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河北一土堆寸草不生,考古隊趕到:快請駐軍包圍現場下面是王陵

中國的陵墓文化歷史悠久,如今得到保護和發掘的古代陵墓也有很多。上個世紀中國許多地方都有一些考古發現,通過這些古文物可以看出不同朝代的風土人情和一些文人軼事。河北省一個小山丘在1991年發生了一起大事件,不僅驚動了當地許多村民,而且還驚動了考古專家和當地的駐軍軍隊。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河北一土堆寸草不生,考古隊趕到:快請駐軍包圍現場下面是王陵

在河北省鹿泉市的東南約三公里處,有一座不顯眼的小山丘,由於它常年矗立在海中,被當地村民稱為“海山”,“海山”的東南腳又有一個巨大的黃土臺,臺上屹立著兩座30米高的封土堆,有意思的是,這兩座封土堆與周圍土壤的形態和顏色都完全不同,不僅呈現出暗紅色而且寸草不生,因此幾十年來,它一直被附近村民不斷在大土堆上取土燒磚。
河北一土堆寸草不生,考古隊趕到:快請駐軍包圍現場下面是王陵

90年代初期,當地村民取土無意間開掘出少量青銅器以後,看著古色古香的。有人猜測這個土堆下面是一座古墓,隨後就上報了當地文物部門,這則消息更是很快在當地村莊中傳的人盡皆知,很多村民紛紛趕到此地進行哄搶。浩瀚珍貴的文物如:銀盒、銅鼎、蘑菇形蓋鈕銅壺,帶杵銅藥臼等器物全被哄搶一空。
河北一土堆寸草不生,考古隊趕到:快請駐軍包圍現場下面是王陵

等到考古家來到現場的時候,有很多文物都被搶走了,現場已經是一片狼藉,考古家在經過仔細勘察後,確實判斷這塊區域有古墓存在。這塊區域從遠處來看,就像是一處大型的土堆。這座小山頭周邊沒有綠色植物,確定了小山頭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為堆砌起來的,並且根據裡面還存在著許多木炭,推測裡面的古墓至少是王侯級別的!


河北一土堆寸草不生,考古隊趕到:快請駐軍包圍現場下面是王陵

專家們為了避免現場進一步被破壞,急忙向有關部門彙報,駐軍保護是封鎖這一塊地方的最好辦法。直到保護措施全部安排到位後,考古人員這才對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

雖然有許多珍貴文物遭受了毀損,但考古隊依然從中發掘出多達7000件文物,也不乏有國家一級文物,甚至還出土了震驚中外考古界的3輛馬車。
河北一土堆寸草不生,考古隊趕到:快請駐軍包圍現場下面是王陵

該墓葬平面呈中字形,是典型的漢代大型土壙豎穴石槨墓。出土文物中銀盒、銅鼎、蘑菇形蓋鈕銅壺,帶杵銅藥臼等器物,時代特徵明顯,製作工藝水平高超,精美絕倫,具有特別重要的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根據墓的形制,規模和隨葬器物判斷,墓主應為常山國諸侯王。按漢制,西漢早中期諸侯王均有自己的紀年。器物銘文中的“廿九年”、“卅年”“常山”,顯然為常山國王紀年。(據《漢書·諸侯王表》載,常山國在位29年以上者只有第一代常山王——憲王劉舜),考古隊因此斷定此墓墓主為西漢時期的常山王劉舜。
河北一土堆寸草不生,考古隊趕到:快請駐軍包圍現場下面是王陵

史料記載:劉舜是西漢孝景帝劉啟的第14子,公元前145年被封為常山王。由於他自幼備受孝景帝的寵溺,在他還是皇子身份時,就經常違法亂紀,但漢景帝對此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就更加助長了他的驕奢淫逸。(據《漢書·景十三王傳》載:“舜,帝少子,驕淫,數犯禁,上常寬之。”)他在位為王一共31年,足以花費時間和財力去為自己建造如此大墓。

劉舜作為西漢第一代常山王,其墓規模宏大,隨葬品奢華富麗。他的墓葬的發掘,對研究西漢時期喪葬禮儀和常山國的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