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家在鯉城」鮮活技藝躍指尖,竹編一夢五十載

「家在鯉城」鮮活技藝躍指尖,竹編一夢五十載

「家在鯉城」鮮活技藝躍指尖,竹編一夢五十載
「家在鯉城」鮮活技藝躍指尖,竹編一夢五十載

家是國之“基”,千千萬萬個家庭構成了“國家”,而優良家風則譜就國之“魂”。在海絲文化的浸潤下,歷經世代傳承,刺桐古城孕育了一批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家+文化”。鯉城區重磅推出“家在鯉城”欄目,從家出發,講好 “身邊故事”,銘記優秀家訓,傳承良好家風。

【家在鯉城】第六十八期

鮮活技藝躍指尖

竹編一夢五十載

「家在鲤城」鲜活技艺跃指尖,竹编一梦五十载

凌文彬正在編織花木蘭頭部

在西街613號,一幢兩層的民宅門口掛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泉州古城區凌文彬竹編工藝坊”,其中一間不足十平方米的房間,是竹編大師凌文彬的棲身之所,這裡不僅是臥室,也是廚房,更是他的工作室。房間內散落著許多竹篾和工具,年過古稀的凌文彬獨居陋室,孑然一身,擁有一技之長卻半生潦倒,儘管如此,他仍堅守著竹編技藝,一做便是半輩子,也正因他的堅持,竹編,這門瀕臨失傳的絕技才能大放異彩。

一場車禍 重新踏上竹編路

1963年,16歲的凌文彬從藝於泉州工藝美術廠,在竹編車間學習竹編。剛開始,凌文彬學的只是簡單的編織竹籃。後來興趣愈加濃厚,凌文彬開始跟廠裡的師傅學更多更細的竹編技藝。興趣加上鑽研,使得凌文彬竹編技藝有了質的飛躍。1972年,凌文彬創作的作品《瓜稜瓶》《萬壽盒》參加了全國工藝美術展覽,其中《瓜稜瓶》被攝入電影《工藝美術》一片中,看到自己的作品登上大熒幕,凌文彬深受鼓舞。

「家在鲤城」鲜活技艺跃指尖,竹编一梦五十载

一雙粗手用竹篾“穿針走線”,演繹著細膩的“外鑲插式人物編織法”。

也正是這一年,凌文彬遇見了竹編技藝的引路人——工藝美術大師盧思立。“當時盧思立告訴我,竹編不僅僅可以製作成器皿,還可以創造出動物、人物等。”這句話啟發了凌文彬,他開始嘗試新的創作方向,一番鑽研後,獨創了“外鑲插花”竹編技術,成為泉州竹編工藝區別於其他地方竹編工藝的鮮明特色。

然而,生活總難順遂人意,改革開放之後,泉州傳統的竹編工藝市場逐漸萎縮,1989年,泉州工藝美術廠關閉,凌文彬不得不另謀生路。在生活的壓力下,凌文彬選擇了依靠摩托車載客維持生計。可是命運又一次無情地戲弄了他,1995年,突如其來的一場車禍,使得凌文彬大腿嚴重骨折。

車禍之後,凌文彬做出了一個令家人極力反對的舉動——拿出車禍賠償剩下的一萬元醫療費以及變賣摩托車得來的錢,重新投入竹編創作中。要知道,這些錢可是凌文彬拆除腿部鋼板的手術費。因為這個決定,直到如今,鋼板還在凌文彬體內,他也因此落下了腿部殘疾。

一本書籍 逆境之中不言棄

「家在鲤城」鲜活技艺跃指尖,竹编一梦五十载

凌文彬用一根根單薄的竹篾,編織了一個個令人歎為觀止的竹編藝術品。

2002年,凌文彬的堅守終於有了回報。由他創作的“博古獅瓶”獲得了第三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豔杯”大賽銅獎,那是當時參展並獲獎的唯一一件竹編作品。

雖然作品獲了獎,但凌文彬的生活卻未得到改變。在那段困苦的日子裡,凌文彬曾經到花圈店扎花圈、到工廠保安室當門衛,以賺取生活費。由於對竹編過於痴迷,當時正在做保安的凌文彬,竟在上班期間脫離崗位去做竹編,因此被工廠開除。“你就是不務正業!”凌文彬的固執,使得妻子一怒之下搬回孃家居住。萬幸的是,在這之後,凌文彬遇到了一位好心的廠長,允許他一邊工作一邊做竹編。

談及為何如此執著於竹編,凌文彬解釋道:“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了一本有關象棋特級大師胡榮華的書籍。胡榮華在書裡這樣說道,‘以前象棋是供人娛樂的小玩意,但是他對它有興趣,於是堅持下來了,所以取得了成功’。”正是這段話給了凌文彬啟發,讓他在逆境中依然有勇氣堅持下去。

功夫不負有心人,堅持總有收穫,凌文彬的《古師瓶》《手瓶》《龜盒》《雞盒》和《孔雀瓶》共5件竹編藝術品被福建省藝術館收藏,《香薰》《象燻》等多件竹編藝術品也被泉州市藝術館收藏。近些年,隨著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凌文彬的竹編藝術也漸漸受到了關注和賞識,2008年6月,凌文彬被評為福建省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繼承人,2012年獲得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一次嘗試 創新技法盼傳承

「家在鲤城」鲜活技艺跃指尖,竹编一梦五十载
「家在鲤城」鲜活技艺跃指尖,竹编一梦五十载

手繪樣圖正被一根根竹篾變為真實的藝術品

隨著年紀增加,凌文彬更渴望自我突破。2011年,他萌生了一個念頭:要做一件有科學意義又有創新的竹編藝術作品。 畫圖紙,找材料,凌文彬想做的是一個高4.16米、肩寬2.08米的竹編“花木蘭”。如此龐大的“花木蘭”可不好做,從設計樣圖到完成頭部的製作就花去了近2年的時間。

在這次創作過程中,凌文彬大膽創新,發明了“隆點花”的編織花紋。“隆點花花紋遠看細膩,近看雖然粗糙,卻具有工藝性。”凌文彬小心翼翼地捧著花木蘭臉部的竹編成品介紹著,如今7年的時間過去了,作品仍未完工,“我不著急,我只想要把作品做好就行了。”凌文彬希望這件出自泉州的竹編作品《花木蘭》,將來可憑藉獨特的神韻驚豔天下。

「家在鲤城」鲜活技艺跃指尖,竹编一梦五十载

“花木蘭”臉部凸出的“隆點花”遠觀花紋細膩傳神,近看編織工藝也精緻耐看。

凌文彬說,他對竹編情有獨鍾,越學習越感到竹編知識的高深。從買竹子、破竹塊、晾曬、削成竹篾、再到編織,製作一件普通的竹編工藝品通常需要三個月,期間還必須研究磨具的製作,如果沒有足夠的耐心,是很難堅持下來的,要讓現在的年輕人靜下心來學習這門手藝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從事竹編50多年,凌文彬依舊熱情不減,甚至隨著技法的日趨嫻熟,不斷迸發新創意。而眼前,他最著急的便是傳統竹編手藝無人傳承。為此,凌文彬經常走進泉州各中小學課堂,為孩子們講解竹編技藝。“要想讓這些傳統手藝留存下去,除了年輕人的堅持,還需要全社會的參與,要先讓這些手藝存活下來,這樣才對得起這些老藝人們苦苦堅持的不易與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