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河南浚縣省級重點文物“文治閣”,是治安的通訊工具?


東側。文治閣,是浚縣保存完好的古樓閣之一。它雖然歷經400多年的風雨,今天依然高峻雄偉、精美壯麗地矗立在老城區東西、南北大街的交叉中心,和四周林立的現代高樓形成古與今相映相融、和諧共生的畫面。

東側。文治閣屹立在歷史文化名城浚縣縣城中心,高峻壯麗,莊重典雅,是浚縣的標誌。2000年,被省政府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成為浚縣古老文明的象徵。

東側。文治閣原名中心閣,始建年代失考。明萬曆三十年移鍾於閣上,又稱鐘樓,鼓樓,稱呼延續至今。

東北角。清嘉慶《浚縣誌》載:“萬曆乙卯(1615年)後,始移鍾於中心閣。”據此可知,中心閣距今至少有400餘年歷史。清順治六年(1649年)毀於火。

康熙四十八年,知縣梁通洛重修,改名“文治閣””。清代書法家張皙作《重修文治閣記》。文治閣高峻壯麗,莊重典雅,為浚縣古老文明的標誌。文治閣通高約20米,上下分樓、臺兩部分。四面券洞,相對通行。

券門外嵌鑲青石橫額,東曰“丹流東壁”,西曰“壁瀉西山”,清代書法家趙素廬書。南曰“清環黎水”、北曰“黛護伾嵐”,清代浚縣書法家張子白書。匾額題字穩重雋逸,筆勢蒼老遒勁。東北角有磚砌階梯可以攀登。

相傳州縣建造鐘鼓樓始於北魏時期,當時李崇任兗州刺史,為防劫盜,他召令村村建一鼓樓,相鄰村莊以擊鼓為約共同緝盜,相當於治安的通訊工具。後世延效,州縣多置鼓樓

鼓樓在古代主要是用於城防和防盜的傳號。浚縣城在明初從浮丘山移建此處時,也在縣城中心建一鼓樓,初名為中心閣。萬曆四十三年為更好傳播訊號,從青雲樓移鍾於閣上,又稱鐘鼓樓。

平臺上建兩層高樓,雙重簷,攢尖頂,挑角,花脊,琉璃瓦剪邊。平臺邊建有方孔女牆,高1米。閣高10米,上層四面開窗,窗口上分別懸“視承顧問”、“面奉特知”、三待經”、“五知貢舉”橫匾。

閣內供福、祿、壽神像。平臺上建築為重簷四角攢尖頂。挑角花脊,琉璃瓦剪邊,頂鑲寶瓶。平臺上有水泥欄杆,憑欄四望,市鎮景象,指顧盡畢。

南側。1938年3月28日,日本侵略者攻陷縣城,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文治閣無奈地眼看著4500多同胞被無辜殺死,1000多間民房和店鋪被大火燒為灰燼。它用千瘡百孔的身軀記下了浚縣這頁苦難的歷史。

南側。文革時期,文治閣不僅被改名為向陽樓,它還被改建的面目全非,平臺上的方孔女牆被換成水泥欄杆,一樓四門上方掛的“文治閣”匾和二樓四面窗口上方掛的“視承顧問”等匾額不知去向

西側。四面券洞門上方的“清環黎水”等匾額全被覆蓋,取而代之的是水泥製作的革命標語,四面牆壁全是標語和大字報,一個斯文的文化樓被革命的文化凌辱著,糟蹋著。

西側。1997年4月,浚縣人民政府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了整體修復,被塵封數十年的書法珍品“清環黎水”等四幅匾額得以重見天日,令人遺憾的是一樓四門上方的“文治閣”匾和二樓窗戶上方的“視承顧問”等匾再也不可歸位了。

西南角。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文治閣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治閣將會得到更好的保護【《布衣鏡界》原創作品,歡迎評論、收藏,嚴禁轉載,點擊右上角“關注”二字,您就能查看我之前所有內容,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