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吳雲青:高考,高等教育的“普惠版”門票,拿好

又是高考前夕,考生、家長和老師們嚴陣以待,社會上“為高考護航”的氣氛漸濃,一如往年。

其實,這些年來人們對待高考的態度正在悄然改變,表現在今年的00後考生身上或許格外明顯。前幾天,有網絡媒體發起“00後的高考誰做主?”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萬餘份,超過半數的受訪00後考生並不認同“高考改變命運”,也不再相信“一考定終生”,因為他們在高考之外還有更多途徑上大學,社會和家庭條件給予了他們更多的出路和發展機會。

至少對這些考生來說,高考的壓力顯然小了不少,所以這是好事。但也應該警惕一個傾向,那就是因為機會多了,所以低估了高考這一“傳統選擇”的價值。這裡包含兩層意思,或以為大學可上可不上,高考自然不重要了;或以為大學固然要上,但可以通過出國、自招、藝考等途徑來上,高考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以為大學可上可不上的,可能是受到社會上偶有“讀書無用”“上學無用”“非名校無用”的論調影響。恕我直言,凡鼓譟這類論調的人,大約不是無知就是陰險。確實,上大學未必上得了名校,即使上了名校也未必能“錢程似錦”,但受教育的意義本來在於提升人的認知,拓展人生的可能性;讀過的書會忘,但磨練出的思辨能力、開闊了的眼界會伴隨一生。

上了大學的,總比不上大學的人擁有更多機會,抓不抓得住是另一回事。

總有人津津樂道於名校畢業生給學歷不如自己的老闆打工,卻不提現實生活中有幾個“老闆”是不學習、不上進的?任何人想幹出一番事業,都得有學識積累,即使沒在校內順理成章地學得,也得在校外想方設法地學得,常常還是要借用高校的資源。

上大學更是年輕人有效拓展朋友圈的絕佳機會——大學同學、校友這個圈子,比網絡社交圈子更有深度和黏性,也比本地同學、鄰里圈子範圍更廣、機會更多。

如果承認接受高等教育是人生中不容錯過的美妙旅程,那麼就該相信,在上大學的種種途徑中,基本上只問成績的普通高考,是最公平普惠、性價比最高的一條路。出國需要家庭的財力支持,藝考需要個人的才藝天賦加持,自招的情況更多元一些,不失為普通高考的有益補充,不過,高校自招的要求並不比普通高考更低,而花錢的出國、看臉的藝考,也沒有一個是不問成績的。

儘管每個考生都至少有一次參加普通高考的機會,這個機會仍然是珍貴的。1977年恢復高考,改變了多少中國人的命運?在那些求知若渴的大學生中,有多少人成就了輝煌的事業、引領著時代的大潮?隨著社會和家庭條件日益向好,人們的出路和發展機會將越來越多,但有一點不會變,那就是,凡是通往理想生活的,走哪條路都非得付出辛苦不可,就這一點而言,高考也不能算是捷徑,但它仍是邀請考生們以“優惠價”接受高等教育的限量版門票,拿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