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為全國I卷“世紀寶寶中國夢”作文題點贊!

高考作文命題近年一直恪守

“可寫性”“選擇性”“導向性”

“探究性”“防套性”“思辨性”“難易度”

七大原則,

一定程度上也是“戴著鐐銬跳舞”。

今年全國I卷作文題

能在宏大命題中彰顯人文情懷,

這種有益嘗試,眾聲喧譁之際,

無疑是值得三思過後的我們予以點讚的。


/<font>


/<font>

高考試題彰顯人文情懷的有益嘗試/<font>

——為全國I卷“世紀寶寶中國夢”作文題點贊/<font>

任彥鈞/文/<font>


/<font>

  每年的高考,都不啻一場全體考生的超級成年禮。/<font>

  今年參加這場超級成年禮的大部分考生,則有其特定的代際符號,他們誕生於21世紀之初,從而被譽為“世紀寶寶”(或“千禧寶寶”)。作為新世紀蜂擁而至的第一批獨生子女,他們的自天而降,造就了計劃生育年代最後一座人口高峰,總人數約有2000萬左右,自幼兒園起便開始面臨入學難的壓力,今年還導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多達975萬人,較之去年增加35萬人,創下近8年來的新高;與此同時,他們又是改革開放黃金期的幸運兒、移動互聯網的原住民和第四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受益者,從小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優裕,開放、自我、獨立、自信是其最典型的個性特徵……/<font>

  為了引導“世紀寶寶”從代際身份感、集體認同感出發,充分認識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國家發展的緊密聯繫,從而進一步提升其社會責任心和歷史使命感,今年全國I卷的高考作文命題者,直接將視角鎖定於這個特殊群體,設計了一道“世紀寶寶中國夢”的試題,一方面最大程度地貼近了考生心靈和社會生活,另一方面又能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重點考查目標。/<font>

  在我看來,這種命題導向是符合全球21世紀人文主義教育根本理念的,也是符合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體系基本要求的。/<font>

  關於人文主義教育,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編輯出版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曾提出“維護和增強個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嚴、能力和福祉,應是21世紀教育的根本宗旨”,要求學生具有“尊重生命和人格尊嚴,權利平等和社會正義,文化和社會多樣性,以及為建設我們共同的未來而實現團結和共擔責任的意識”等人文主義價值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在序文中還大聲疾呼:“教育必須教導人們學會如何在承受壓力的地球上共處,它必須重視文化素養,立足於尊重和尊嚴平等,有助於將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方面結為一體。”“這就是人文主義教育觀,它把教育視為最根本的共同利益。”所謂“全球共同利益”即指“人類在本質上共享並且互相交流的各種善意,例如價值觀、公民美德和正義感”。/<font>

  上述人文主義教育理念反映在2016年公佈的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體系中,首先是將人文底蘊素養定位為文化基礎方面首要的核心素養,它的基本要點被提煉為“人文積澱、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等”,其中“人文情懷”的主要表現被描述為“重點是:具有以人為本的意識,尊重、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能關切人的生存、發展和幸福等”;其次是在社會參與方面,特別強調責任擔當,主要是指學生在處理與社會、國家、國際等關係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包括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和國際理解等基本要點。/<font>

  凡此種種,在近年高考作文試題中,均有程度不同的體現。/<font>

  2018年全國高考I卷作文題聚焦“世紀寶寶”這個特殊群體,本身便彰顯了以人為本的人文情懷,而就試題體式來看,也處處表徵出命題者的這種良苦用心:/<font>

  一是以時間為序,仿年表形式選編材料。材料既重視人類的邁進新千年,又重視“世紀寶寶”的從出生到長大成人,既重視汶川大地震的國殤,又重視北京奧運會的盛典,既重視“天宮一號”的仰望靈魂,又重視“村村通”和“精準扶貧”的民生建設,既重視互聯網的國家發展戰略,又關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國家發展目標,這就兼顧了不同層次、不同地域考生的感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人人有話可說、有情可抒。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認識到,無論是去年橫向選擇的“中國關鍵詞”材料,還是今年縱向選擇的“世紀寶寶中國夢”材料,都具有多樣化、多極化的特點,其命題意圖就是要打破是與非、好與壞的二元對立模式,為考生提供一個開放、多元、可以充分發揮個人才情的立意空間。考生在寫作中,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縮手縮腳,大可以任何一個或多個材料為切入點謀篇佈局,闡述自己的獨特認識。/<font>

  二是小我和大我兩個維度相聯繫,創編引導語。這種飽含啟迪、劃定範圍、指明方向的引導語,是今年新增的,有利於考生準確吃透題意,快速打開思維空間,也有利於考生克服信馬由韁、漫無邊際的習氣。“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同行、成長”,“追夢、圓夢”等4組關鍵詞,提示考生在寫作中,要熔個人命運和時代進程於一爐,張揚生命價值的同時,也不能忘記作為共和國未來建設者一分子的職責。關注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是高考題中應有之義,也是人文主義教育的內核。問題在於,如何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以小見大,凸顯個性,破除喊口號、貼標籤、假大空盛行,以及千人一面、千口一腔的新八股文的積弊,試題的區分度可能即在於此。/<font>

  三是寫作任務指令,由剛性進一步趨於柔性。自2015年以來,我國高考的新材料作文命題,借鑑美國SAT作文試題的體式,增加了任務指令。2015年全國I卷“女大學生舉報父親高速公路打電話”的任務指令是剛性的,要求寫一封書信;2016年全國Ⅰ卷“獎懲之後”,要求結合漫畫材料的內容和寓意寫作,標誌著任務指令開始趨於柔性。與此同時,由於社會各界一再呼籲高考作文加強思辨性,抽象思維能力考查、議論文訓練成為主流,而形象思維能力考查、記敘文訓練自然也就在日常教學中被忽視。或許是為了扭轉上述傾向,今年命題者鼓勵考生進行“聯想和思考”,指點考生在“想象”中將自己的文章裝入“時光瓶”,與2035年18歲的一代人進行跨時空對話。這種任務指令是柔性的,而且抽象思維、形象思維並重,便於每一個考生結合自己的優勢去謀篇佈局,抽象思維能力強的可以寫議論文,形象思維能力強的可以寫記敘文,有文學細胞的還可以嘗試書信、散文、小說等文體的創作。這種手法,顯然更具人性化色彩。/<font>

  眾所周知,高考作文命題近年一直恪守“可寫性”“選擇性”“導向性”“探究性”“防套性”“思辨性”“難易度”七大原則,一定程度上也是“戴著鐐銬跳舞”。今年全國I卷作文題能在宏大命題中彰顯人文情懷,這種有益嘗試,眾聲喧譁之際,無疑是值得三思過後的我們予以點讚的。/<font>


/<font>

作者|任彥鈞,語文報社副總編輯、編審,全國中語會語文名師教研中心主任/<font>

圖片|網絡/<fo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