的心境,從而留下美好的回憶,從此激勵自己不斷前進。而一個經常被打擊侵蝕的孩子,註定充滿了無力感!

父母習慣從自己的角度思考,試圖用這種“打擊式教育”來激勵孩子進步,卻忽視了孩子的心裡感受,忽視了孩子就是一點一點地被這種打擊摧毀,非但沒有把孩子引向正面發展,還導致親子關係緊張。孩子慢慢變得自卑,怯懦,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沒有了夢想,沒有了尊重和信任,甚至頹廢。

打擊式教育,才是摧毀孩子的第一大殺手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父母千百年來樂此不疲地這樣做呢?

1、越是親近的人,越容易肆無忌憚,關係親密的人,一定會“分不清彼此”而相互影響。

正所謂事不關己高高掛,關己則亂!親子關係作為親密關係中福禍相依性最高的的一種,必然致使父母不能從孩子身上分離出來。

而父母過分沉迷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和不可挑戰的權威,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我吃過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所以,孩子的話,他們的想法,無論對錯,無論好壞,只要做了,只要不符合他們的期望和要求,就有著絕對的漏洞,這也成了父母打擊孩子的源頭。

2、借子圓夢

中國家長都喜歡借子圓夢,希望孩子能替他們完成當年未完的夢想”,即使孩子已經做的很好,但當他們的表現沒有達到父母的期許時,父母總能找出一千個理由來打擊孩子。

3、固守的就思維模式

能欣賞一個人的,往往只能是比他更優秀的人!

很多家長無法突破思維侷限,拒絕接受新觀念,固守著舊的思維模式不肯改變,有的父母受原生家庭的影響,試圖通過教育把它傳承給下一代。更多的是,他們需要通過否定和打擊身邊的人刷爆自己的存在感,證明自己的重要性和權威性。

父母和孩子角色的不對等,讓父母認為他們可以始終在孩子面前保持一種自以為是、高高在上的態度;當他們無法平衡工作、情感、婚姻、家庭中遇到的壓力時,就會選擇孩子作為他們情緒發洩的窗口。

4、社會因素

現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社會塑造出的競爭氣氛讓父母忽略了技能本身的價值,而簡單歸結為分數高低和掙錢多少。

打擊式教育,才是摧毀孩子的第一大殺手

當父母僅僅把目光放在這兩項上時,孩子其他的需求就被視為浪費時間、不學無術、不務正業等。而這又會刺激父母情緒失控,於是各種打擊話語脫口而出。

所以,當孩子表達自己觀點或者興趣時,很多父母不加思考就直接拒絕,甚至認為孩子在沒事找事,對孩子進行否定和嘲笑,孩子提出觀點和要求,父母喜歡雞蛋裡面挑骨頭,忽略合理的地方。慢慢地,親子間的溝通渠道坍塌,陷入“越打擊---越叛逆,越叛逆--越打擊”的死衚衕。

有些話,說多了,也就成了真的!

於是在不斷的打擊教育中:孩子開始自卑、膽小、懦弱、害怕失敗、缺乏抗挫能力。當孩子的負面情緒積累過多時,便直接影響了孩子人格完整的發展;親子溝通出現斷裂,孩子失去對父母的尊重和信任,不願意與父母交流,親子關係不斷惡化;扼殺孩子的責任感,家長不斷的打擊和否定,容易讓孩子產生扭曲的心理!他們會認為自己做什麼都會出錯,那乾脆就不做,要麼錯了所有的責任都推給父母。

父母和孩子本是一面雙面鏡,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如何看待自己,是通過父母這面鏡子來完成的;父母的行為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認知和行為,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評價永遠只是否定與打擊,那麼,就算孩子再優秀,也只能看到父母眼中這個一無是處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