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健康扶貧 群眾看病更有底氣

本報訊(記者秦洋) 岢嵐縣嵐漪鎮石家會村村民崔國寶給記者拿出一個賬單,上面記錄著他因患膀胱癌在岢嵐縣人民醫院住院期間的治療費用:總費用7275.38元,基本醫保報銷5094.08元,民政醫療救助700元,補充醫療保險報銷927.6元,自己支付553.7元。“這不,有健康扶貧的好政策,我就能安心看病了。”笑容滿面的崔國寶對記者說。

2015年以來,以58個貧困縣為主戰場,我省採取超常規措施,拿出過硬辦法,遏制和減少農村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健康扶貧制度不斷健全,政策日趨完善,真招實招層出不窮,特色工作亮點紛呈,逐步探索形成“雙組長”引領,“雙督導”推進,“雙簽約”服務,“三個一批”救治、“三保險、三救助”保障看得起病,“縣鄉醫療衛生機構一體化改革”保障看得上病,“136”興醫工程保障看得好病的健康扶貧山西特色。統計數據顯示,我省因病致貧返貧的人口數已由2015年的55.19萬人降至2017年的31.66萬人,短短兩年時間,已有23.53萬貧困群眾因為健康扶貧政策的有力支撐,拔掉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病根”,走上了脫貧奔小康的坦途。

我省健康扶貧領導組由分管衛生工作的副省長和分管扶貧工作的副省長任“雙組長”,對健康扶貧實行專項督導與綜合督導相結合的“雙督導”。為讓貧困人口看得起病,我省建立起以基本醫保、大病保險、補充醫療保險為主要內容的“三保險”,個人繳費救助、免費適配輔助器具救助、特殊困難幫扶救助的“三救助”兜底保障長效機制。在門診慢性病保障上,對35種慢性病按病種,支付限額內100%報銷,其他慢性病,按不低於60%報銷;在住院治療保障上,貧困群眾在縣域內、市級、省級定點醫療機構住院,個人年度醫保目錄內自付費用分別不超過1000元、3000元和6000元。醫保目錄外費用,按照85%的比例予以報銷。並對農村貧困人口基本醫保個人繳費部分實施財政全額救助,對殘疾人給予免費適配基本輔助器具救助,對24種大病貧困患者給予5000元大病關懷救助,對少數特殊困難人群個人自付費用進行醫療救助。截至2017年底,我省支出保障資金4.85億元,貧困人口住院實際報銷比例平均達到90%以上。浮山縣寨圪塔鄉石口村貧困戶李明患有慢性梗阻性肺病,在縣醫院住院35天,共花費11673元,自己僅支付927元。像李明這樣的貧困患者,有了“三保險”“三救助”兜底,看病有了“底氣”。

為讓貧困人口看得好病,我省建立急慢分治、分批分類的救治體系,組織動員2.9萬名基層幹部職工對全省農村貧困人口摸底排查,實現分類救治、動態監測“有的放矢”。在全省農村貧困人口中深入開展“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簽約服務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行動,推動健康扶貧政策落實到人、精準到病。截至目前,我省累計篩查大病救治對象2.67萬人,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已累計收治2.62萬人。

我省開展健康扶貧“雙簽約”服務,家庭醫生團隊和鄉村幹部團隊與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群眾簽約幫扶,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解決貧困群眾看病就診問題,鄉村幹部簽約服務團隊解決貧困群眾就醫報銷問題。貧困群眾有了這些親人們的照料,看病不再犯愁了。隰縣寨子鄉中桑峨村村民段紅兵,由於嚴重腰椎間盤突出致下肢失去知覺,長期臥床導致嚴重褥瘡。“雙簽約”簽約醫生劉月明協調段紅兵及時轉入縣醫院接受規範治療;簽約幹部“第一書記”胡成光又通過縣關工委、民政、殘聯等部門為段紅兵家申請了1萬餘元救助款。截至目前,我省共組建“雙簽約”服務團隊2.1萬個,確保“就醫有人管,報銷有人辦”,貧困群眾獲得感顯著提升。

我省以縣鄉一體化改革為契機,提升縣級醫療集團醫療服務能力,構建起“大病救治及時、慢病綜合防控、中醫服務延伸”的省市縣、縣鄉村聯動協作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助力攻堅健康扶貧。並通過實施“136”興醫工程,帶動優質醫療資源發展壯大,更好地保障貧困群眾就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