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 民間可以認養動物那樣認養文物嗎?

民間可以認養動物那樣認養文物嗎?

釐清文物認養的權責邊界,需要公眾參與討論。

民間可以認養動物那樣認養文物嗎?

本文字數:3848字

閱讀時間:4分鐘

樹木可以認養,動物可以認養,文物也能認養嗎?乍聽這一消息,似乎頗難理解。文物古建從來都是屬於國家的財富,也都是政府在做維修和保護工作,還真沒聽說個人能夠參與其中——有也只是義務付出,不求回報的。而現在,個人和社會機構不光可以認領,還能利用它作為文化旅遊場地來經營。這種做法似乎有悖於文物保護的宗旨——維修和保護是很專業的工作,豈能當作兒戲?

但是,不能忽略的一個現實是:隨著文物普查工作的深入,我國登記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的數量在不斷增加。雖然政府不遺餘力地採取保護措施,但是相對於數量龐大的文物古建來說,能夠落到每一個文物上的只是杯水車薪。如此惡性循環,導致許多文物古建因為無人守護,日趨破敗,甚至面臨著倒坍的窘境。因此,把等級較低的文物讓有經濟實力又對文物古建感興趣的民間人士去進行維護,活化利用,也不失為社會化保護的一條新路。

民間可以認養動物那樣認養文物嗎?

文物大省山西允許社會力量認養文物古建。CFP

誰在山西認養古建築

民間可以認養動物那樣認養文物嗎?

民間可以認養動物那樣認養文物嗎?

“我們修繕古建築,是為了保護古建築,這期間利用古建築做宣傳,也是號召人們都來愛護古建築。”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農民企業家黃文生說。在一次古建築認養保護大會上,農民出身的黃文生成為認養者之一。如今,他認養的曲沃縣西海村龍王廟已經對外開放迎客。

在曲沃縣,有“二月二,龍抬頭”趕廟會的習俗。在古代,這一天的龍王廟格外熱鬧,有唱大戲、說書、耍皮影、耍雜技、賣吃賣喝、吹糖人、賣小玩意的。如今,昔日景象重現,四村八鄰的百姓紛至沓來,聽著當地特色戲曲碗碗腔,品著各色美食,現場熱鬧非凡。戲臺正對大殿,西道院內曾是陳賡總隊指揮部,如今的舊址儼然是一個小型展覽館。

“龍王廟在解放之際,陳賡將軍還曾駐守於此呢,指揮解放曲沃乃至運城的幾大戰役。”黃文生自豪地說,“當時陳賡將軍親署佈告,張貼在廟牆上,就是為了保護這座龍王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殿被大隊當作糧庫使用。後又被當作小學校舍,並對部分建築外觀進行了改造。20世紀初,學校遷至新址後這裡就閒置下來,後來因為無人使用和看管,加上年久失修,大殿頻遭盜竊,殿頂洞穿,廟內雜草叢生,一片荒蕪。

談及當年認領時的心境,黃文生至今歷歷在目:“前半輩子忙忙碌碌了,這閒下來還不適應,總想著再做些有意義的事。看著那些文物古建荒廢著,心裡不是個滋味。我曾出錢修繕過當地的古建築‘四牌樓’,所以對這些修繕也門兒清,就義不容辭地認領了一處。”

2011年8月,黃文生首次捐資380萬元人民幣,楊談鄉萬戶村暢義龍亦捐資200萬元人民幣,開始了西海村龍王廟的維修工程。這期間,龍王廟得到了許多熱心人士的支持與捐助,到了2016年才得以修復完成,此後將是30年的維護保養。“就當是後半生辦的一件大事吧。”黃文生坦率地笑道。

曲沃縣當年被認領的古建還有多處,如橋山黃帝廟、南林交龍泉寺、西海童兒廟、義城黃帝廟、神泉黃帝廟、靳家祠堂等,大多已修葺完工,開門迎客。曲沃縣這種文物認領保護的措施,後來還得到國家文物局的關注與肯定。

據報道,文物大省山西現存2.8萬餘處古建,捉襟見肘的文保工作與數以萬計的古建命運,倒逼山西於2017年初啟動低等級文物認養新政。在山西,認養這些文物古建的不僅有歷史文化名人的後代,也有民營企業家,還有文物迷,這種形式不僅是文物保護力量的補充,也是一種文物保護的創新。

民間可以認養動物那樣認養文物嗎?

民間可以認養動物那樣認養文物嗎?

民間可以認養動物那樣認養文物嗎?

傳統村落、古民居是安徽文物的特色。

社會資本介入皖南古民居

雖然山西是全國第一家推行認養方案並全省推廣的省份,但其實早在2007年,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就在國內率先推出古民居認領保護活動。不過由於認領人只有榮譽的給予和義務的規定,沒有實際利益的回報,結果新政反響平平,沒能達到預期目的。

在黃山市,不少古祠堂、古建築散落在鄉野,很多不是文保單位,但又有一定價值,修復資金成了最大的難題。2007年,黃山市出臺《皖南古民居認領保護辦法》,向海內外推介全新的古村落保護模式,推出一大批古村落,海內外人士可認領保護古村落或單幢古建築,認領者還可獲得古民居的居住使用權。

認領資金最低為1000元人民幣(視民居保護需要的情況不同,出資幾十萬元至上百萬均可)。認領人承擔相應的保護義務後,可獲得黃山市政府頒發的認保榮譽證書,成為保護對象所屬鄉村的榮譽村民。

然而,黃山市的這一文保新政卻在實際操作中遇冷。“凡是打來電話諮詢的人,言必談產權。有不少人錯把認領當購買,把認領古民居當投資,等升值了再出手。”有古建築保護專家認為,“純粹的公益認領,實際上不可能籌到足夠多的保護資金。所有的保護辦法裡,公益籌資肯定是最慢的。”

直到2009年,黃山市實施了“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工程,對全市101處古村落、1065處古建築實施保護,先後投入各級財政資金、貸款及吸引社會資金近60億元,才使古建築得到了有效保護。到了2017年,安徽省正式頒佈《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辦法》,為徽派古建築編制檔案,鼓勵有能力的單位或者個人認養文物古建。

認養工作在現實中推進困難重重,但長期來看,由政府主導、社會介入的保護模式仍是有效方式。由於各地社會化程度不一,就其動員程度和活化成效而言,認養文物最為具代表意義的是廣東省韶關市的始興圍樓。

民間可以認養動物那樣認養文物嗎?

圍樓系客家人戰亂年代所建的一種防禦性建築。

始興圍樓認養重煥光彩

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有著“有村必有圍、無圍不成村”的美譽,當地圍樓既有古代中原塢堡建築遺風,又帶閩、粵、贛等地客家古堡建築風格,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頗高。然而,由於長年缺乏維護,圍樓漸漸變成廢墟。

“一場暴風雨就倒塌一座,如何保護好圍樓已成為始興縣的一大難題。我們也想好好保護,但政府拿不出那麼多資金來維護,只能看著它慢慢破敗。”說起始興圍樓,始興縣人大常委會常委廖振城甚為惋惜。

“要維護這些圍樓投入較大,有些已經納入文保單位的政府都很難顧及,更不要說尚未納入的。”研究圍樓30多年的客家民居研究員廖晉雄對此頗感痛心,他一直在探索怎樣將這些圍樓保護下來。

2011年,廖晉雄向縣政協提交提案,提出通過民間認養的方式保護圍樓。由有財力且對保護歷史文化感興趣者來認養圍樓,然後作為圍樓主人,對圍樓進行修復和維護,同時,對圍樓進行活化利用。這一方案得到了採納。

於是從2012年起,始興開始了圍樓認養,但由於種種原因,進展較為緩慢。首位認養廖屋圍樓的尹福龍坦言,對於圍樓的開發、利用,政府並未給予明確的指引或幫助,而且與住在圍樓周邊的村民協調也很困難。他身邊的一些朋友也表示對認養圍樓很感興趣,但由於缺乏政府有效的幫扶,紛紛打起了退堂鼓,希望政府能給予更多支持。

此後當地政府不遺餘力地推動,寄希望於更多的民間資本、社會機構和個人前來認養圍樓,對圍樓進行保護性開發和活化利用,併為此出臺諸多優惠政策,簡化流程。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包括廖屋圍樓、樂勝桃源圍樓、三棟屋圍樓、匯川別墅在內的10座圍樓已陸續被認養。

此後又有來自廣州、深圳的白領認養了6座圍樓,成為“堡主”。政府還通過合約與“堡主”約定了具體的用途:廖屋圍樓用於鄉村旅遊開發,三棟屋圍樓用於主題圍樓文化旅遊客棧,匯川別墅建立客家民俗館,河渡忠村樂勝桃源圍樓用於鄉村旅遊開發。

認養者還與當地政府簽訂《圍樓認養意向書》和《始興縣圍樓認養協議書》,藉此規範圍樓業主、認養人和監管單位(始興縣博物館)三方應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

民間可以認養動物那樣認養文物嗎?

民間認養不能一認了之

文物古建的認養不失為一個值得探索的新路,但民間力量是否有能力保護好古建築,這一問題尚值得商榷。要知道,文物保護是一項專業能力相對較高的工作。若不具備相關資質和足夠財力,個體或者社會機構的熱心反倒可能起到反作用。

不過,應該看到,上述認養者多是傳統歷史文化的愛好者,在文物古建中傾注了滿腔熱情。但是,只有長期和持續性的維護,才能使文物古建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保護。不得不考慮的是,一旦民間力量熱情消退,文物又將面臨怎樣的命運?就比如,山西文物古建多為鄉村廟宇,利用率低,而低等級文物建築知名度不高,很難依靠發展旅遊業帶來經濟效益。這些現實問題正在考驗認養文物政策的未來走向。

顯然,要通過認養政策保護更多文物古建,山西、安徽和廣東都在制定相關法律規定,釐清民間力量的權責邊界。《文物保護法》規定:文物工作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因此,修繕的程度、開發的尺度、違約的處罰都應該以合約的形式標明,防止別有用心之人利用認養政策謀取私利,放任甚至破壞古建築。將希望寄託在愛心人士的奉獻上,更應建立有法可依的長效機制,使認養政策落到實處。

同時,要明確的是,雖然古建築被認養了,但相關部門也不能袖手旁觀。認養古建築,並不意味著管理全盤外包。其所有權、開發權、監督保護權,政府依然處於主導地位,決不能讓業主只認不養。不得不說,對始興圍樓的認養,當地政府在某些方面存有不足。比如,有的圍樓自被認養後,未有修繕和保護的任何動靜。其中一個老闆稱,正忙於深圳的其他事務無暇著手圍樓的事情。

古建築的認養,亟須建立完善的政府和民間良性互動機制。特別在資格審核、修舊如舊、監督管理等方面,要加強具體指導,確保認養規範有序。對只認不養的,相關部門要及時督促糾正,甚至收回使用權。同時,政府也應給認養者合理的運營空間,不設過多的條條框框去束縛認養者,而應鼓勵和扶持認養者創新運營模式,並輔以政策支持。只有保護與營利兼顧,才能讓古建築認養這種模式更具活力。

儘管文物古建的認養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存在,但這是摸索過程中難免的。撇開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從整體上來看,這種做法還是十分有利於文物的維修和保護的。山西省曲沃縣龍王廟的“古建築認領保護”、安徽省黃山市黟縣的“文物建築保護愛心認領”、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圍樓的“社會認養”、浙江省金華市的“歷史建築認養保護”等,這些事例都證明了民間認養文物並不孤獨。

民間可以認養動物那樣認養文物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