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南京記憶”:青梅竹馬長幹裡,長幹橋為何從南京地圖上消失?

詩詞,是最濃的鄉愁,最深的家思。

  一詩一闕遊子意,一枝一葉總關情。一個擁有詩詞的城市,必然沁潤墨香,雍容雅步。因它有縱橫千年的底氣,信手拈來的風流。

  比如南京。古來金陵多墨客,如果南京是一位古人,必然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

  只因城市氣質無可複製。詩詞長河流淌千年,繞不開一座城——南京。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裡,兩小無嫌猜,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

  ——李白《長幹行》節選

“南京記憶”:青梅竹馬長幹裡,長幹橋為何從南京地圖上消失?

  “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這個著名的典故就出自南京的長幹裡,出自李白這首經典的《長幹行》。青梅竹馬這兩句一出,古往今來無出其右,至今描繪一雙小兒女情態的,窮其意境者,仍非“青梅竹馬”四字莫屬。

  長幹裡,南京經典古地名,作為詩詞的優美意象,“長乾折柳”為歷代文人留下多少創作空間。

“南京記憶”:青梅竹馬長幹裡,長幹橋為何從南京地圖上消失?

  在古長幹裡有長幹橋,長幹橋原橋為五代十國時楊吳始建,為南唐御街直達城外長幹裡的必經之道。長幹橋猶如古城金陵的門牙,然而,歷史上的“長幹橋”曾經從金陵版圖上消失,這從南京古代地圖上可以找到蛛絲馬跡。

  南京文史研究者常德聲收藏有兩張南京的古代地圖,分別是南唐時南京城的《南唐江寧府圖》和明代的《明都城圖》。從這兩張地圖上,可以看到從南唐到明朝南京的地名與城市格局之變,從中能看到,“長幹橋”如何從有到無。

“南京記憶”:青梅竹馬長幹裡,長幹橋為何從南京地圖上消失?

  南京版圖變化:從四方形到不規則

  在《南唐江寧府圖》上,有很多現仍“健在”的老地名,如“鎮淮橋”、“魚市”和“虹橋”,另外還有“臺城七福院”、“飲虹橋”、“長樂橋”等和現在的地名相關的古地名。有趣的是,當時還有個地名叫做“銀行”,位置緊靠“魚市”,在今天的丹鳳街一帶,相對應的,和它相隔不遠就有另一個地名,叫做“花行”。常德聲說,花行是賣花的,銀行應該就是類似於商業交易的場所。這兩個地名的位置都位於南唐南京城的核心之處,都在今天的北門橋、珠江路一帶。

  從這張《南唐江寧府圖》看來,整張圖上所標註的地名只有八九十個,南京城的城市格局也非常整齊,呈現四方形。而另一張明代的《明朝都城圖》,便來了個徹頭徹尾的“大擴容”:放大了兩三倍的城市版圖,變成了極不規則的弧線地圖形狀。

  而街巷地名也更密密麻麻,可以看到眾多現在南京人很熟悉的地名了:三山街、武定橋、文德橋、烏衣巷、內橋、朝天宮、烏龍潭、鼓樓、北門橋、珍珠橋、進香河、太平門、中和橋……記者粗粗數了一下,有三四十個圖中的明代老地名,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一些老地名消失了

  “由這兩張圖來看,從南唐到明代,有很多古代地名已經消失了。”常德聲表示,頭一個消失不見的就是城南的“長幹橋”,這個因為成語青梅竹馬的出處、李白“長幹裡”一詩而出名的長幹橋,在明代的地圖中已經看不見標註,同樣的地方,名字變為了“聚寶橋”。而記者看到,“銀行”、“花行”的名字也消失了,“御街”、“宮門”、“百尺樓”、“九曲坊”等和南唐宮城有關的地名,也從明代南京城版圖上徹底消失。

  從這兩張地圖的演變可以看到,從南唐到明代,南京城最主要的版圖擴張是在西北。“南唐的時候,南京的西邊、北邊基本上看不到地名,主城區最北大概只到臺城附近,西邊只到清涼山;而到了明代,南京城西和城北的地名大批增加,在《明朝都城圖》上,南京城北一下多出了鼓樓、鐘樓、小教場、十廟、司天臺、神策門等地名,城西則多出了石城橋、三山橋、江東門、賽公橋、毛公渡、大勝關等地名。

  專家:“老城南”地位始於南唐

  對於南唐到明代,南京城的城市格局變化,南京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趙建中表示,南唐時的南京城奠定了“老城南”千年來在南京的繁華地位。

  南唐時期,南京城主要包括了秦淮河兩岸經濟富庶的居民區和商業區,先後進行了5次規模比較大的修建。

  “南唐時的南京都城為方形,東側從今天的武定門城牆向北過東水關,沿著現在的龍蟠中路西側,向北到珠江路,再拐向西,沿著珠江路南側楊吳城壕向西過太平橋、浮橋、北門橋南,再向西沿著幹河沿、五臺山,並以烏龍潭為護城河的一段,從烏龍潭南岸東南向南彎至漢中門。”

  趙建中表示,南唐城牆周長“二十五里四十四步”,約14公里。當時的南京都城共有8個門,其中,南門就是今天的中華門;西門即明代的石城門,又稱漢西門;北門又稱元武門,在今天的珠江路北門橋南,而“北門橋”這個地名,就是因為是南唐時北門外護城河上的橋;東門在今天大中橋西邊,大中橋就是當年東門外的護城河上的橋;上水門,就是今天的東水關;下水門,就是今天水西門南邊的西水關;龍光門,即明代的三山門,也就是今天的水西門;柵寨門是一座水門,就是今天虎踞南路涵洞口故址。

  他表示,南唐時的金陵城在南京城市發展上是個重要的轉折點,改變了六朝時建康都城將政治區、工商業區和居民區分離的狀況,而將城池南遷到以秦淮二十四航為中心的位置。這奠定了南京城南在後來千餘年,都一直是南京人口最密集、最繁盛的地帶。“而明代,南京城的周長約33公里,比南唐時擴大了兩倍多。”趙建中表示,明朝時的南京城分為東部宮城區、西北城防區和南部商住區,除了城南的“舊城區”外,擴張了“新城區”,尤其是開發了大量軍墾土地,集中在西北一帶,也就是明代在南京城西北有了軍倉、軍營等地名的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