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2 五大名窯:|官|哥|定|汝|鈞|

五大名窯:|官|哥|定|汝|鈞|

  宋代五大名窯分別為:鈞窯 、汝窯 、官窯、 定窯、 哥窯。中國五大名窯是正式開創了燒製的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的“瓷器”時代,事實上,在宋朝以前我國的燒製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絕大多數都是陶器,是不同的種類,所以說,五大名窯的到來是真正意義上的瓷器時代的到來。

1.鈞窯

五大名窯:|官|哥|定|汝|鈞|

  宋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內的八卦洞。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

  鈞瓷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之一,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於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和“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獨有的國寶瓷器,憑藉其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工藝、複雜的配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湖光山色、雲霞霧靄、人獸花鳥蟲魚等變化無窮的圖形色彩和奇妙韻味,被譽為中國“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國成立後,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懷下,鈞瓷的恢復燒製工作開始,鈞瓷得到了快速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鈞瓷生產工藝與水平都得到了劃時代的提升,不斷的作為國禮現身世界。

2.汝窯

五大名窯:|官|哥|定|汝|鈞|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瓷器名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

  汝瓷在我國宋代被列為五大名瓷(汝、官、哥、鈞、定)之首,當時被欽定為宮廷御用瓷。

  汝州是汝瓷的故鄉,汝瓷造型古樸大方,其釉如“雨過天晴雲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土質細潤,坯體如侗體其釉厚而聲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點,被世人稱為“似玉、非玉、而勝玉”。

  1952年,周恩來總理指示“發展祖國文化遺產、恢復汝窯生產”。經過上百次實驗和研究,1958年汝瓷之鄉汝州汝瓷一廠專家們第一批燒製出第一批豆綠釉仿汝器物,1983年8月汝窯天藍釉經過汝瓷廠專家試燒成功並得到陶瓷專家的鑑定,均達到和超過宋代汝窯水平。

  汝州歷史悠久,資源豐富,隋文帝開皇初置臨汝為伊州,煬帝大業初始改為汝州《汝州之名從此始》。

3.官窯

五大名窯:|官|哥|定|汝|鈞|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官府經營的瓷窯,也泛指明、清時期景德鎮為宮廷生產的瓷器。宋代由官府直接營建,分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元代景德鎮官窯稱“樞府窯”。明清景德鎮官窯,近代常以帝王年號分別命名,如;“宣德窯”、“成化窯”、“康熙窯”等。明清官窯亦稱“御窯”,官窯以外窯場,稱“民窯”。北宋官窯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時才開始燒造,具體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宋高宗南渡後,在臨安(今杭州)另設新窯,一個“置窯於修內司”,後又在“郊壇下別立新窯”。據分析,“修內司官窯”在杭州鳳凰山腳下,而“郊壇官窯”則位於杭州的烏龜山一帶。為了做出區分,北宋官窯被稱為“舊官”,南宋官窯就稱為“新官”。其中,“舊官”厚重,“新官”輕薄。

  宋代官窯瓷器主要為素面,既無華美的雕飾,又無豔彩塗繪,最多使用凹凸直稜和絃紋為飾。其胎色鐵黑、釉色粉青,“紫口鐵足”增添古樸典雅之美,“紫口鐵足”是指青瓷胎料中含鐵量高達3.5%-5%,致使製品的口緣釉薄處露灰或灰紫色、而底端刮釉露胎處呈黑褐或深灰色。官窯的器形除常見的盤、碟、洗等之外,仿商、周、秦、漢古銅器中的各式瓶、爐樣式也很多。

  我國享有"世界瓷國"之美稱。在琳琅眩目的中國瓷器中,"北宋官窯青瓷"出類拔萃,精美絕倫,古氣盎然,樸人眉於,被視為瑰寶。 官瓷是官辦瓷窯制器,專供皇家使用,是北宋末年宋徽宗時代的宮廷御瓷,權臣貴胄也只能望瓷興嘆,可見而不可及。因而高貴、難得便成為人們對北宋官瓷的第一印象。

  相傳官窯造出以後,宮裡的太監便來檢查,發現有稍稍瑕疵的便摔碎。剩下的精品才可呈到皇宮裡,供皇室使用。正因為這個,所以,官窯存世量極少。

4.定窯

五大名窯:|官|哥|定|汝|鈞|

  宋代北方著名瓷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始燒於晚唐、五代,盛燒於北宋,金、元時期逐漸衰落。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澗滋村及東西燕村,在宋代屬定州,故名。創燒於唐,極盛於北宋及金,終於元。以產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釉瓷,文獻分別稱其為“黑定”、“紫定”和“綠定”。

  定窯是繼邢窯而起的白瓷窯場。器型在唐代以碗為主,宋代則以碗、盤、瓶、碟、盒和枕為多,亦產淨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胎薄而輕,質堅硬,色潔白,不太透明。定窯由上迭壓復燒,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這是定窯產品的特徵之一。

  定窯瓷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的喜愛。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印花以花卉為主,主要有蓮、菊、萱草、牡丹等,也有鴛鴦、龍鳳、獅子等動物圖案,畫面嚴謹,講究對稱,工整素雅的白釉印花定器歷來被視為陶瓷藝術中的珍品。北宋早期定窯刻花、構圖、紋樣簡潔,以重蓮瓣紋居多,裝飾有淺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用單齒或雙齒梳篦狀工具,刻劃出由深、淺不一的主線與輔線相襯構成的物象,生動自然,具有較強的立體感,裝飾題材以花果、蓮鴨、禽鳥、浮鳥、雲龍等為主。

  宋、金時小瓷枕廣為流行,有最簡單的長方形,亦有動物造型的,如虎形枕,及狀似如意雲狀,取其吉祥意的如意枕,嬰兒枕為其中造型較為繁複者。宋代嬰兒紋樣極為流行,傳世宋瓷中,北方青瓷系、景德鎮影青瓷、技法繁雜的磁州窯系以及本件所屬的定窯系,均可見以嬰兒或孩童嬉戲為紋樣的作品。

  定窯雖原為民窯,但北宋後期曾一度燒造宮廷用瓷,因此影響較大,其後各地紛紛仿製。有“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

5.哥窯

五大名窯:|官|哥|定|汝|鈞|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這裡所說的哥窯是指傳世的哥窯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

  傳世哥窯瓷器不見於宋墓出土,其窯址也未發現,故研究者普遍認為傳世哥窯屬於宋代官辦瓷窯。長期以來,人們主要是根據文獻記載和傳世實物對其進行研究。南宋人葉寘的《坦齋筆衡》明確指出南宋官辦瓷窯有兩個:一是郊壇下官窯,其窯址已在杭州烏龜山被發現;另一個是修內司官窯,其窯址至今未發現。有學者根據刊於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論》中對修內司官窯特徵的記載,認為傳世哥窯即宋代修內司官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