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 端午節,擡龍王過洮河,流傳在甘肅臨洮的,明初江淮大移民遺俗

抬龍王過洮河,

流傳在甘肅洮河邊的明代江南端午習俗

端午,在所有人的眼中,應該是吃粽子、賽龍舟、插楊柳、灑雄黃酒;然而臨洮辛店鎮人的端午節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每逢端午節,辛店人總要舉行一種非常獨特的活動“抬龍王過洮河”。這一天,人們抬著一尊神像到洮河中盡情暢遊……

端午節,抬龍王過洮河,流傳在甘肅臨洮的,明初江淮大移民遺俗

抬龍王過洮河,流傳在甘肅洮河邊的明代江南端午習俗抬龍王過洮河的熱鬧場景

這種與眾不同的端午風俗是怎麼來的?它有著什麼樣的內涵呢?

金龍出殿

辛店是個很有特色的小鎮,這裡有著濃濃的文化氣息,辛店文化就是在這裡最先發現的。去年端午節,我們專程赴辛店鎮,目擊了流傳在這裡的“抬龍王過洮河”的習俗。

辛店鎮距蘭州並不遠,上了高速公路二三十分鐘就到了。不過現代的高速公路,也往往擾亂了人們慣有的思維。這不,我們就錯過了辛店的出口,不得不多走了20多公里才下高速公路拐入了國道。路有些陌生,我們一邊走一邊詢問,結果得到了一致的回答,跟著人流走。端午節這天是辛店鎮上最熱鬧的時候。長期研究金龍文化的楊天瑞告訴我們,路上的人都是去辛店參加廟會的。

流傳在洮河兩岸的“抬龍王過洮河”的民俗活動,其出發點就在辛店龍王廟內。龍王廟在鎮子中間,從郵電局對面的一條小巷中進去就是。

端午節,抬龍王過洮河,流傳在甘肅臨洮的,明初江淮大移民遺俗

供奉金龍爺的龍王廟

此時,鎮子上早已是人山人海,其中不乏像我們這樣的遠道而來的探秘者。隨著人流慢慢往前移動,五六分鐘後,就到了龍王廟。龍王廟由一進兩院組成,外院是一個小廣場,有一座戲臺。我們沒有停留,就從戲臺斜對面的小門進了裡院。裡院內也擠滿了人。最大的建築是一座大殿,上面的匾額寫著“龍王廟”。這個龍王廟比較獨特,廟內供奉的既不是東海龍王,也不是西海龍王,更不是常遇春。按照臨潭縣冶力關鎮保存的一塊石碑記載,明初朱元璋封神時,把名將常遇春封為洮河龍王。按理說,這座修建在洮河邊的龍王廟,應該供奉常遇春才對。誰知廟裡供奉的並不是常遇春,而是另外一尊神——金龍爺。因此,嚴格意義上說,這座廟應該叫金龍廟。

這位金龍爺究竟是何許人,竟然能夠取代常遇春,享受如此旺盛的香火?

我們沿著高高的臺階,一步步走到了大殿裡。在大殿內我們又看到了另外一種景象。原本端坐在神位上的金龍爺,卻被人們請到了門口右側的轎子上,而大殿正中則是供奉著各路神像。

端午節,抬龍王過洮河,流傳在甘肅臨洮的,明初江淮大移民遺俗

金龍爺的塑像上插滿了柳枝

金龍爺的雕像被安放在一塊木板上,而木板又被人們用兩個碗口粗的椽子綁成了轎子的形狀。金龍爺身披紅色綢緞,四周被人們用枝枝柳條所裝飾。金龍爺似乎是依據某位活著的人雕刻的,並不像其他地方的神像那樣面目猙獰,反而表現出一種慈眉善目的親和力。

今天,辛店鎮的民眾就要抬著“金龍爺”過洮河。這一民俗,鄉親們稱是給金龍爺洗澡。按照傳統的程式,在抬著金龍爺出發之前,還要進行一系列的祭祀儀式。

時間有些早,院子裡站滿了人,都在等待儀式開始。大約一個小時後,大殿下面的院子裡響起了鼓聲,師公拿著一把扇鼓,頭戴紙花帽,身披五彩衣在院子裡跳了起來。他一邊跳一邊唱,在金龍爺神像前和院子內來回蹦跳。最後,他站到了一張桌子上,拿著一枚長五六釐米、外形為六稜柱的法器,口中唸唸有詞地禱告了一番,便將法器扔到了地上。這時,跪在地上的幾位長老將法器接起來,看上面的字符,以此來確定金龍爺給出的預兆,以及金龍爺渡洮河的方位和時間。

端午節,抬龍王過洮河,流傳在甘肅臨洮的,明初江淮大移民遺俗

一個異常隆重的端午民俗

進行完這些程式後,最為緊張而激烈的儀式就到了,早已準備好的小夥子,來到大殿裡,將“坐”在轎子上的金龍爺抬起來,向洮河邊進發。此刻,這項延續了數百年的傳統民俗活動也就進入了高潮。

謝緒其人

事實上,人們並不是單純地抬著金龍爺走。抬著轎子的小夥子們做出各種動作,或表現出金龍爺無邊的法力,或者顯示出金龍爺的各種喜好。最精彩的一幕在外院中展開,外院就是我們剛剛進來時,有戲臺的那個院落。

小夥子們抬著金龍爺時而向左,時而向右,時而在原地迴旋,時而向後退卻,動作如同行雲流水一般,轎子也好像在江水中一樣,一會兒在浪頭上下顛簸,一會兒在漩渦裡打轉。這種動作當地人稱為“扭扭神”,意思是說抬著神像要扭一陣。看完整個儀式後,我發現,儘管小夥子們的動作是隨意性的,但實際上卻是模仿江水洶湧的景象。

端午節,抬龍王過洮河,流傳在甘肅臨洮的,明初江淮大移民遺俗

抬龍王過洮河的熱鬧場景

楊天瑞說,在民間傳說中,金龍是一位歷史非常久遠的神靈。傳說中金龍爺最早是軒轅黃帝手下的大將,到了宋元之際,轉世為謝緒,隱居在錢塘江邊的金龍山,輾轉千年修成正果,騰雲駕霧來到洮陽,隱居仙境馬啣寶山。

實際上,這個真實的人物,人們只不過給他賦予了濃厚的神話色彩。謝緒此人,史書中有記載,宋元之際,他聽到宋室江山不保,便在苕溪投水自盡。明隆慶間,追諡緒為“金龍四大王”。民間傳說,謝緒死後,人們設廟祭祀,很有靈驗。元末,朱元璋同陳友諒大戰,謝緒顯靈,朱元璋才反敗為勝。故而被封為神。但也有人認為,金龍爺另有其人,辛店的一位老者說,金龍爺名叫薛應龍。具體他是哪裡人,為何被這裡的人們供奉,就不太清楚了。我想,薛或許就是謝的訛傳吧,或許其中還有別的緣故。

端午節,抬龍王過洮河,流傳在甘肅臨洮的,明初江淮大移民遺俗

法師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職業

在外院展示完後,人們就抬著金龍爺的轎子,扭著、顛簸著穿出小巷,來到了大街上,向洮河邊走去。此時,我們才發現這個活動的規模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大街上圍觀的人群排成了長龍。抬著金龍爺的隊伍,前有開道,後有護衛,一路上不少商鋪都鳴炮迎接,有些三輪車上還拉著從各個地方請來的神像,共同慶祝這一盛會。

辛店鎮到洮河邊的路並不遠。抬著轎子的小夥子們選擇了一條比較寬闊的田間便道,向洮河邊而去。田地裡的麥苗早已是綠油油的了,走在田埂上的村民們排成了長長的隊伍,向洮河邊蜿蜒前行。

金龍爺下河的地方選擇在辛店鎮外的一塊寬闊的河灘上。河岸邊,早已等待著十幾位水性高超的小夥子。他們抬起金龍爺的轎子,便緩緩下水了。這一段洮河,靠著山邊流淌,河水的流速比較快。小夥子們抬著金龍爺在河水中出沒,展現著他們的水性。金龍爺在水中時沉時浮,在滾滾波浪中,向下遊緩緩而去。

端午節,抬龍王過洮河,流傳在甘肅臨洮的,明初江淮大移民遺俗

辛店龍王廟

在以前,這個活動是要橫渡洮河的,後來情況發生了變化,就改成了順水而下,但整個活動的程式並沒改變。

江南遺風

端午這天,不僅是金龍爺的節日,也是周圍民眾的節日,人們從四面八方彙集於此,購物訪友,盡情享受著陽光,女孩子們則毫無顧忌地展現著她們的青春靚麗。喜歡唱花兒的村民,早已在大柳樹下拉開了場子,很快歌聲便直衝雲霄。孩子們顯然不滿足於花兒,他們沿著河岸追逐水中的金龍爺。

有下水的地方,自然也有上岸的地方。金龍爺上岸的地方選擇在下游大約三里處。那兒是個回水灣,水勢相對較緩。小夥子們抬著金龍爺上岸後,主持活動的長老們也從岸上趕了過來。長老們祈禱後,看看金龍爺的面孔說,哦,金龍爺沒有洗高興,還要繼續洗。於是,小夥子們抬著金龍爺,回到上游入水的地方,繼續護送著金龍爺在河裡游水。

端午節,抬龍王過洮河,流傳在甘肅臨洮的,明初江淮大移民遺俗

金龍爺在洮河中且沉且浮

楊天瑞說,這個活動如今主要流行在辛店及其周邊地區,和臨洮境內其他地方的端午民俗活動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特點。同甘肅其他地方的端午民俗活動相比,辛店的活動也獨具特色。以前,金龍爺在臨洮洮河邊兩岸都有供奉,但保存了抬龍王過洮河這一習俗的只有辛店廟會。

為何這個地方會形成如此獨特的一種民俗活動呢?

辛店中學退休教師張軍女士,長期研究辛店廟會。她說,明初,明軍攻佔洮岷地區後,由於這一帶人口稀少,防禦困難,便從江南遷來了大量的移民。這些移民也將家鄉信仰、風俗帶到了洮河邊上。於是,原本在江南民間祭祀的金龍爺,也就到了洮河邊上。為了不讓後人忘記他們來自江南,這裡定居的江南移民們,便流傳下來“抬著龍王過洮河”這種活動,以示他們來自江南水鄉。

端午節,抬龍王過洮河,流傳在甘肅臨洮的,明初江淮大移民遺俗

洮河中的金龍爺

後來我看到了一首謝緒的自悼詩,其中說道:湘水不沉忠義氣,淮淝自愧破秦謀。忠義之氣,這或許就是端午金龍廟會發端的緣由,也是一直延續五六百年間未曾斷過的原因,更是留在民族心靈深處的深刻烙痕。


王文元(蘭州老王)原創作品。轉發惠己利人!讚賞堅持動力!留言精神鼓勵!

歡迎朋友們轉發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