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武鋼60年,光谷30年,武漢從何而來,向何而去

武鋼60年,光谷30年,武漢從何而來,向何而去

武鋼60年,光谷30年,武漢從何而來,向何而去

武鋼60年,光谷30年,武漢從何而來,向何而去

武鋼60年,光谷30年,武漢從何而來,向何而去

武鋼60年,光谷30年,武漢從何而來,向何而去

武鋼60年,光谷30年,武漢從何而來,向何而去

武鋼60年,光谷30年,武漢從何而來,向何而去

武鋼60年,光谷30年,武漢從何而來,向何而去

武鋼60年,光谷30年,武漢從何而來,向何而去

武鋼60年,光谷30年,武漢從何而來,向何而去

武鋼60年,光谷30年,武漢從何而來,向何而去

武鋼60年,光谷30年,武漢從何而來,向何而去

武鋼60年,光谷30年,武漢從何而來,向何而去

武鋼60年,光谷30年,武漢從何而來,向何而去

武鋼60年,光谷30年,武漢從何而來,向何而去

武鋼60年,光谷30年,武漢從何而來,向何而去

武鋼60年,光谷30年,武漢從何而來,向何而去

武鋼60年,光谷30年,武漢從何而來,向何而去

武鋼60年,光谷30年,武漢從何而來,向何而去

武鋼60年,光谷30年,武漢從何而來,向何而去

武鋼60年,光谷30年,武漢從何而來,向何而去

古時青山,三面環山,城鎮深幽,商船林立,集市繁喧。

400多年前,明代詩人王世貞在此留詩“昌在前頭,逡巡不肯去;為愛青山磯,且對青山住”,讓青山聲名遠揚。

60年前,武鋼人從青山一片荒灘起步,建起

“十里鋼城”。鋼鐵奠定了武漢經濟的百年之基,武漢鋼鐵成為支撐國家經濟發展的鋼筋鐵骨。

2年前,新中國建設的第一家特大型鋼企與改革開放初期建設的首家特大型鋼企合二為一,完成中國鋼鐵行業的歷史交接。

今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武漢,對青山江灘生態綜合整治工作表示肯定。武漢擔當起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時代使命。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曾幾何時,諸如“沒有武鋼,哪來青山”、“武鋼一咳嗽,武漢就感冒”的說法是街談巷議。

此時的青山,戴家湖公園、武青堤,修復生態、綜合整治拿國際大獎、登上《人民日報》,“青山綠水紅鋼城”的形象傳響九州。青山,只是武漢城市變革、新舊動能轉化的一個縮影。

如今的武漢,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引領高增長。2016年12月1日,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正式成立。也是這一天,投資總額約1600億元的世界級國家存儲器基地在武漢試樁,將托起國家存儲芯片自主可控的未來。

從“鋼產量”到“硅含量”,武漢並不是近年才有的決斷,而是早就有謀劃。

上世紀70年代,當時的武鋼鋼鐵生產突破“雙100”萬噸,相當紅火,是人們擠破腦袋都想進去的好單位。而就在同時期,與武鋼同飲東湖水的武漢郵科院,拉出中國第一根光纖,震驚全國。1987年,東湖邊走出全國首家科技企業孵化器,該模式在全國複製。翌年,光谷成立。

武鋼60年,光谷30載。從武鋼到國家存儲器基地,從鋼時代到硅時代,武漢的城市競爭力與產業迭代共鳴。放眼全國,這是工業時代與信息時代在武漢交錯,江城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歷史見證者和重要實踐者。

“飯碗主要要裝自己生產的糧食”、“科技攻關要摒棄幻想靠自己”,這是2013年、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在武漢考察時殷殷囑託。

而武漢,自內而外,內外兼修,牢記囑託,擔當起時代使命。

九派新聞內容團隊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