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中國“希望工程”受助第一人,從5名學生到500名,傳播幸福教育

1989 年 10 月 30 日,保定市淶源縣大山深處桃木疙瘩小學的學生張勝利,領到了"希望工程"發放的第一份救助金,他由此成為中國"希望工程"受助第一人。拿著這 200 元救助款,12 歲的他覺得心裡有了"底氣"。當時,爹死娘嫁人的他已需要獨立生活,這 200 元既是他生活的保障,也給了這個一心想上學的山裡娃用知識改變命運的希望。29 年過去了,今年 5 月 15 日,在淶源縣東團堡鄉中心小學見到張勝利時,他已是這所中心小學的副校長。

作為"希望工程"的受益者,農村教育改革的親歷者,談起這些年的經歷,有一個詞在張勝利的口中頻頻出現:"幸福"。無論是說起學校建設,還是教師待遇,學生情況,他往往用"幸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中國“希望工程”受助第一人,從5名學生到500名,傳播幸福教育

張勝利為孩子們講課。

5 人,80 人,500 人,他的學生越來越多

1997 年,在國家政策的扶助下,從上海第一師範學校畢業的張勝利,懷著"幫助山裡更多貧困孩子讀書"的樸素理想回到了桃木疙瘩小學,當了一名代課老師。當時,村裡許多孩子因為貧困輟學,他的學生只有 5 名。其中一位女生的父親還因為家裡窮,不想讓孩子上了。張勝利用自己微薄的代課工資負擔起了女孩兒的書費和學雜費,才讓她重新回到了簡陋的學校。深知知識改變命運的張勝利為這種現狀陷入了深深的焦慮。不能讓貧困遮去知識的陽光,大山裡的孩子更需仰望希望的機會。張勝利跋涉於崎嶇的山間,走訪一戶戶貧困學生的家庭,通過現身說法勸說他們回到課堂。同時,開始了他的公益事業。多年來,他通過自己的影響力,爭取各方力量的幫助,為當地建起了三座希望小學,使數百名貧困學生與資助者結成了對子。

在奔波中,張勝利的幸福感越來越濃。社會上,一道道關注的目光溫暖著山裡的孩子,國家於 2001 年開始實施的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免雜費、免書本費、逐步補助寄宿生生活費"的"兩免一補"政策,更是使一名名農村貧困學童重新回到學校捧起了課本。2001 年,張勝利轉到寺院溝小學任教,他有了 80 多名學生;2012 年,張勝利任東團堡鄉中心小學副校長,他有了 500 名學生。

中國“希望工程”受助第一人,從5名學生到500名,傳播幸福教育

在希望工程展覽館,張勝利為孩子們講述著過去。

由危房到國標教學樓,他的教學環境越來越好

談到當年的桃木疙瘩小學,張勝利感慨地說,那就是四間破敗的房子,屋頂沒瓦,蓋著樺樹皮;窗戶沒玻璃,糊著紙;白天上課,晚上用來圈羊。到了寺院溝小學,校舍也屬危房。但隨著國家對農村教育發展在政策上的傾斜,鄉村裡開始流行一句話"村裡最好的房是學校"。張勝利自豪地說:"真是這樣,你們現在到村裡去看看,各村最好最安全的房肯定是學校。"他現在所在的東團堡鄉中心小學,在政府專款的支持下,蓋起了兩座框架結構,可抗八級地震的國標教學樓。樓內,每間面積 60 平方米的教室、音體美教室、少科室、實驗室、圖書室、微機室俱全。

中國“希望工程”受助第一人,從5名學生到500名,傳播幸福教育

課餘張勝利和孩子們一起為學校小菜園除草

我當年吃不飽,現在的學生在學校吃得美不想回家

回想當年,張勝利說,他在桃木疙瘩小學上學時,窮得吃不飽。為了掙錢吃飯,十二、三歲的他上山砍檁條,背到市上賣。一根檁條七、八斤重,能賣兩毛錢,年少的他一次扛三五根。現在的學生們可幸福了,國家實行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在東團堡鄉中心小學,住宿生裡小學生每人每月補助膳食費 100 元,中學生每人每月補助膳食費 120 元。每天孩子們都能吃到紅燒肉或排骨、魚等"硬菜",牛奶雞蛋也屬常備。因為在學校吃得美,有的學生竟"吃不慣"家裡的飯了。

中國“希望工程”受助第一人,從5名學生到500名,傳播幸福教育

午餐時間食堂都能看到張勝利的身影

從掙 120 元代課費到現在工資四千多,他的待遇越來越高

作為一名農村教師,張勝利的工資從入教到現在漲了近 40 倍。1997 年,他在桃木疙瘩小學代課,代課費每月 120 元,2003 年轉正後,他月工資 1000 多元。現在,算上按國家政策對農村教師的各種補貼,他每月工資能達到 4000 餘元。

據張勝利介紹, 如今,農村教師不僅工資待遇得到了保障,工作條件也日新月異。2002 年,有愛心企業捐贈給學校一臺電腦,老師們都不知道怎麼開機。2015 年,東團堡鄉中心小學已實現了教師人手一臺電腦。待遇和條件的改善,使農村教師這個崗位的吸引力逐年增強,學校每年都有新鮮血液加入,老師們的學歷和水平不斷提高。

"用知識改變農村貧困孩子的命運"是張勝利長期紮根山區從教的初心。在懷著感恩踐行初心的途中,農村教育改革的成果使他更加堅定。身邊,淶源縣於 2011 年實現高中階段免費教育,2013 年,又實現了包括三年學前教育在內的十五年免費教育。眼前,隨著"希望工程""兩免一補""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等政策措施的實施,張勝利發現,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帶著自信走入學校,他們不再因貧困而自卑,而是孜孜於用知識改變命運。

談到未來,張勝利帶著憨笑憧憬道:"希望農村學校的條件越來越好,都成為‘貴族’學校。"

本平臺為新銳媒體機構,影響全國億萬用戶,歡迎通過私信留言或郵件([email protected])方式提供新聞線索與商業合作。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