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 飛亞達能領著國產鐘錶與瑞士鐘錶大戰一場嗎?

飛亞達能領著國產鐘錶與瑞士鐘錶大戰一場嗎?

世界第三大鐘表展——深圳鐘錶展如期在深圳會展中心開展了。往年都是帶頭大哥的國產四大品牌今年卻只有飛亞達參加了。羅西尼、依波、天王都絕塵而去,更有許多的三四五線品牌也都紛紛跟隨著老大哥的腳步放棄了參展。原本滿滿當當的展會現場,今年卻空出了五分之一的位置。開展第一天,原來要排隊進場的入口處也只有三三兩兩的觀展人,整體展區都冷冷清清。

飛亞達能領著國產鐘錶與瑞士鐘錶大戰一場嗎?

據業內人士透露,鐘錶協會對參展單位的加價是導火索。羅西尼與依波曾公開發文,聲明退出深圳鐘錶展。某個鐘錶品牌的負責人用一句話總結了這次矛盾,因為鐘錶協會除了想賺錢還是想賺錢唄!

結果,這號稱世界第三大鐘表展尷了個尬,在鐘錶協會三十週年之際迎來了這麼個冷冷清清的局面。

飛亞達能領著國產鐘錶與瑞士鐘錶大戰一場嗎?

在老易看來,企業敢跟協會叫板,除了企業有底氣、有骨氣,協會沒有更多的眼前商業價值才是根本。在前些年,電商沒有這麼發達,零售行業還是一個得渠道者得天下的時代。一年一度的深圳鐘錶展,就是中國最大的鐘表交易市場。參展的鐘表品牌想盡辦法爭奪客戶,每次展會下來,或多或少地會增加不少新客戶。而這幾年,在電商的衝擊下,終端市場開始疲軟,因商場隨著城市擴張的腳步而盲目擴張,關店已經不是一個新鮮詞,鐘錶行業也因此受到了不少的衝擊。鐘錶品牌想通過參加鐘錶展吸引新客戶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在這樣的關節點上,鐘錶協會還提出了漲價,自然就會有人跳出來反對,有老大帶頭,小品牌也就樂意跟著,紛紛做出了不參展的決定。

飛亞達能領著國產鐘錶與瑞士鐘錶大戰一場嗎?

在老易看來,沒有了鐘錶協會的組團發展,對於國產鐘錶品牌來說,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在老易看來,這次尷尬事件只是國產鐘錶行業發展路上遇到困難的冰山一角。從2015年開始,結束了調整增長的國產鐘錶品牌越走越緩慢,越走越艱難,整個行業正在經歷著行業轉型之痛。若以後國產鐘錶品牌真的各據山頭自由發揮,國產鐘錶品牌要走的路會更加艱難。

一、國產鐘錶行業發展的三大瓶頸

1、 與瑞士鐘錶的正面對抗

前幾年國產鐘錶品牌的高速發展,原來由瑞士表與日本表統領國內鐘錶市場的局面得到了改觀,形成了目前的瑞士表與國產表二者對抗的局面。不過瑞士表穩穩地佔據了高端市場,而國產表則只能在中低端的市場遊離。這根本的原因是在消費者的心智市場裡,國產表遠遠不如瑞士表值錢。在國人的心中,皮具是意大利的最好,紅酒是法國的最好,雪茄是古巴的最好,手錶卻是瑞士的最好。

飛亞達能領著國產鐘錶與瑞士鐘錶大戰一場嗎?

要想改變這種局面,國產表只能正面與瑞士表相抗衡,那就是走出國門。前幾年國家工信部就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國產鐘錶品牌走出中國、走向世界的政策。只是政府只能搭臺,唱戲的還只能是企業。縱觀當今的國產品牌,真正的一批老弱病殘。曾被稱之為國表的北京、上海、海鷗都紛紛殞落,而新的國產品牌都因太年輕沒有足夠的底氣,又或品牌意識太弱,只看重眼前利益。這樣的國產表隊伍如何與瑞士表相抗衡呢?

飛亞達能領著國產鐘錶與瑞士鐘錶大戰一場嗎?

好在是雖隊伍跟不上,或許還有一個可能扛得起這面對抗大旗的品牌——飛亞達。飛亞達的徐東昇曾表示,飛亞達名字的由來就是飛出亞洲抵達世界。飛亞達就是要飛向世界,雖然這條路很難。三十年堅持下來,飛亞達確實收穫了許多國產表所不能企及的高度,進駐瑞士巴塞爾鐘錶展的一號館、手錶被帶入太空……今年鐘錶展上又是以四葉草的概念驚豔亮相。就品牌推廣的水平上,飛亞達與其它品牌的水平距離就是相當於大學生與初中生、小學生的距離。

飛亞達能領著國產鐘錶與瑞士鐘錶大戰一場嗎?

在消費者心中,國產表與瑞士表對抗的結果,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取決於飛亞達的發展腳步。在老易心中,徐東昇是位值得寫進國產鐘錶歷史的人物。

2、 尋找品牌的附屬價值

國產鐘錶行業經歷了拼價格、拼款式、拼品牌的階段。拼價格的時候,價格沒有最低只有更低。拼款式的時候,沒有創新,只有抄襲。拼品牌的時候,國產品牌一直在產品上努力尋找差異,總是聲稱要先將自己的產品做好。在產品風格上,從運動、時尚、休閒到商務,轉了幾個圈之後就進入了死衚衕。

飛亞達能領著國產鐘錶與瑞士鐘錶大戰一場嗎?

有一部分品牌也意識到尋找鐘錶品牌的文化價值,鐘錶協會曾推出過“文化+科技”的活動。只是如何尋找獨屬於自己的文化價值,許多品牌非常迷茫。雷諾表提出的商務手錶領先品牌,就是從產品風格上找出來的附價值。只是這個“商務手錶領先品牌”只提示了佩戴者泛泛的身份特徵,並沒有真正精準地提出商務人群認同的價值是什麼?

飛亞達能領著國產鐘錶與瑞士鐘錶大戰一場嗎?

老易曾在一次品牌公開課上與十位國產鐘錶品牌老闆交流這個問題,十個老闆都說,我的產品物美價廉呀!

3、 國產機芯的發展

機芯一直困惑著國產鐘錶的發展,前些年國產鐘錶品牌躺著掙錢還來不及呢,哪有心思去研究機芯呢?現在國產鐘錶品牌基本都是採用了瑞士與日本機芯。就連以中國芯著稱的海歐機芯都不敢用。飛亞達這些一線品牌也一直想在機芯問題上有所突破,只是到目前為止,這個突破還沒見成效。因為機芯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國產表一直只能在錶殼錶帶上做文章,後續發展自然乏力。

飛亞達能領著國產鐘錶與瑞士鐘錶大戰一場嗎?

二、國產鐘錶行業面臨的三大危機

要說國產鐘錶行業要發展面臨著三大瓶頸,如果只想掙錢的話,似乎日子還可以過得下去。因為國產鐘錶行業的規模一直不大,沒有引起更多資本市場的重視與攪局。鐘錶人總愛說,鐘錶圈子很小。確實,玩來玩去,總是這些人,這些品牌。

這種行業壁壘一直保護著國產鐘錶在溫室裡發展,無外來競爭對手,每人都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春天播種,秋天收穫,只是收多收少的問題。在日本品牌被國產品牌清掃得差不多的時候,國產鐘錶算是過了幾年躺著掙錢的好日子。以至於在新零售時代到來的當下,鐘錶行業還有一批依靠最傳統的批發銷售模式生存得不錯的企業。

飛亞達能領著國產鐘錶與瑞士鐘錶大戰一場嗎?

1、 消費升級帶來的危機

達芙尼、百麗、美特斯邦威這些曾經的行業老大紛紛陷入了下滑的深淵,一度稱霸國內市場的寶潔遭遇了止不住的下滑。品牌還是那些品牌,只是消費者變了。他們不喜歡這些曾經的老品牌,他們追求更高的品質生活,更喜歡個性化的品牌,更中意小眾的精品。於是,有了蕉下傘的火爆,有了凌美鋼筆的熱銷、有了對HOII的追捧。這些都是有個性的小眾品牌,價格遠遠高於同類品牌,因為個性的態度與獨特的價值收穫了不少的忠實追隨者。

飛亞達能領著國產鐘錶與瑞士鐘錶大戰一場嗎?

現在佔國產鐘錶品牌主流地位的品牌,基本都不具備小眾品牌的特質,在消費升級的當下,這些品牌相當岌岌可危。在這次鐘錶展上,筆者見到了一些國內外的小眾品牌,比如說ODM、JEEP等,還有一些獨立製表師的作品。從小眾品牌打造的角度來說,這些品牌遠遠比主流品牌有更多被追隨的可能性。

2、 智能穿戴設備帶來的危機

三年前,蘋果IWATCH上市的那天,與一位鐘錶品牌老闆聊天,他滿臉擔憂:蘋果來了,國產鐘錶行業快完了。幸運的是,蘋果、三星、華為等巨頭相繼進入智能穿戴設備行業,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動搖到鐘錶行業的地位。但,這並不是永遠的事。相信蘋果、三星、華為是這樣認為,國產鐘錶界的人更這樣認為,一些鐘錶品牌也開始嘗試著開發一些智能手錶產品。

飛亞達能領著國產鐘錶與瑞士鐘錶大戰一場嗎?

如果有一天,無論是文化還是技術還是渠道,將會發生本質的變化,國產鐘錶要何去何從?

3、 互聯網帶來的危機

在國內市場,這些年一直都是瑞士表與國產表的天下,卻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了一個DW品牌。從電視劇火到現實生活中,從線上火到線下。聽聞,一年的產量已經達到了兩千多萬隻,這可是許多國產品牌年產量的總和!

飛亞達能領著國產鐘錶與瑞士鐘錶大戰一場嗎?

DW倒底是個什麼鬼?它只一個用一萬五千美元起家的互聯網時尚品牌而已,僅此而已。小米這個互聯網品牌已經開始由巔峰走向下坡路了,國產鐘錶品牌還僅僅限於在天貓、京東開開店,每週發個微信公眾號的水平。互聯網時代到來了,帶來了一個DW,還有許多個DW正在來的路上。

三、 國產鐘錶行業五大硬傷

1、 大企業之困

老易一直認為國產鐘錶品牌可以分五個梯隊,第一梯隊當屬羅西尼、天王、依波、飛亞達這四大老品牌,第二梯隊當屬溫州四大品牌:格雅、雷諾、寶時捷、古尊。這八個品牌中,除了古尊是年輕品牌,基本都已經發展了二十幾年,也沉澱了二十年。沉澱下來的有規模優勢,有品牌優勢,有團隊優勢。同樣,也沉澱了許多老企業病、大企業的病。

飛亞達能領著國產鐘錶與瑞士鐘錶大戰一場嗎?

關於品牌老化,天王算得上是代表,款式沒有大的突破,品牌形象更是沒有大的突破。這幾年天王銷售的下滑,品牌老化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

而大企業病,在這幾個品牌裡,或多或少都有些大企業病,決策速度慢,效率低下,內耗嚴重,市場反映慢,引來無數經銷商抱怨與吐槽。對於市場的變化,企業掉起頭來更是困難重重。

2、 老闆格局之困

對於三四五線品牌,像西騰、名梭、勞士頓這些品牌,倒是沒有老化與大企業的毛病。但卻處在另一個困局之中。他們已經感知到遊戲規則的變化,可對於新的遊戲規則,他們並不知道如何應對。往前走,因為未知的未來而充滿了擔憂與焦慮。原地不動,因為可見的未來而充滿了焦慮與痛苦。

飛亞達能領著國產鐘錶與瑞士鐘錶大戰一場嗎?

今年的鐘表展上就看到了努力轉型中的拓非、勞士頓、積豪等品牌。只是這些轉型有點像一個穿著棉襖在冬天裡學游泳的孩子,又怕冷著又怕淹著。一邊擔心錢浪費了,一邊擔心方向錯了,一邊擔心被淘汰了。每投資一份錢都擔心能不能賺回來。越是擔心,就越是謹慎;越是謹慎,越是縮手縮腳;越是縮手縮腳,越是做得不倫不類。

當然,在老易看來,變一定比不變要好,折騰比不折騰要好,不管目前的效果如何。

飛亞達能領著國產鐘錶與瑞士鐘錶大戰一場嗎?

3、 產品設計之困

只有外觀設計的發揮空間,國產鐘錶的產品設計一直沒有得到什麼突破。產品的薄弱一直都是國產鐘錶的錐心之痛。前幾年一位叫張建民的設計師設計出了幾款獲得紅點設計大獎的作品。只是這樣的好產品,因為缺乏專業的運營團隊而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許多國產品牌都向張建民拋出過橄欖枝,都有意合作。尷尬的是,國產鐘錶行業極缺好的設計,但好的設計在鐘錶行業卻賣不出好價錢。看來設計之困源自思維之困。

飛亞達能領著國產鐘錶與瑞士鐘錶大戰一場嗎?

4、 品牌營銷之困

在國產四大品牌中,除了飛亞達敢且願意在品牌推廣花大力氣以外,天王、依波、羅西尼都沒能在品牌推廣上使用多大力氣。在那個時代,只要把渠道佔據了,銷售就已經起來了。依波這幾年只是用了個陸毅作為形象代言人,在央視打打廣告。羅西尼這幾年的發展全憑管理與規模優勢從而得到了高增長。而在品牌傳播方面,除了邀請了胡軍做代言人之外,並沒有太多的動作。天王無論從產品形象、終端形象,還是廣告形象,總是缺少一些朝氣。

飛亞達能領著國產鐘錶與瑞士鐘錶大戰一場嗎?

寶時捷、格雅、雷諾在機場做了硬廣的投放,其它的活動也就是做做明星街拍,做做體育活動的冠名。這幾個溫州品牌的品牌營銷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隻要其中哪個溫州品牌在哪裡做了個什麼廣告,其它的品牌立馬就隨風而動,跟著投。不以消費者為中心投放,而是跟著競爭對手投放,不知道這是不是溫州商人的特色。

而三四線品牌中,許多品牌連個策劃部都沒有,更別說有什麼不錯的營銷推廣思路了。

飛亞達能領著國產鐘錶與瑞士鐘錶大戰一場嗎?

5、 行業配套服務之困

國產鐘錶品牌長期以來對品牌的忽視,導致鐘錶行業在品牌推廣方面的配套服務一直得不到提升。在鐘錶行業,專門服務國產鐘錶品牌的廣告公司能數得出來。這些廣告公司都已經磨鍊出一身好功夫——收費低、耐心好、時間長。在這種條件下,還往往需要服務十幾家甚至幾十家鐘錶品牌。在時間精力上,總是或多或少的有些顧不過來。

鐘錶品牌對廣告的服務費用一向都是能省則省,能低就低,這也導致外面行業的廣告公司根本進入不了鐘錶行業。沒有新鮮血液的進入,在遊戲規則還沒有打破之前,國產鐘錶圈子這樣還玩得挺開心。

只是,到了今天,這樣似乎已經行不通了。

飛亞達能領著國產鐘錶與瑞士鐘錶大戰一場嗎?

四、國產鐘錶品牌的希望

1、 開拓眼界、提升格局

雖然江湖有過“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傳說。第一代鐘錶人不少仍堅持在企業一線,他們也在努力適應著這個時代的變化,努力想試著改變。不過總是貓在小小的鐘錶行業,要想有大的轉變實在是有點難。開拓眼界,多出去看看,多出去學學,多提升提升格局,跟上時代的變化,或許也是可行的。

2、 培養第二代接班

如果第一代發現轉變不過來,那就要趕緊培養第二代。勞士頓的第二代帶頭人這些年給勞士頓帶來了不少的變化,去年做了一個“尋找有夢想的深圳人”算得上是一個小小的突破。格雅的第二代接班人也年輕有為,已經能在公司內部獨擋一面了。

飛亞達能領著國產鐘錶與瑞士鐘錶大戰一場嗎?

3、 對手發展慢一點

希望競爭對手跑得慢一點,網紅品牌紅得晚一點,這樣就可以給國產鐘錶的轉型時間多一點

競爭對手包括:三星、蘋果、華為、中興等等智能穿戴發展慢一點。

老易有感:

在當下,國產鐘錶人必須明白一件殘酷的事實:如果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一定只有被時代拋棄的結果。變,還有生存的可能;不變,結束只是時間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