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如何高效學習的方法——修耐教育

破除了自我學習過程中比較難逾越的難點即為——高效。例如,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瓶頸怎麼辦,如何分配時間管理,怎樣以最佳的狀態學習,如何突破學習侷限性……諸如此類的問題,都能在本文有有一些方法介紹。

每當我們在學習之前,都有有疑問學習有哪些要素?

如何高效學習的方法——修耐教育

有知識可以學

面對信息似海洋般,在知識的選擇上努力多選擇各類知識並不難。

教材學習,課本已經分配好了你的學習任務。

非應用教材類,我們可以運用偉大的二八理論。

根據二八法則。80%的利潤源自20%的客戶。一本書或一份資料,他80%的學習效果同樣也是來自於20%的重要內容啟示。

二八理論的例子擺在了我們面前。想要高效,知識如何選擇的重要性更為突出。簡而言之, 如果看書需要有五個小時,那麼,在這之前,花不多於一個小時的時間來篩選所要閱讀的內容,我看,也不是特別困難。

這樣做能挑選出更加精緻的內容,還將獲得一個心理上暗示:那就是十分安心。因為你相信自己,用一個小時所選擇的學習內容的學習價值,你學起來就會更加的踏實。有句話說的好,不值得的事情不值得做好。如此恰到好處地在選擇上做出的努力,讓你看到了,你所學習內容的價值所在,也就是說,值得的事情值得做好。

如何高效學習的方法——修耐教育

如何挑選出重點內容呢?

1.教材學習,那就是課程要求。知道什麼,能運用什麼……

2.讀書(非虛構),便利的方法是閱讀別人的讀書筆記。

根據別人的讀書筆記、閱讀縮寫來進行閱讀,我認為是新時代處理這些大批量暢銷書的有效方法。

多閱讀幾篇不同的筆記,基本上就能夠找到了書中重點的所在。對於簡單理解的內容,我們即使不去看原書也不會失去什麼,而重要的、或者是獨特的或者是感興趣的東西,可以在筆記上圈圈點點後,返回到原書上閱讀消化相關的片段。

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可以處理大量時興的暢銷書,而不必在感嘆沒有時間去通篇閱讀了,而且很多暢銷書從頭到尾都在講一個核心理論,還有些國外暢銷書作家,把核心理論來個新包裝,加量不加價又重新上市暢銷了,這樣的書,只需要精簡閱讀提煉關鍵點就可以了。

知識也選擇好了。

學的到知識

輸入的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

最佳狀態就是學習了一個知識,馬上就能夠對學習過的題目做出反饋叫做——現學現賣,現學現賣是一個講求及時反饋的機制,它能夠從“點”上確認你學習程度——如果能夠建立“點”的對應反饋,我認為就是最高效的學習方式。

但是對於反饋訴求,在學習心理需求上,即便你做不到極致的自我要求,也要做到極致的認真——認真就夠了。

什麼叫認真?

(1)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力求對應知識點,又可以考量我學習情況的課後問題。

個人反對一本自備的練習冊,你從頭到尾,是根據順序做的。

換一種做法是,當你遇到一個重難點,對於相應的難點,你去把對應的題目挑出來做。

熟能生巧,過一段時間之後,你練就了一個能夠迅速挑出重難點的火眼金睛,能夠把老師佈置的作業視解,根據重難點分等級對待,也能夠從汪洋大海的自備參考資料中,挑選出對接重難點的疑難。

這樣無論是主觀還是客觀,相對還是絕對,你永遠主要解決的就是具有你個人氣質的核心問題。

輸入方式,老生常談的有這些: 聽課、閱讀、演……還有知識留存率挺高的實踐。 據說目前學生最大的實踐就是做題目了。 所以有教材必然要配備以相應參考資料,和和能建立反饋的習題集。讓你即時「實踐」。

有習題那就要做,不然何以談高效?所謂高效不是該做的你跳過不做,不是該學的,你繞過不學,而是該做的你做得到,該學的你學得到。 學習+實踐+反饋,是一個完整的環。學習而沒有實踐,就得不到反饋,也就無從糾正。

這種有頭沒有尾的事情,就跟你看著大學教科書然後直接去考試,結果可想而知。

(2)為求反饋有效,聽課之前一定要預習。

老師的授課方法是各有特點的,所以你想要尋求高效, 就一般性的老師而言,每一堂課,他講的不會全是重難點,也不會全不是。

即便他講的全是重難點,也不會是針對於你個人要解決的重難點。 那麼對於這樣的課?我們先不說一堂課有效期注意力最高的時間達到25分鐘,就算是45分鐘裡分分秒秒都盯著老師的瞳孔,你從老師那裡所獲得的「裨益」也實在值得商榷。

參加知識密度大的課,如果你不預習,不預先先把一些信息處理掉,那麼等你到課堂上的時候,你就無法在這短時間內理解如此大的信息量。對於你這樣課堂之前就一張白紙而言,他所說的所有的都是“重難點”。

我們知道,理解不可能是即時的,理解是需要時間延緩來消化的。 如果有這個理解延滯,在下一波重難點來臨之前,你還沒有搞清楚上一個問題,那麼這意味著,下一個重難你將失之交臂。

因此,一個人一堂課裡面能夠處理的重難點數量是有限的。所以課前你是需要預習的,將一些能夠處理的重難點預先解決。能夠保證你在課堂上,抓住在你一堂課裡信息處理範圍內的重難點數量。

抓住重難點學習,你的注意力可以像大海波浪一樣,有高潮,有低潮,勞逸結合,有益身心健康,你做的從來不是一個虧本的買賣。做吧! 以重難點為核心,在學習上建立實踐和反饋,這樣一個學習的循環就完成了。

那麼下一個循環呢?你還會繼續嗎? 一件事情能夠讓我繼續去做的,要麼就是因為它不快樂,而我想自作去變態求虐,要麼,就是因為它快樂,引起我的荷爾蒙騷動,我會主動去學。

我想就一般人而言,學習這件事情本身並不具備使人慾罷不能的特性。

所以退而求其次的是,把學習當作職業化或工作化的觀點的泛化,當然最溫和的是,“我們要讓學習變成一種習慣”的美好想法。

學習是一件涉及體力和腦力的勞動,凡勞動都無法避免“疲勞”和“累”的體驗。 什麼事情讓我們產生疲勞和累這種體驗,我們就會順帶殃及池魚的討厭事情本身。

學習與學習效果之間,它不是線性過程。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有段時間看到迷霧,看不清方向,看不到效果,是正常的。出於理性,我們可以選擇性的漠視心理的恐慌。

他就像一個小孩子,看不到娘就哭。他哭了,你主要精力不是一昧地去安慰他,叫他別哭別哭,而是應該快點找到他的娘。

你可以安慰他一時不哭,但,去找他的娘是更理性實質的做法。

這之後,正常的學習中,最有可能迫使你學習潰敗的因素是什麼,怎麼解決?

所有問題還得迴歸問題本身,因此如果問題本身得不到解決,那麼我們的心血就會無疾而終,這是一個心理學上的“信心”解決不了的問題。

簡單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書本、網絡獲得解決。

其次,更難點的問題,我們可以問老師。

最後,剩下那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有人教導我們不要鑽牛角尖。

一般來說,以上方式都是一般人理想的解決方式。

我不會說這樣的高效做法很簡單,更不會說只要兩個人手牽手就是高效學習……因為這兩個人要建立學習上的同理心,更要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

緻密的合作學習,是突破一個人高效的“高效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