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寺庫楊靜怡:人工智能需要給消費者驚喜,而不能跟隨

寺庫楊靜怡:人工智能需要給消費者驚喜,而不能跟隨

寺庫賦能生態雲CEO 楊靜怡

今年1月,寺庫集團宣佈集團CMO楊靜怡升任寺庫賦能生態雲CEO,主要面向全球高端品牌商提供數據營銷、技術營銷及整合營銷服務,深入構建高端生活領域的價值聯結。此前,楊靜怡歷任聯合利華、奧美、歐萊雅等跨國公司,並曾任寶潔全球品牌營銷總監。

通過對比傳統快消品行業和互聯網行業,楊靜怡認為,對於傳統大公司來說,已經秉持了傳統的營銷方法論長達二、三十年,從思維模式,到組織架構,很難一下子就接受Martech;而互聯網公司又容易陷入「唯技術論」的誤區,沒有考慮到如何用技術來解決用戶更深層次的問題。

對於近幾年新出現的技術,楊靜怡看好小程序的發展,認為能夠以比較輕盈的方式,打通線上和線下,把線下的流量轉變成線上的數據,進而可持續跟進,在線上繼續Retargeting用戶,推動線下的增長。至於人工智能(AI),楊靜怡則提出,AI在高端營銷領域的應用,除了在「機器學習」跟隨用戶的喜好之外,應當提供給消費者一些意想不到的、超越期待的結果,才能引領消費者。

Martech能夠解決什麼樣的增長問題?

我原來在奧美、寶潔、聯合利華工作過十幾年,他們比較偏傳統的品牌營銷,那是一個廣告的黃金時代,由此引發了很多方法論、系統或者模型等等。加入中國互聯網行業近三年時間,我認為Martech它最核心的、相對於傳統品牌廣告的優勢在於:連接和效率。

首先,原本無法連接的,產生了新的連接。例如:以前做偏高端的產品,無論是以前做SK-II或者現在做奢侈品,我們想了解用戶是很難的。這種用戶的時間比金錢還寶貴,你也不可能採訪他,不可能做入戶訪談。他甚至不可能給你填問卷,所以你很難了解他心裡真正在想什麼,或者說他的一些行為是什麼樣的。

但是在Martech的時代裡,很多信息數據可以幫助你解決,用戶不需要花時間去闡述自己的需求,而是根據用戶在整個電商裡看過什麼,每個頁面看了多長時間,然後你去了哪一個頁面,再跳去哪一個頁面,由此大概推測出你最近在尋找什麼樣的東西,你能接受的價位是多少,你偏好的是顏色還是款式還是這個品牌等等。通過結構化的數據瞭解用戶的喜好。這其實對於營銷人來說,是很好的瞭解你原來沒辦法瞭解的用戶數據。

包括奢侈品廣告,一般我們先是投廣告,投完廣告再看購買轉化,但現在反過來,譬如說今天推範思哲某款產品,我會先找出電商平臺數據庫裡買過這個品牌的人群數據包,然後通過數據包往前反推到要投放的媒介,反推到騰訊、反推到愛奇藝、反推到任何一個平臺。就知道原來買過這個品牌的這群用戶,有什麼共同的媒介行為特徵,譬如喜歡看什麼樣的視頻,在騰訊關注什麼,這樣就非常有效的、不打擾的方式連接了用戶行為,從而指導Marketing。

現在的小程序也是一樣的,把線上線下打通。譬如線下的一場很有特色的快閃店活動,原來很可能是叫好不叫座,即來了不少人,對品牌感興趣,但現場成交的會比較少,畢竟是高端產品,決策鏈會比較長;但是有了小程序之後,可以用小程序報名、預約、現場排號入場、場內互動等,這樣就能把對品牌感興趣的流量等於集中在一個品牌自有的池子裡,在活動結束後,在用戶對你品牌的熱度下降之前,再次做retargeting,趁熱打鐵地如打高爾夫球一樣,一杆接一杆的推進洞口,最後進球。如果在傳統營銷時代,這一波火熱的線下活動,由於沒有之後的承接,很快熱度就會消散,營銷費用就在這一次次的衝鋒、消散的循環中,浪費了不少。這些都是技術賦予的新的連接。

其次,原來不能達到的效率,有了新的提升方式。以前我們說買廣告,買媒體,歸根到底要的是什麼?其實我們要的並不是媒體,我要的是潛在的用戶被觸達。但問題是,我原來沒有辦法直接觸達到你,所以廣告一定要通過一個你在看的媒體去觸達。但現在,營銷人員從「買媒體」到「買人群」,就針對某一用戶人群投廣告,譬如剛去完你線下快閃店的用戶群體,然後廣告可以出現在任何不影響品牌形象的,高效率的媒體上,內容可以承接快閃店的營銷內容,繼續推進到下一步,效率就會大大的提升。

所以,連接和效率是Martech給到市場營銷非常重要的新功能。

您覺得Martech最大的難點是什麼?運用的場景是什麼?

我覺得,不同的公司遇到的難點不太一樣。可以比較粗略的分為:比較大而傳統的公司,和所謂新興互聯網公司。大而傳統的公司最大的難點就是意識的轉變,以及組織架構的轉變,這是非技術層面上的難點。

我自己所處在的奢侈品行業,會和一些奢侈品品牌分享,怎麼做數字營銷。有一次,我分享後問大家:「還有什麼問題?」有一個老外舉手說,你之前提到的那個UV是什麼意思?然後他說這個UV防曬指數,是SPF15還是20?然後當時我就覺得天哪,如果他連UV都不懂的話,要補的課還真不少。

所以我覺得對於大公司、比較偏傳統、已經很成熟的公司來說,你怎樣要讓原來已經用一種方法論超過20年、30年的人,很快去接受新的東西,而且還要理解它、擁抱它、改變它,還得在組織架構、系統流程中將新東西落實,這是大公司的難點。

第二種就是互聯網企業,因為已經有了技術基礎,但互聯網企業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就是為了技術而技術。新零售這個詞也已經火了一段時間了,大家都說把線上線下數據打通,但是很多人就沒有想過,線上線下數據打通了之後又怎麼樣?就算我知道了該用戶在線上的購買特徵,他在線下逛的時候,他的心態和路徑還是不是一樣的?他在線下會不會被一些線上沒有的因素所影響,從而有不一樣的期待和做出不一樣的決策?

大家容易為了技術而技術,但是忘了其實技術只是工具,要解決的是商業的問題,用戶的需求。

您所在的團隊或者客戶是否運用Martech工具,在運營中遇到哪些困難?

每個人的困難不一樣,我在做奢侈品的時候,很多程序化廣告都是偏大眾的玩法。比如說按照CPC、CPM購買之類的。但你可以想一下:如果我是一個高端品牌,廣告以點擊或者曝光來收費;再來一個大眾品牌,同樣給一個人曝光,比如說給一個CEO曝光的價值,肯定比給一個普通人曝光的價值高。但CPM和CPC的價格,在行業已經有大概的心理預期,別的品牌CPC 2元錢,我的CPC 50元錢,大家就會覺得貴。然後,他也沒有辦法直接歸因到最後的購買。所以對於比較高端的品牌來說,用比較偏傳統的、大眾的廣告方式,其實會掩蓋和抹殺很多價值。

我們不太願意用CPC或者CPM去買廣告資源位的原因,行業的平均價值真的太低了,但還是用比較傳統的CPT的方式包天或一週。現在對於客戶來說,他又覺得好像沒那麼划算,所以我們這個行業會有這樣的難題。

對於Martech或者技術推動增長的案例是否可以分享一下?

那我就舉兩個例子吧。一個就是我剛剛說的,通過購買的人均數據包反推前端的媒介行為,然後再針對性的投放媒介。因為我們是個平臺,會賣不同的品類。我們對比過服裝、珠寶和汽車這三個品類。

(1)服裝品類通過這種方式,平均一個提升大概在20%到30%;

(2)汽車大概在90%到110%左右;

(3)珠寶當時和寶格麗一起做這個廣告,寶格麗的一個提升在300%-3000%。增長非常顯著。

另外一個就是小程序,因為對於奢侈品來說,我們線上線下是缺一不可的,我們不可能完全放棄線下。所以我們一直投入,但其實看不到它的數據、分析、結果等等。但小程序確實是蠻好的工具,對於用戶來說,掃一下小程序,然後就可以在線下的很多場景,把線下的用戶轉變成線上的數據。然後我又可以在線上Retargeting給他,等等。這樣推動我們線下的增長。

美國Martech領域知名的學者Scott Brinker認為的技術、管理、戰略,三個層面你覺得哪個是重點,有什麼補充?

這個我覺得也是都挺重要,缺一不可,但對每一個公司來說都會不一樣,其中我覺得技術和戰略,大家都比較容易理解。我反而想聊一下管理這個詞。技術是可以幫助我們連接,沉澱數據,提升效率。但是,這種數據運營的人比較少。技術是個工具,但是你要拿著工具持久的、有積累性的去達成目標,而不是覺得有了工具就可以了。這是我對管理的理解,就是你怎樣通過技術,通過人、資源去達到戰略目標,這中間一步一步怎麼走,怎樣持續累計,而不是說用一堆的工具就達到目標了。

運營和管理我覺得是現在比較容易被忽略掉的,我覺得中國很容易有一窩蜂過猶不及的感覺,現在大家都覺得技術好,技術是好,但不是隻有技術就能什麼都解決了。

品牌是怎麼做成的?你做的每一個品牌活動,都像一根稻草,然後這些稻草聚集起來,它變成一個鳥窩。你不能亂扔這些稻草,最後它就是一坨稻草。Martech也是這樣,每個人都在扔稻草,今天抓了小程序,明天抓了APP,後天抓了AI;而怎麼把稻草有機的做成能支撐起來的東西,被忽略了。

AI技術在營銷行業中最重要的應用是什麼?可以結合案例說說嘛?

其實AI技術對於營銷的影響,我覺得像資訊和營銷AI的玩法。例如:今日頭條是通過你過往所有的閱讀習慣的東西,然後不斷的去推你喜歡的東西,然後繼續學習你的偏好。但是你作為獲取信息的人,你的目的是想知道一些不知道的東西。但是作為AI,學習的根源在你本身,如果你不知道,它無法學習到東西,它就沒辦法推給你想要的。它會變得越來越窄。所以,之前有兩種聲音,一個是唯技術和機器論;一個是唯主編思維,就是做作為一個主編,我還是要告訴你應該知道什麼,而不是說你要知道什麼。

在營銷行業也是一樣,純粹靠AI、而人工智能學習的基礎還是用戶本身的話,你看過什麼,你買過什麼,你幹過什麼,從而給你推相應的東西或者內容,對你而言沒有驚喜,你會覺得滯後了,特別是在高端品牌、高端服務領域。它不是引領而是跟隨的過程。所以我覺得未來的AI營銷也需要「主編」,在你過往的所有的行為裡面沒有這個東西,但是你可能會喜歡這個東西,然後再把這個東西推出來。對於你來說,你當然有可能不喜歡,但是也有可能你覺得「哇!很有趣」,為什麼會覺得有趣?給了你一些意想不到的,超越你期待的東西,你才會覺得有趣。所以我覺得對於營銷來說,AI不能完全根據過往的東西,也要提出一些新的東西,去引領消費者。

營銷技術如何推動智慧零售的發展?

現在大家討論智慧零售,主要幾個方向:

第一、怎樣通過技術或別的手段,幫助提升線下零售效率,客流的統計、動線、哪個區域火,哪些區域不火,什麼商品受歡迎。

第二,不是提升它原有的東西,而是給了一些全新的東西。比如說一些供應商,可以圖像識別出所有商品,人臉識別所有顧客,通過線下互動大概推算出你喜歡的東西,然後在線上做觸達,這是新的效率提升,同時也是線上線下的連接。

所以智慧零售就是兩個大的方向,一個是提升線下本身的效率,另一個是線上線下效率的整合。

簡介

「中國技術營銷群英會」是Marteker與CMO訓練營合作的長期項目。我們將陸續採訪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公司的業內人士,集合多方力量,找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技術營銷發展之路。這些內容也將放在6月29日發佈的《中國技術營銷白皮書》裡,系統探討技術如何革新營銷策略,為CMO們找到更多的技術增長可能性。

寺庫楊靜怡:人工智能需要給消費者驚喜,而不能跟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