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家教的目標首先在於止損

家教的目標首先在於止損

做人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成功,但現實生活中卻常常發現,有的孩子不僅沒有成功,反而失去了本來可以有的正常發展,甚至可能得到的超常發展,“被父母教壞了”。

一般來講,兒童面臨著兩條成長道路:一是正常長大成人,身體、心智、德行都得到至少正常的發展,有的還可能獲得超常發展,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正常人或社會精英;二是成為問題兒童,小時候是不招人喜歡的“熊孩子”,是智力沒問題但學習成績跟不上的落後學生,長大後罔顧社會規則,這些原本沒有任何問題的幼兒,最後“長歪”了。

孩子有怎樣的人生,作為第一任教師的父母責任重大。家庭教育的目標不僅在於追求成功,首先還在於止損,別讓你不恰當的教育方式給本來可以好好發展的孩子造成損失。

比如,在家庭教育中,該寬鬆還是嚴格、放養還是圈養,主張不少,反對、贊成、走中間路線的兼而有之。有的人認為今天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失之於寬,用的是例舉法,舉出一些公共場合父母對孩子放任不管招人厭棄的例子,主張對孩子教育要堅持嚴格管教。

有的人認為在尊重兒童獨特價值的基礎上才可以談論教育的寬鬆或嚴格。童年是有自己獨特價值的,孩子之所以為孩子,就在於此。孩子不僅僅是要被成人教育、用規則馴化的物種,還有自己認知世界的獨特方法,有自己玩耍遊戲、好奇、探索的天性。

孩子和成人之間是有分歧的。你看一朵花好,在那裡欣賞吟哦,在孩子的眼裡,可能覺得這朵花反不如旁邊竄過的一條髒兮兮的黃狗。對孩子實行嚴格教育的家長,之所以容易栽跟頭,大抵是因為總想用自己的規則、標準、想法去要求孩子。有時越嚴格越適得其反,越適得其反越嚴格,最後連孩子當初本來具有的一點活潑可愛、好奇探索的心性都被抹殺了。這樣的嚴格,不僅沒有幫助孩子正常生長,反而讓孩子的正常生長受到傷害。

兒童是需要教育的。一味地讓孩子愛怎麼玩怎麼玩,這被稱之為“傻玩”。幼童“傻玩”是他觸摸、探索、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但孩子長到上幼兒園階段,如果還是“傻玩”,那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就在這樣的孩子身上失去了。

教育就是形成好習慣。家長、教師,能夠幫助幼小的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還要注重形成好的行為舉止、做人習慣。這樣的培養和家庭教育的寬、嚴其實關係並不大。

如果對一些“熊孩子”的行為形成追根溯源,會發現並不是在於家庭教育的寬嚴,而在於其父母本身並不具備某些好習慣和好的行為方式影響了孩子。

要實現家庭教育的“止損”,首先還在於家長。你要讓孩子做個正直誠實的人,如果自己身上沒有這樣的品格,很難。當然一個沒有這種品格的家長,也很少會對孩子提出這樣的要求。

寬就不好?嚴就好?沒有絕對的對錯,關鍵在於如何把握好度。

把握好度,才能止損,才可能實現成功。但度在哪裡?比如,在大自然的環境裡,讓孩子儘可能放鬆、舒展,不要那麼刻板,做個沒形象的頑皮孩子;在公眾場合,讓孩子學會尊重、體諒、自律,做個紳士淑女。

孩子需要自信從容,需要獨立而能融入社會,這需要學習知識、培養能力,也會給孩子帶來壓力,讓孩子感覺到辛苦、不自由。所有的優秀和成功,總是要付出汗水和辛勞的。問題在於給孩子提供適合他們的學習途徑和方式。這同樣很考驗家長的教育水平:嚴格、寬鬆的教育方式都可能獲得成功,但棍棒式教育的嚴格、完全放任的放養,卻並不可取。寬嚴相濟最難做到的是夫妻兩人在寬嚴問題上出現分歧時能否形成協調和一致,如果形不成一致,也會“寬嚴皆誤”。

教育也要講究中庸之道,就是恰到好處。對孩子的教育要恰到好處,這是一個技術活兒,沒有誰天生會做家長,需要學習;沒有誰會在家庭教育中永不犯錯、從不犯難,這需要反思。沒有誰能確保自己在教育孩子這樁事業中獲得成功,作為家長,我們能做的,除了儘可能追求成功,另一個基本的目標應當是儘可能止損——不要因為我們的失誤,讓孩子本來具有的潛力和天分受損,誤了孩子。

(作者系本報記者劉華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