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指尖|復旦版無問西東:半個世紀前他們奔赴深山荒漠海島

指尖|復旦版無問西東:半個世紀前他們奔赴深山荒漠海島

5月27日,復旦大學113週年校慶,這一天8時30分左右,19位古稀之年的同窗重新聚首,他們是復旦大學1962級物理二系041班的校友。

半個世紀多前的1962年,35位來自各地的學生組成了班級。6年的大學生涯之後,他們於1968年7月畢業,班裡除2人被分配至中科院上海嘉定原子核研究所,其餘33人全部分配前往外地,包括西南深山、西北戈壁荒漠、東北小海島……

“我都無法告訴我媽媽我要去哪裡。”張國夫被分配到東北遼寧的荒島上,在那裡,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自主研發正在進行中。同窗好友朱祖良前往四川大山裡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從事國防尖端科研工作……

他們大多在崗位上堅持了30年之久,有人在駐地紮根生活,還有人在那裡長眠。

“我們都是微不足道的人,不過是去了祖國需要我們的地方,做了我們應該做的事。”張國夫說。

指尖|復旦版無問西東:半個世紀前他們奔赴深山荒漠海島

2018年5月27日,復旦大學物理二系041班、042班合影,041班19位古稀之年的同窗重新聚首。 受訪者供圖

35位年輕人的共同理想

1962年,張國夫從復旦附中畢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復旦大學物理二系,學習“居里夫人從事的專業”——放射化學。

據張國夫回憶,當年的高考,上海沒有幾個考場,復旦大學作為少數可以設考場的大學,擠滿了熙熙攘攘的考生,教室不夠用,連禮堂都開放出來做考場。

他記得高考那天雨特別大,一名同學在登輝堂(現“相輝堂”)考試,雨從外面飄進來,窗邊的試卷都被打溼了。

語文、數學、外語、政治、物理、化學六門課考試,以每門平均超90分(滿分100)的優異成績,張國夫和同學們考入復旦大學物理二系。在這裡,他相識了同樣抱著科技強國志願的34位同班同學,他們的共同理想是為中國造原子彈。

“當時正值第二個‘五年計劃’,教育報國、實業報國是年輕人的夢想。

什麼能為國家做貢獻?首先,我們想到是為祖國製造原子彈。那就得考大學,大學畢業就能被分配去祖國需要的地方。我們當時,就是那樣的年輕人,為了實現夢想,四海為家。”張國夫說。

張國夫記得,開學第一天,《解放日報》對他們進行了採訪報道,在採訪間隙,記者對他們說,他遇見了未來的物理學家們。

而少年們也同樣憧憬著未來,他們組成物理二系1962級041班,“刻苦踏實勤奮地學習,通宵達旦地進行實驗,為將來科技強國做著準備。”

指尖|復旦版無問西東:半個世紀前他們奔赴深山荒漠海島

1962年,復旦大學物理二系041班開學合影。 受訪者供圖

從1962年9月1日到1968年8月,他們的大學讀了6年,包括2年10個月的學校生活和3年2個月的社會學習。

張國夫記得,1965年5月28日,大學三年級下學期的白天,正在上課的學生們接到了去老教學大樓大教室開會的通知。當晚的會上,宣讀了“參加城鄉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通知”,學生們被要求去上海郊區的農村進行思想改造。

回到宿舍,學生們迅速整理行裝,前往上海縣委所在地的莘莊鎮報到,自此開始了為期3年2個月的社會學習。

1968年7月,畢業分配方案下來了。

畢業時,這個班級除2人被分配至中科院上海嘉定原子核研究所,其餘33人全部分配前往外地國家需要的地方,有西南深山、西北戈壁荒漠、東北小海島,甚至還有紅軍長征走過的毛爾蓋沼澤草地,共21個地方。

在各自的崗位上,他們開始了人生的另一個篇章。

在全國各地紮根

畢業後,張國夫被分配到了東北遼寧的荒島上進行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自主研發。

“我都無法告訴我媽媽我要去哪裡。”作為家裡的第五個孩子,張國夫的哥哥姐姐們已分配到青島、北京等地工作,家中只剩下寡居的母親和幼妹。家庭再難,張國夫還是選擇了服從安排。

在那個荒島上,張國夫唯一的消遣就是清晨去沙灘上撿一些貝殼海草改善伙食。

作為張國夫的同窗好友,朱祖良經過一年多軍墾農場的鍛鍊後,前往四川大山裡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從事國防尖端科研工作。

曾經,朱祖良不斷面對失去至親的痛苦。他工作十年多後,姐姐到四川探望他,卻在回程的路上,不幸遭遇車禍死亡。小女兒後來患上了血液病,不久在成都的醫院裡去世。

沉重的打擊,沒有改變朱祖良的堅持。自幼在江南水鄉長大的他,在大山裡,一紮就是近50年。朱祖良先後獲得了多項國防科技重大成果,曾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長兼黨組書記,並於復旦百年校慶時被評為傑出校友。

“041班就是由這樣一群相似的人組成的。”張國夫說,當年的同學們天南海北,顧慎慮、李相怡、湯永祥、萬達三、葛修麗等多位同學在新疆、青海的戈壁深處為國家尋找石油。

翁永基、劉妙根、謝寶珍、蘇炳龍、沈永林、胡濟民和鮑信澤等同學在西南大三線和東北葫蘆島為國防建設貢獻力量。

他們的工作地大多交通不便捷。像南疆油田,需坐3天4夜的火車到烏魯木齊,再坐4天4夜的汽車到達庫車。

而河南的礦場只有一條簡易公路從盧氏縣到工作地,公交車上坡時,車就像一匹駿馬躍起。每到冬天,道路結冰,儘管車輪上套著防滑鏈,仍多次出現半個車輪在路的外邊懸空著的情況。

承擔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他們大多在崗位上堅持了30年之久,還有人就在駐地上紮了根。

丁傳賢畢業後被分配在粵北山區,至今,家中10口人都在粵北山裡,他也從未坐過地鐵。劉妙根和謝寶珍在川北小城江油市,謝寶珍在2009年病逝長眠在她結婚、生子、工作的地方,劉妙根身患重病,與女兒、兒子一起依然在四川生活。

“習慣了清靜的小山城,看到繁華的大都市反而害怕了。”在四川涪陵工作了43年的蘇炳龍說道。

50年來,他們見證了中國翻天覆地的鉅變,他們個人也都選擇了直面困難,堅守理想。

在物理二系35名畢業生中,有中科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3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6人,高級工程師8人,工程師2人,大型廠礦領導5人,國家公務員1人,軍人2人,從商1人,國外1人,以及為國家原子彈事業做出貢獻早逝的謝寶珍及為核潛艇事業做出貢獻早逝的鮑信澤。

儘管成就顯著,但他們很淡然。

如今,在上海市普陀區一個普通老公房小區裡,張國夫牽著他領養的流浪狗,穿著條紋襯衫,講話時,經常不經意地卷著襯衫邊,門衛跟他熱絡地打著招呼。

樓上樓下的鄰居沒有人知道他畢業於復旦大學,沒有人知道他曾參與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自主研發。張國夫特別平和,“我們都是微不足道的人,不過是在那個時代裡去了祖國需要我們的地方,做了我們應該做的事。”

指尖傳遞溫暖力量,陽光照進網絡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