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我國休閒農業規模將近5900億,特色與個性化是關鍵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讓人們更喜歡走出城市,親近自然。近年來,鄉村旅遊逐漸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根據預測,未來10年,我國休閒農業、鄉村旅遊將實現20%~30%的增長。風口之下,休閒農業如何抓住機會一飛沖天?

我國休閒農業規模將近5900億,特色與個性化是關鍵

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徐春暉:

據資料顯示,2018年,我國休閒農業市場規模將接近5900億元,成為時代發展大趨勢下的又一個風口。你像在山東威海的臨港區,1至3月的草莓採摘節;5至6月的玫瑰節、櫻桃採摘節;7至8月的農耕體驗節;9月份的葡萄採摘節等等,不僅聚集了人氣,更打響了這裡城郊休閒農業旅遊的品牌。而到2020年, 威海休閒農業年營業額將達到30億元。由此可見,休閒農業的發展,的確是迎來了最大的風口。許多的農民因此發家致富,也有許多的貧困地區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空間,休閒農業前景可謂一片看好。當然,並不是每一個做休閒農業的人都能持續掙到錢,它還有自己的規律。我想,關鍵做好這幾點:

首先,要以特色為抓手。目前所有的休閒農業,幾乎都是釣釣魚,打打牌,吃吃飯,摘摘果,質量不高,十分雷同,缺乏自己的特色。其實,在發展休閒農業的同時,我覺得最忌諱的就是隨意地借鑑別人的農產品,一窩蜂地上,而忽略了自己原有的特色和自身的地理條件。哪怕你的風格品味再高端,服務質量再上乘,一旦沒了特色,總有一天,也會讓人 索然寡味。也就是說,休閒農業沒有特色就沒有出路,未來休閒農業要發展,必須打造差異化的戰略路線。

其次,要以文化為靈魂。休閒農業一定要有文化創意,將創意融合到各類文化、旅遊、農業項目中進行主題營造規劃與設計。比如親子文化、養生健康文化、養老文化、鄉愁文化。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們去體驗,去消費。

第三,要以人才為關鍵。休閒農業是一種新的、有活力的產業,為什麼總是顯得發展乏力,步履蹣跚?我覺得,這是因為還缺乏與休閒農業產業發展內在要求相適應的各種人才。

最後一點,就是要以融合為雙贏。要重視遊客的“個性化需求”,儘量拓展實現農業的多功能性和融合發展道路,因為休閒農業不能只是讓城市遊客單純的放鬆和吃喝享樂,而是引導或選擇接待那些能夠接受農村及農業優點的遊客,實現城鄉居民共同尋找真正的富裕,比如有的地方,村民將土地租給城裡人,並幫助管理、種植有機蔬菜;將自家的農家廚房提供給遊客租用;修葺農家書屋,供遊客休閒閱讀。遊客享受到了田園之樂,農民實現了增收致富。我覺得,這才是達到了農業體驗的目的。

我國休閒農業規模將近5900億,特色與個性化是關鍵

未來10年,我國將迎來從旅遊消費向休閒消費轉型的關鍵時期,休閒農業將實現20%-30%的增長。到2020年,我國休閒農業市場規模將接近6600億元。可以說,休閒農業正在迎來風口,站在風口上不代表每個人都可以飛起來,一定要認真研判休閒農業的發展,與自己的實際充分結合起來,找到自己的特色和不一樣的經營路線,這樣才會取得好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