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流水破10億,“不走尋常路”的千聊做對了什麼?

流水破10億,“不走尋常路”的千聊做對了什麼?

知識付費繼續乘風破浪,學員和內容生產者的體量擴張趨勢依然相當可觀。近日,知識服務平臺千聊公佈了一系列階段性發展數據,包括講師收益突破10億流水、學員數累計已突破3億、註冊機構及講師數超過120萬等。

同時,為了進一步扶持平臺的內容創作者,幫助他們更高效地變現,千聊還推出了“金字塔開放計劃”。簡而言之,就是要幫助知識從業者在流量、運營等方面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金字塔開放計劃”的推出,很大程度上要歸結於千聊在不斷滾大“雪球”過程中所積累的服務於B端用戶的經驗。事實上,早在去年10月份時,千聊的流水就已經突破了5億元。時至今日,千聊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已經實現了流水的翻倍增長。從知識付費行業發展的大環境來看,知識付費的流量紅利和不斷下沉是很關鍵的外部推動力,但從各平臺的發力點來看,千聊自身在知識服務上的差異化思維才是促成這一增長的根本原因。

教育邏輯指引下,千聊更注重知識的交付

雖說知識付費興起不過兩年左右的光景,但在互聯網時代,資本、創業者的湧入會不斷創造強大的源生推動力,知識付費由此進入一個黃金時代,包括知乎、得到、喜馬拉雅FM、在行等在內的諸多玩家紛紛跟進。

不過,各平臺對知識付費的理解其實不盡相同,這也相應地造成了各自發展快慢的區別,千聊之所以能夠幫助B端用戶,也就是內容生產者獲得強勁的增長(月流水目前超過6000萬),從知識付費的增長點即付費用戶體量、內容生產者數量等來看,主要原因在於千聊在長時間的階段性探索下,已經形成的一條獨特發展路徑。

首先,從用戶體驗來看,千聊選擇全面化的呈現方式,在基礎設施上做了更多的“有用功”。知識付費的交易模式和在電商平臺上買賣東西一樣,千聊要服務好B端用戶,就必須要讓B端和C端用戶同時享受到良好的體驗。

知識付費有很多種模式,有靜態的問答,也有動態的直播。千聊在為B端和C端提供交流工具時,則採用了非常全面的體驗方式,包括音頻、視頻、圖文、直播、講座、PPT等。而且對B端用戶而言,從直播到音視頻錄播,千聊還支持精品內容上傳。多樣化的選擇能滿足不同時刻(狀態)的B端和C端用戶,比如注重知識的灌輸效率則可以採用PPT或講座模式,需要頻繁溝通時則可以採用直播或者圖文模式。

也就是說,工具上的全面性,讓用戶(B端和C端)在體驗時都能隨心所欲,並最終根據課程內容、交流需求等採用其中一種工具。事實上,目前不少知識付費平臺受制於有限的呈現方式,也就談不上取悅更多的用戶,千聊從知識付費的基礎設施出發,可以說是為了消除這些體驗上的細枝末節。

其次,千聊為課前引流的效率和質量設置了一套非常完善的體系,以幫助B端用戶儘可能多地抓住潛在學員。知識雖為無形商品,但如何讓更多的人知道並願意購買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千聊基於微信生態內用戶的社交習慣,設置了不少方式來吸引用戶購買喜歡的課程,包括拼課、分銷、砍價等。

比如拼課就和平時的拼團一樣,當用戶將課程分享出去時便可獲得免費聽課或者一定比例的佣金。再如砍價和寶箱等營銷功能,可以讓用戶有機會通過指定的社交行為來幫助自己取得優惠。這些方式的實現,本質上是基於C端用戶社交的裂變屬性,而且屢試不爽。

對於課前引流,或者說是課前營銷,籠統來說很多平臺太輕,導致B端用戶需要自己在營銷上下諸多心血,也就容易分心,而且由於不夠專業往往還存在低效低質營銷的情況,千聊這麼做就是要讓B端用戶認真去生產內容,換言之,術業有專攻。但正是這一整套相互協同的營銷方式,千聊才能不斷精進,成為獲客效率極高的知識付費平臺。

最後,千聊對課中課後有精細化的運營支持,幫助B端用戶實現高效的知識輸出。B端用戶在授課時最怕什麼?無疑最怕用戶接受不到有效的知識,也就是怕自己授課時乾貨的輸出效率太低,那麼用戶就很有可能不買賬。

對此,千聊為B端用戶提供了數據分析的運營支持,包括復購率、完播率、轉化率等。知識付費本身是一個以知識輸出效率和效果為核心的商業模式,所以千聊對於知識的完播和轉化也下足了功夫。而在這些數字背後,千聊還搭建了相當具備針對性的輔助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千聊做了與其他平臺不太一樣的選擇。通過大綱、作業本、打卡等輔助性教學功能,B端用戶可以將知識更完整地交付到C端用戶手中,也就是完播率很高。而千聊,無疑是想借助系統化的知識轉化工具來提升知識付費的交易效率,讓用戶不僅僅是知道,還要做到,具備實踐性。從這個層面來看,千聊已經跳出了直播邏輯,轉向了教育邏輯,即從“以過程為核心”到“以結果為核心”。

全面賦能下,千聊的核心引力是“利他”

事實上,知識付費發展到現在,已經能看出各個平臺在模式上的不同。但僅僅走不一樣的路線,恐怕還不足以吸引精明的內容生產者們。一方面,各平臺都在花式拋出各種很具吸引力的入駐條件,比如內容扶持計劃,抑或是高價簽約費等;另一方面,內容生產者的目的多樣化,但在平臺發展的長期優勢卻是所有人都看重的。

正因如此,千聊在考慮與B端用戶建立何種關係時,踐行的其實是“利他性”的思維。用目前零售領域的一個常用詞來說,就是賦能。通過豐富的工具和高效的工具使用方式,千聊讓內容生產者實現了粉絲快速增長,以及快速變現的目的。具體來看,千聊對B端用戶的賦能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第一,銷售渠道上多級賦能。去年11月,千聊舉辦了自媒體知識付費行業峰會,宣佈推出“知識通”升級工具,自媒體可以在知識通商城裡選擇課程推薦給自己的粉絲,既不用自己生產內容,同時也不用擔心粉絲的流失;同樣在去年,千聊推出了以“課代表”為主的“珊瑚計劃”,在社群模式下讓C端用戶作為“課代表”形成健康的分銷模式,從而讓平臺上的內容觸及到更多的受眾。

這兩個計劃的目的在於拓寬了千聊平臺上內容的銷售渠道,“知識通”針對的是自媒體,“珊瑚計劃”針對的則是社交網絡裡的個人。目前千聊上的課程數已超過500萬,如此龐大的內容,自然需要更大範圍的曝光,而千聊通過這兩個計劃,則很好地將內容營銷職責過渡到自媒體和個人,為內容生產者鋪了一張巨大的營銷之網。

這張網在千聊最近推出的“金字塔計劃”和“知識回饋月”活動裡也能看見蹤影。在平臺層面,千聊抓眼球的方式非常多元,比如讓關鍵字搜索話題和直播間優先展示、直播中心推薦、APP開屏頁等;在課程層面,千聊不僅可以幫助B端用戶打造精品課程,由於自身渠道根系非常發達,又可以通過知識通內超過1000萬自媒體的分銷聯盟,以及“珊瑚計劃”內的200萬名學士幫他們高效分發課程。

第二,粉絲的粘性賦能。對B端內容生產者來說,粉絲粘性是至關重要的。知識付費之所以能發展得如此迅速,粉絲經濟功不可沒。從“珊瑚計劃”來看,分銷模式表面上看是渠道的拓寬,但當課代表在社群中銷售課程時,課代表以及其社交資源是可以被課程的曝光輻射到的,所以實際上是增強了內容生產者或者內容本身與粉絲的聯繫,即分銷過程帶動了粉絲數量以及粘性的增長。

不過,無論是分銷渠道上的賦能,還是粉絲粘性的賦能,都是指向B端用戶的變現效率。由此也可以看出,在知識付費的賽道上,千聊其實沒有走中間商賺差價的路線,而是把自己當做一個全面的賦能工具,來儘可能地幫助內容生產者實現多維度變現。

成B端用戶心腹的千聊,像拼多多,也像淘寶

去年10月,千聊獲得了騰訊的戰略投資,可以說這既表明了騰訊對其知識付費模式的認可,同時也表明紮根於微信生態的千聊,將在騰訊的幫助下進一步增強自己的營銷能力,為B端用戶帶來變現效率上的增益。

這與同在微信生態內起家的拼多多很像,拼多多借助微信的社交裂變已經坐上社交電商的頭把交椅,同時也為電商開闢了一條新的發展路徑。從工具屬性上來看兩者,拼多多已經成為了一個基礎性電商渠道,滿足了用戶的購物需求,而千聊則成為了一個基礎的知識服務渠道,滿足了用戶學習以及獲取知識的需求。

但同時,千聊也像淘寶。2016年千聊創始人朱峻修在接受採訪時曾說:“用一句話來概括千聊做的事情,那就是,我們是知識服務者的淘寶。”今天的千聊,在課程內容上已經涵蓋了專業技能、職場生活、婚戀育兒、時尚美容、投資管理等40多個類目。而今天的淘寶,也已經成為一個容量超大的購物平臺,更是網購的一個代名詞。

不只是內容類別,內容生產者以及用戶上走向多而全的千聊,隨著知識庫存的不斷擴大,無疑正在向“知識付費領域的淘寶”邁進。

各方利好因素不斷催化下,知識付費還有很大的產業規模增長空間,10億流水,對千聊來說正是一個新的起點。據悉千聊準備推出“知識回饋月”的活動,加之“金字塔開放計劃”,千聊後面想做的已經很明顯。品牌升級後的千聊將進一步擴大自己的服務群體,成為知識付費的一個忠實推廣者,同時,穩步增長的千聊也將為知識付費行業樹立起一個值得參考的發展標杆。

過去的兩年多時間,千聊證明了只要找對路子,知識付費不僅能做起來,而且能做得越來越大,越來越深。而這個路子,現在看來就是,千聊成了B端用戶的心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