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97歲親歷者述,曹雪芹佚著《廢藝齋集稿》的發現始末

清代偉大的文學家曹雪芹,除創作出經典名著《紅樓夢》之外,還有無其他著作傳世?二百多年阿來撲朔迷離,眾說紛紜。現代我們自然都知道,是有的,但在上世紀中期,還是個謎一樣的問題。

97歲親歷者述,曹雪芹佚著《廢藝齋集稿》的發現始末

住在北京西城區缸瓦市的孔祥澤老人,生於1920年,雖年近百歲,但仍精神矍鑠,思維清晰,是風箏界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曹(雪芹)氏風箏的傳承人。幾十年來致力於曹氏風箏和紅學研究,是曹雪芹佚著《廢藝齋集稿》發現時的見證人之一,談起70多年前的往事感慨萬千。

97歲親歷者述,曹雪芹佚著《廢藝齋集稿》的發現始末

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國立藝專南遷。文化學者楊嘯谷先生出錢出力,多方斡旋,終於保證了藝專的留守師生繼續開課。為維持正常秩序,還招收了一些日本教師。1943年孔祥澤在國立藝專師從日本教師高見嘉十學習雕塑,高見是一個正直開明的日本人,第一次見面就對孔祥澤說:“你不要把我當成日本人,我也不把你當成中國人,我們平等相待,朋友之間要坦誠地指出對方的缺點才對。”

97歲親歷者述,曹雪芹佚著《廢藝齋集稿》的發現始末

高見對中國的民間藝術很感興趣,要編一部風箏譜,他知道孔祥澤從小和遠房二舅京城風箏名家金福忠學做風箏,就請他幫忙找資料。這時,高見的朋友日本商人金田氏收購了一部古書,據說最早是從禮親王府流出的,已四易其手,請高見找人幫忙鑑定。

高見請來了楊嘯谷,趙雨山、關廣志、金仲年、金福忠等文物鑑賞家和工藝家,關廣志先生鑑定時發現序中有“曹子雪芹”幾字,此言一出,震驚四座。據當時在場的孔祥澤回憶,金田一聽是曹雪芹的遺著,當時就收回書不讓大家看了。

97歲親歷者述,曹雪芹佚著《廢藝齋集稿》的發現始末

在高見和其他人的再三說服和解釋下,金田才同意可以抄錄,但提出了詳細的要求:1.不許拍照;2.不許弄髒;3.自己每天帶書來,抄錄期限為一個月。

孔祥澤負責抄錄《南鷂北鳶考工志》,這本一共八冊,原是用舊賬冊的背面書寫而成的。內有曹雪芹的自序,和清代宮廷畫家董邦達做的序,附錄有曹雪芹的友人敦敏的長文《瓶湖懋齋記盛》等。書中有畫有字,要抄起來也並非容易。這也可能是最終導致書冊抄錄不完的原因之一。

97歲親歷者述,曹雪芹佚著《廢藝齋集稿》的發現始末

另外就是楊嘯谷先生,他是位美食家,金田氏更好吃,在抄錄期間,楊嘯谷專門請了一個廚子按《斯園膏脂摘錄》中的內容製作菜餚,以滿足金田的願望。同時常叫孔祥澤幫忙打下手,這實際也影響了全書的抄寫速度。

金田並沒有守諾,最後,當孔祥澤先生抄到第26天時,金田就把書收了回去,並很快寄回日本國。從此,這部古書如泥牛入海,銷聲匿跡。

97歲親歷者述,曹雪芹佚著《廢藝齋集稿》的發現始末

因為時間倉促,《南鷂北鳶考工志》只抄錄了十之七、八,其它幾冊也未抄全。根據書裡曹雪芹在序中的闡述,編著此書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殘疾人以藝為養:“將以為今之有廢疾而無告者,謀其有以自養之道也。”

97歲親歷者述,曹雪芹佚著《廢藝齋集稿》的發現始末

後來這部沒抄完的書,還是又丟了不少內容,這就是後話了。(請看下篇)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風物,遠播四海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